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调查显示,我国最近几年的低渗透石油的探明储量和原油产量呈现着上升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低渗透油藏逐渐成为了我国新区产能建设和油田上产的重点。然而,传统的对于中、高渗透油藏储层的评价模式并不能很好的适用于低渗透油藏,其二者之间也没有密切的联系。这就给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任务,那就是研究并制定出低渗透油藏储层的分级评价方法。以此为背景,本文首先介绍了关于低渗透油藏储层表征评价参数,探究并提出了如何制定出适合低渗透油藏储层的分级评价模式,以期为石油企业的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 储层; 分级评价方法; 应用;
新时代下,我国经济水平正在飞速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进步。在我国众多的油井工程当中,低渗透油井的数量是比较多的。以往的评价方式是以渗透率为基准,适用于中、高渗透油藏储层,对于低渗透油藏反而不能准确评价。例如,对于大庆油田来说,基于1m D储层的开发是比较有难度的,特别是大庆外围葡萄花油层,开发难度更大。这就有必要针对低渗透油藏探究出合适的储层分级评价方法,并且低渗透油藏储层评价方法对于我国石油企业来说,具有着尤其重要的价值。
1 低渗透油田储层评价表征参数
在对低渗透油藏储层进行分级评价时, 需要首先明确相关表征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主流喉道半径
主流喉道半径的渗透率达80%,能够有效表现出低渗透储层岩心微观孔隙的特征以及低渗透油藏流体的渗流能力。而且,如果喉道半径改变,低渗透储层的性质也会改变,进而降低油层开发的质量。除此之外,针对于不同的油区和不同的渗透率,其所适用的主流喉道半径也不相同。渗透率一致时,大庆外围岩心的主流喉道半径小于长庆油区岩心的主流喉道半径。
1.2 可动流体百分数
可动流体百分数是指在图谱中可动流体的面积占流体总面积的比例,主要显示的是低渗透油藏储层孔隙流体的特点,是评价体系中的关键。在实际的开发工作当中,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会面临着这些情况,如岩心喉道较细、孔隙壁面比表面积较大、孔隙壁面束缚的流体较多,这些都会降低储层流体的渗流能力。除此之外,油区和渗透率都不相同时,对应的可动流体百分数也不同。渗透率一致时,大庆外围岩心的可动流体百分数小于长庆油区岩心的可流动百分数。
1.3 拟启动压力梯度
低渗透储层的孔道比较细,当流体处于渗流期时,固液会对其产生影响,表现出非线性渗流的线性,主要体现在拟启动压力梯度上。拟启动压力梯度是指岩心毛管半径均值对应的压力梯度,显示的是储层的渗流能力。
对于长庆油区、大庆油区和吉林油区来说,如果渗透率相同,油区不同,拟启动压力梯度就不相同。长庆油区的拟启动压力梯度小于大庆外围的拟启动压力梯度,而吉林油区位于二者之间。大庆外围拟启动压力梯度的渗透率<1m D,长庆油区的拟启动压力梯度的渗透率>1m D。
1.4 原油黏度
对于中、高渗透油藏的评价当中,并没有分析流体的性质,然而,对于低渗透油藏来说,原油黏度会对其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原油黏度同样也是表征储层中表现流体性质的一项重要参数指标,不仅如此,原油黏度还会影响到油藏流体渗流能力和压力传播能力。可以说,原油黏度也是低渗透油藏储层评价表征参数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低渗透油藏储层分级评价方法探究
在对低渗透油藏储层进行分级评价时,需要对其表征参数进行充分考虑,在评价当中将每一项表征参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在众多的评价方法当中,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人们比较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应用该评价方式时,需要特别注重各项评价参数所占的比重,正因如此,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就会具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以往研究可知:区块的开发效果会受到主流喉道半径、可动流动百分数、拟启动压力梯度以及原油黏度的影响,并且主流喉道半径和可动流动百分数越高,区块的开发效果就越好;拟启动压力梯度和原油黏度越高,区块的开发效果就越差。因此,在对低渗透油藏进行分析评价时,可以采取综合分类系数的方法,将上述四个表征参数充分作为评价的依据,将其作为评价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评价体系当中还需要具有黏土矿物含量这一指标,这是因为黏土矿物含量和区块开发效果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黏土矿物含量的高低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区块开发的好坏。总而言之,在对低渗透油藏进行分级评价时,可以采取综合分类系数这一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开采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评价,从而为低渗透油藏开发提供坚实的保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渗透油藏逐渐成为我国石油企业开发的重点对象,而传统的评价模式并不能很好的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由此,为了促使低渗透油藏获得更好的产量,在开采过程中应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去进行评判,探究出适合低渗透油藏的分级评价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而研究人员在研究分级评价方法时,需要特别注意低渗透油藏储层的相关表征参数,充分考虑其对于低渗透油藏储层的影响,并以此为参照,将其纳入到低渗透油藏综合分类系数方法评价当中,从而使低渗透油藏储层的分级评价变得更加准确,促使低渗透油藏开发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使其作为一种理论保障去推动我国石油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焱.低渗透油藏储层分级评价方法及应用[J].化工管理,2017(20):87.
[2]鲍伟.低渗透油藏储层分级评价方法及应用[J].石化技术,2016,23(07):172.
[3]张勇,贾成前,王海洋.低渗透油藏储层分级评价方法及应用[J].化工管理,2016(21):221.
作者简介:傅彦华,女,满族,辽宁省抚顺市,2007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工程师,方案岗,现工作于大庆油田第十采油厂地质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