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石滩镇大滨海涌水质现状及生态系统恢复措施建议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卷9期   作者:郭翠莉
[导读] 对广州市增城区大滨海涌的水质现状进行监测和数据统计分析
       摘要:本文对广州市增城区大滨海涌的水质现状进行监测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实地调查、参考国内外有关实例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大滨海涌生态系统恢复措施的初步建议。

        关键词:环境质量  生态系统  治理技术

        1大滨海涌基本情况
增城大滨海涌位于石滩镇,源于增塘水库,途经麻车、石头、岗贝、石厦等村庄后汇入西福河,全程约10公里。平均水深约1.5米,平均河流宽度8~15米,平均流速0.5m/s。随着该镇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和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上多年来河涌基本没有清淤,造成河涌宽度和水体容量减少,河涌排水系统遭到一定破坏,建筑余坭或垃圾局部堵塞河涌,河道蓄水容量降低,河涌水环境恶化,水生态功能不断丧失。
1.1大滨海涌沿途污染源现状
        大滨海涌该河涌现状水质情况较差,从现场调查可以看到,整个河涌水质呈灰黑色(底泥加上有食品行业、生活污水),现场可以闻到阵阵臭味。经过调查,造成大滨海涌水体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有沿途接纳的工业废水(有三家食品加工行业废水)、周边村落生活污水(岗贝村、岳埔村、石吓村、三条村及石滩镇一半生活污水经简单化粪池处理和隔油隔渣后,未经进一步深化处理直接排入该河涌)和农业面源污染。2019年增城区环境监测站对该河涌实施了每月一次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该河涌的主要污染物为溶解氧、氨氮、总磷。
       
        2河涌治理技术现状
        2.1外源污染治理(截污)
        2.1.1点源治理
        大滨海涌的点污染源主要指有集中排放口的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本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方案基于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村落生活污水初步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编制,旨在石滩中心城镇污水处理厂未建成前,通过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改善大滨海涌的现状水质。
        2.1.2非点污染源治理
        水土流失、农村村落污染和农业污染是非点污染源治理的重点;建立合理的生态结构是治理的关键;强化管理是必要手段。本河涌非点源污染物大都以散流的方式输送进入水体,氮、磷浓度一般较高,同时该区内人类活动比较强烈,人类活动对水域的影响较大。
        2.2内源污染治理(底泥治理)
        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根据大量研究,底泥污染物种类主要包括重金属、营养元素和难降解有机物3种类型。
        2.2.1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可以直接有效地去除污染底泥,不利之处是易造成二次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干扰。对疏浚污泥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固化填埋和农用,但两种方法都必须防止其对地下水和土壤的二次污染。
        2.2.2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采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原地直接吸收、降解污染物,可节省大量疏浚费用,而且还能减少疏浚带来的环境影响。河道底泥生物—生态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和水生生物修复两部分,两者只有互相配合才能获取总体治理效果。
        2.2.3异位修复技术
        异位处理或固定技术是将底泥疏浚后进行转移再进行处理,消除底泥对水体的危害。异位修复技术与底泥疏浚同时使用,该技术融合疏浚和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优点于一身。
        2.3水体污染治理和修复
        2.3.1引水冲污、稀释
        采取引水冲污稀释等措施,科学有效地增加河流水资源量,加快水体有序流动,利用水体自净功能,降低水体污染程度,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使有限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环境效益,在国内外的水污染控制中得到广泛运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引水的直接作用是加快水体交换,缩短污染物滞留时间,从而降低污染物浓度指标,使水体水质得到改善。水体流动性加强增加了水体下层溶解氧含量,从而对底泥污染物释放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底泥的再悬浮。
        2.3.2水生植物恢复
        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可以发挥多种作用。通过自身生长代谢可大量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一些物种还可富集重金属或吸收、降解某些有机污染物。

水生植物通过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使水中大部分可生物降解有机物(BOD)得到降解,同时抑制藻类的生长,从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4大滨海涌生态系统恢复方案技术路线确定
        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坚持生态系统多样性,构建多层次生态体系,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的原则。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建议研究方案的技术路线如下:
        河涌两岸杂物的清理及种植防护林——对河涌内底泥进行清淤——河涌两旁种植挺水植物——种植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放养水生生物——后期管理(收割和捕捞)——对大滨海涌整个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巩固。
       
        5方案实施内容
        5.1第一期
        考虑到大滨海涌的水质现状较差,因此先对河涌进行初步的整治和恢复,首先是河涌两岸杂物的清理及种植防护林,然后对河涌内底泥进行清淤,再在河涌两旁(河滨带)种植挺水植物等,待水质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再考虑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其他措施。
        5.2第二期
        本期的工作思路是:在第一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巩固提高,并在水质得到一定提高以后考虑种植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及沉水植物。
        5.3第三期
        本期的工作思路:在之前开展工作的基础上,水质及透明度得到明显的提高后考虑放养一些水生生物,以当地优势水生物种为主,以进一步完善大滨海涌的水生生态系统。对大滨海涌整个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巩固。
       
        6大滨海涌水生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1群落配置
        水生植物的耐污程度以及对水温、水位、水流、水质和底质等条件的需求各有差异。群落配置就是通过人为设计,根据当地具体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群落进行镶嵌优化组合,使各群落在整体上互补共生以适应季节变化和环境污染及灾变。
        6.2合适的物种数
        在水生植物群落恢复实践中,无论从经济角度考虑,还是从可操作性出发,均应优先考虑选择少量先锋物种,先恢复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随着生境条件的不断改善,逐步栽种新的物种,逐步地增加物种的多样性,随着生境的改善,也许根本无需再次栽种新的物种,物种通过扩大分布区很快就会使此水域物种多样性增加。
        6.3空间配置
        一般情况下,如果河涌形态比较规则,水动力特性和底质条件也较为近似,那么水生高等植物4种生活型多呈带状分布,即由沿岸向河心方向依次出现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所组成的水生植物系列。
        6.4群落空间配置的优化措施
        在群落配置中,考虑空间生境梯度的同时,还应结合物理防护措施,配置多条水生植物带,可在沉水植物带及挺水植物带内适当点缀一些浮叶植物形成水生植物带,各带之间可适当留一定宽度的敞水区。在水生植物生长良好的后期,根据水生植物配置区情况及生态需要,可人为投放一些水生动物。以此角度对水生植物群落进行空间优化配置,能提高镶嵌组合群落内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7结论
        增城大滨海涌的治理从过去只重视防洪排涝功能转向综合考虑防洪排涝、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多种功能,建议引入目前社会上通行的多自然河道整治理念。增城大滨海涌的水生生态系统恢复将随着工程的实施,对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保证水安全、改善水环境的前提下,保持河涌的自然、生态与景观功能,满足市民休闲、观光、亲水的要求,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黎晓霞, 蔡河山, 程林梅,等. 佛山城市内河涌环境现状及综合整治措施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 023(011):97-98.
        [2]付小平, 余珊, 黄敏华,等. 佛山市河涌水环境治理修复技术研究与实践[J]. 环境工程, 2016(S1):138-1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