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的养猪产业在如今时期正处于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从养猪场的实际规模建设和养殖能力看来,极易会产生各种不科学的规划设计以及老旧的养殖方式等等情况。规模性的生态养殖不仅能够强化对养猪场的具体管理,推动养猪产业在经济利益方面的增强,并且还能够对周边环境做好保护,借助合理的养殖方式,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基于此,笔者将结合多年的经验,就规模化生态猪场规划建设以及科学养殖技术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规模化生态猪场;规划建设;科学养殖技术
近些年以来,国内的养猪产业获得了更加快速的发展,猪场的实际建设总量也呈现出了上升趋势。但是在此种对社会经济效益开展盲目追求的现象下,养猪产业建设规划的管理和养殖能力通常会受到大家的无视,并没有对养猪场开展有效、科学的养殖及建设,那么就必然会对整个养猪场产生十分大的损耗。所以,对养猪场做出规模化的设计与建设,借助合理的养殖手段,开展规模化的有效养殖,大势所趋。
一、规模化生态养猪场的规划建设
(一)建设规模化的养猪场
严格防止养猪场建立在校区、群众住所、各地风景区、饮用水源上方等等周边附近。按照生猪养殖的具体标准,地址需要建立在水资源十分充足,地形地貌较高并且朝着阳光的方向,能够切实借助周围所有资源,对养猪场开展合理高效的管理。若是想建立规模化的养猪场就需要根据有关制度完成多种审核手续的处理,一定要和本地城乡具体规划以及环境保护需求相契合,按照养殖性能方面则能够把养猪场主要划分成四种区域,依次是生产区间、饲料加工区间、工作区间和杂物区间。生产区间作为实际养猪场的重点区域,根据其性能能够划分成生产间、保育房、育肥间和配种房等等。除此之外,还需要配备上兽医舍、医药舍、防疫墙、消毒区等等。养猪房要按照整个地貌以及气候风向等等天然环境布置在有助于接受阳光与大范围通风的地方。并且生产房还应该和工作区间以及杂物间始终保持着固定的距离。
(二)不相同类型的猪群对占栏面积的要求
公猪养殖房对于占栏面积的标准。在实际配种的时候,公猪和母猪的具体比重是1:25,种公猪的舍弃更换几率则是百分之五十,如此一来就应该按照百分之五十的比例来预备公猪,一般情况下,会开展分批次完成淘汰,依照实际数量值来扩大预备公猪设的数量。在利用人工授精手段开设配种的多个养猪场时,公猪和母猪的实际比重应该是1:200—300。母猪养殖房对于占栏面积标准。应该分别布置出配种间、妊娠间以及分娩间。所有母猪在已经断奶的基础上,要去往配种间内,在七到十八天以后再开展配种,只要确定配种完成,就可以进入妊娠间内。保育房对于占栏面积的标准。幼猪在已经断奶以后需要立马进入保育间,一般状况下,在保育间内部的喂食时长应该是三十五天,在这个时候,第二批次已经断奶的幼猪就能够全部进入一个养殖区域,按照分娩间的一半空间或者是幼猪存活几率来开展对保育间实际配备总量做好计算。
二、采取合理的生猪养殖技术
(一)饲养种公猪及后备母猪的管理技术
需要对种公猪的实际喂养方式进行制约,借助专门的种公猪养殖饲料,避免产生太过肥胖,致使性欲减少的情况。限制种公猪每七天的配种频率要保持在六次之下,同时详细记录好配种情况。
对所有种公猪开展单个舍栏的养殖,如此一来就有助于每个种公猪身体素质以及性欲的增强。还需要完成好防治暑热以及降低舍栏温度的工作,避免产生由于中暑致使的病亡情况。并对全体种公猪的实际精液品质在固定的时间开展检测。而对于其他种类的后备母猪来说,则应该借助自由觅食的办法做好饲养。同时要重视后备母猪的初始配种年纪,来方便对养殖成本以及培养资金做好精准掌控。对于后备母猪所产生的反常生殖情况开展有效果的预防与治疗,在必要的时候也能够利用药品做好治疗。
(二)饲养妊娠及哺乳母猪的管理技术
在对母猪进行配种以后,应该要注重最早阶段的妊娠检测任务,在看到母猪还没有怀孕迹象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重新送进待配种区间开展第二次的科学配种。对刚刚配种结束以后或者是妊娠的初始阶段的母猪来说,则要开展细致耐心的饲养工作,这也有助于所有母猪可以健康成长。而对于妊娠阶段的母猪而言,则应该做好细致化的管理,防止产生母猪由于难产而致使的死亡。在每一个母猪开始生产以前,都要进行充分的预先准备工作,挑选温度适宜的生产环境以及有效科学的技术,来防止母猪在实际生产的时候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意外情况。工作人员还需要完成好分娩的具体管理工作,确保所有母猪都能够顺利安全的生产,增强幼猪的生存几率。严格根据饲养标准对每一只哺乳母猪开展细致性的饲养,保障母猪有着充足的营养供给。
(三)仔猪的保育管理
首先是哺育阶段的幼猪。对于这个阶段的幼猪来说,则需要对其进行初乳哺育,始终采用固定的母猪乳头,防御伤寒有效保温,避免出现挤压。还需要及时进行饲养、补足饲料与水源、补充铁和硒元素。并且在早期就要做好断奶,普通规模的养猪场需要对三周年纪的幼猪完成断奶,而在开展断奶以前的三到五天以及断奶以后的八到十天这段期间内,一定要强化对幼猪的饲养管理。其次则是断奶以后的所有幼猪。对于进行断奶以后的幼猪来说,这段期间内是工作人员实施生猪养殖管理环节中最为困难的阶段。一个是因为对幼猪开展断奶、更换舍栏、合并群体、改变饲料等等工作而产生的应激现象,第二个则是因为丧失了母乳当中存在的母源抗体维护,很容易会生出疾病。第三个是因为开展免疫接种的频率太高而出现的免疫应激情况。并且在实行断奶以后的幼猪通常消化性能并不是很完善,所以一定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适量缩减豆粕等等富含高蛋白饲料的使用数量,应该要利用良好的酵母、乳制品以及鱼粉等等,来充实它们迅速成长的营养需求。
结束语:总而言之,对规模化的养猪场开展科学的规划管理,借助有效的生猪饲养手段,就能够强化对所有生猪的养殖,从而增强配种的实际成功几率和幼猪的生存几率,从而切实降低饲养成本与培养成本,为养猪产业提供最为基础的保障,并推动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新伟,刘自豪,陈汝瀛,郭启航.浅谈猪场的选址和规划建设[J].山东畜牧兽医,2019,40(11):20-21.
[2]杨发辉.规模化生态猪场规划建设以及科学养殖技术应用研究[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7,37(03):24-25.
[3]丁尧根,王金田,朱一春.规模化生态猪场的规划建设与科学养殖技术[J].浙江畜牧兽医,2013,38(05):23-25.
作者简介:罗静(1986-10),女,苗族,籍贯:贵州省铜仁市,当前职称:中级畜牧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畜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