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陈靖
[导读] :在整个土地管理架构中,土地利用规划为其基础内容
       摘要:在整个土地管理架构中,土地利用规划为其基础内容,同时还是推动土地管理朝向法制化、科学化的内在根基。伴随社会经济的稳步化发展,国家对土地规划管理越发重视,在此背景下,怎样更加高效、合理、规范化的做好此方面工作,乃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现阶段中国土地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土地资源的合理化运用。
        关键词:土地规划;管理工作;问题;对策
1 土地规划的概念
        土地规划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国家有关不么按照当下国家实际的经济发展需要,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合理安排,意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土地资源的规划必须以我国的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布和配置状况为依据,不可过于重视人为的发展需求,规避土地资源的浪费。
2 当前土地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规划方式单一
        从过去的管理实践看来,我国几乎都是运用土地编制与定性研究的方法对土地进行规划管理。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管理人员并没有很好实施此方法,而是根据工作经验开展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因此,土地规划结果便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此结果很难真实反映土地具体情况。管理人员在对土地进行相应观察后,再进行分析与评价,才能使数据结果具有平衡性。土地是国家的命脉,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因此各国领导人十分重视土地的规划管理工作。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现今土地管理人员仍然运用陈旧的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地进行测量,因而土地测量数据便会缺乏相应的准确性,土地管理方式的影响力便会逐渐减弱。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管理方式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在具改革过程中,土地管理手段便呈现经济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土地规划管理方式单一的情况下,土地部门应该转变自己的土地管理理念,丰富自己的土地管理知识,增强自己的土地管理经验,从而使我国土地规划方式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2.2土地规划管理缺乏动态性
        土地管理人员要完成土地规划管理目标,具有明确的土地目标后,土地规划管理工作将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错误的土规划管理目标会使土地建设呈现一盘散沙的状态。如土地规划目标在与经济发展状况不适合的情况下,实施过程中,会呈现消极的管理局面。如果缺乏动态性的土地规划管理目标,使土地规划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长此以往,我国经济将呈现缓慢的发展状态。静态的土地规划管理目标不仅会耽误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而且会耗费大量的金钱与人力资源,土地规划进程得不到正确的开展。土地管理目标对土地规划进程有重要的影响,模糊的管理目标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不能加快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正确的土地管理目标能反应土地整体面貌,展现土地未来的发展趋势。
2.3土地规划分析错误
        在土地规划过程中,管理人员会制定许多规划不合理的土地分析方案,使土地规划进程得不到一定程度的推进,土地人员在进行土地规划的时候,需拥有清醒的头脑状态,在进行数据计算的时候,土地部门应该在充分了解土地发展情况后,再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与统计。在制定土地目标的时候,如果管理人员提出的土地目标不明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土地人员还需进行目标调整,才能落实土地规划方案。在单一的规划方案下,土地问题无法有效的解决,长此以往,土地规划管理方案将犹如一个框架,不能被土地人员恰当的实施。一些地区中的土地部门,已将土地列为重点管理对象之一,因此,土地对国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土地规划分析错误的情况下,土地规划方案便缺乏一定程度的科学性,在僵化的规划目标下,土地规划进程将会呈现缓慢的发展趋势。土地规划分析错误能使土地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土地人员应该掌握最新的土地规划管理理念,从而使土地问题被恰当解决。


3 强化土地规划管理的具体对策
3.1健全土地规划管理方面的法律保障
        要想使规划实施管理变得更加规范、全面,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比如基于《城乡规划法》而构建城乡规划法律体系,明确规定了城乡规划的草案编制、管理、实施等环节。但需要指出的是,土地规划法律法规单凭根据《土地管理法》当中的若干内容,且因土地规划的实施、管理,包含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年度计划管理、规划实施评价、规划局部调整或修改等诸多内容,此,未能深彻规定此些内容。针对此情况,基于法律法规视角来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土地规划的管理、实施,需先将现行法律法规给予落实,然后以此为基础,对规划实施路径、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并对土地利用层面的总体规划理念进行不断更新,不断构建围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土地年度计划管理等内容的全面规划管理机制,强化土地规划立法,完善相关法律。
3.2完善经济激励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手段是为了能够尽快达成目标,依据土地利用层面所持有的经济手段属性,在经济上所采取的基本管理措施。首先,借助土地价格来进行调节。对土地供应的一级市场进行垄断,政府可围绕土地市场价格,开展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宏观调控,借助土地差价,对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用地需求进行调控,构建与规划相符的用地结构,此时,便会自然形成合理布局。其次,借助土地税费来进行调节。通过对土地税费占比、总额进行调节,能够对土地使用者的多种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为集约化利用土地提供方便,并对那些不合理用地需求予以制止。最后,构建完善的土地违规罚款制度。对于那些违反土地利用规划的个人或单位,可以进行罚款,且根据相关法律,强制执行;与此同时,对恶性用地加以遏制,所得罚金可用作合理开发土地上。
3.3健全规划实施的相关机制
3.3.1对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进行合理编制与严格执行
        在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可围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发展计划、国民经济、建设用地实际情况等来开展,其不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还是预审、土地整理审批建设项目用地、新增用地的基本依据。因此,需要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对土地开发管理、新增建设用地等方面的引导与控制,尤其是新增建设用地的各项计划指标,需实施有目的性的指令性管理。
3.3.2规范与强化建设项目用地的预审工作
        针对建设项目用地来讲,对其进行预审,除了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主动参与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环节之外,还是国家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得以落实的基本前提。因此,需结合相关法律条款或政策,审查所有建设项目用地项目,如果不合规,需给予制止。
3.4 强化规划管理的监督工作
        土地规划与区域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而且还与所有居民有密切关联,因此,需要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其中,重视公众参与与专家队伍之间的深层融合,调动社会大众,引导其积极参与到指定规划、监督规划及维护规划当中。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保障体系架构当中,因社会监督管理为其基本构成,因此,同样需要将其融合到规划全程当中。针对社会监督管理机制来讲,其涉及三大方面的制度建设:其一为规划管理公开制度;其二是规划公示制度;其三为规划公众参与制度。需积极宣传土地规划法律法规,对公众意识给予调动,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到监督管理工作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土地规划目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同时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土地规划的对策思考,以期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诚.当前土地规划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J]. 中国农业信息 ,2016(11).
[2]邓华.现行乡镇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 2018(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