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7期   作者:姜伟
[导读]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需要使用大量混凝土,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需要使用大量混凝土,完成结构一次性浇筑,使结构裂缝产生几率较大。基于此,本文对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要点展开了分析,然后从材料配比、混凝土浇筑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相应技术措施,从而使结构裂缝问题得到有效防控,为建筑施工提供质量保证。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

        引言:在城市建筑过程中,土木工程建筑为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结构体积较大,需要完成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结合施工实践可知,容易发生结构裂缝,导致建筑施工质量受到影响。因此,还应加强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以便科学进行工程建设,为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要点
        在土木工程建筑中,应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需要注意提升结构抗裂性,使结构温度应力得到有效控制,以免结构产生裂缝,导致工程施工质量受到影响。增强结构抗裂性,还要合理进行材料配比。结构内部发热主要由水泥水化热引起,还应加强用量控制,通过反复实验提出最佳配比方案。现场施工阶段,应严格按照配比进行混凝土配制。在结构中添加配筋和添加剂,可以使结构强度得到提升,减少结构自缩情况,也能达到预防裂缝产生的目标[1]。在混凝土结构浇筑阶段,容易产生温度应力,使结构产生裂缝。在夏季气温较高条件下,为防止温度过高引发温度应力,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混凝土浇筑,并采取降温措施,如预埋水管加强结构内部散热,使结构内外温差得到有效控制。此外,结构施工后应避免地基移位,以免结构受到扰动。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后还应加强养护,通过洒水控制环境温湿度,继而使结构裂缝缺陷得到有效防控。
2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措施
2.1材料配比控制
        在土木工程建筑实际施工过程中,还应加强混凝土材料配比控制。在水泥材料选取上,还应尽量使用水化热较低的材料,如表1所示,通常选用硅酸盐水泥和矿渣水泥,能够使水化热维持在42.5-52.5℃范围。结合地区温度条件,还应加强水泥使用量的控制,使结构密实度和强度得到保证的同时,添加20%左右粉煤灰防止结构产生水化热过高问题。适量添加骨料,也能使水泥用料得到减少,并使材料粘结度和强度得到提高。此外,在配比设计上还应适量添加缓凝剂、膨胀剂和减水剂等材料,使水化热得到进一步控制,继而使结构的完整性得到保证。在施工前,需对材料质量检验报告进行检查,确保各种材料合格证书齐全,能够达到质量控制要求。在实验室完成配比设计,还要在现场结合实际施工条件进行适当调整,根据得到的真实参数加强材料性能控制,保证配置的混凝土施工效果稳定。

2.2混凝土生产管理
        在混凝土生产方面,由于混凝土用料较大,同时需要对结构进行一次性浇筑,还应提前做好原料准备,并对使用的搅拌机等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确认能够维持良好运行状态,确保能够连续提供质量稳定的混凝土。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应加强配比和坍落度控制,环境温度较高应在棚下搅拌,并添加低温水或利用冷水提前完成碎石料冲刷。春秋季节早晚温差较大,还应在白天温度相对稳定环境中施工。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强材料性能监测,以便使混凝土质量得到保证。为加强施工温度控制,可以在泵管上进行草袋缠绕,通过喷洒冷水降温确保泵送混凝土温度达到要求。根据标示好的结构施工厚度,应在各区域完成充足泵机的配备,并严格按照施工顺序进行结构施工。
2.3施工过程管理
        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需要完成模板施工、混凝土浇筑等操作,还应制定明确施工流程,加强各个环节施工管理。模板施工可以采用砖胎膜板或木模板,保温效果较好,可以使热量传递速度得到控制,避免因热量散失过快出现温差过大问题。如果需要采用钢模板,还应完成保温层设置。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厚度通常达到1cm,可以在底部和顶部钢筋位置设置25号钢筋,保证结构内部温度得到均匀分布[2]。上下钢筋采用焊接方式搭接,使结构收缩程度得到减小。在钢筋绑扎期间,还应严格按照配筋要求进行施工,并保证钢筋绑扎牢固性,促使热量能够通过钢筋有效传递。在排空前,还应检查模板支撑力和稳定性,确认能够达到施工要求。为加强结构温度应力控制,应在模板中完成冷却水管和传感器布置,用于对混凝土结构进行降温和测温,保证结构内外温差不超25℃。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采用分层方法,保证水化热得到有效散发。在浇筑过程中,还应将高度控制在2m以内,以免混凝土发生离析问题。而各层浇筑厚不超1.5m,在混凝土初凝后才能进行下一层结构浇筑。浇筑施工期间,应安排专人进行振捣,并加强监管,避免出现漏振或振捣不实情况,通常时间不超25s。振捣作业应确保设备不与钢筋或模板等接触,在混凝土表层泛浆,同时未出现气泡时应停止振捣。发现泌水情况,应利用海绵进行吸收。
2.4结构养护技术
        完成结构浇筑后,应加强养护,在表层设置补水软管,上部覆盖塑料薄膜和保温草帘。在软管之间,应当保持100mm距离,并开设5mm小孔,定时注入适量水,使混凝土结构表面保持湿润。刚刚浇筑完成,水泥将迅速发生水化,热量散失较快。通过保温保湿,能够避免表面温度散失过快。在加强表面温度控制的同时,需要加强内部温度监测,发现内外温差超出25℃应向冷却管中注入冷水,减少内外温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要结合具体工况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以便使结构内外温差得到有效控制。而养护时间应在14d以上,直至内外温度达到要求后可以终止。针对梁柱、插筋等位置,还应进行重点养护,做好表面覆盖,以免结构出现裂缝。
结论:综上所述,在土木工程建筑中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结构裂缝产生主要是受到了结构自缩和温度应力等因素影响。为加强这些因素控制,还应保证混凝土配比科学,并对混凝土生产、浇筑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通过减少水化热、温度应力等措施避免结构裂缝产生,继而使结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许超.研究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J].建材与装饰,2020(09):14-15.
[2]梁航.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探析[J].门窗,2019(19):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