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企业安全防范措施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7期   作者:杜威 刘天孝
[导读] 阐述了电镀企业的工艺流程,辨识了电镀企业存在的较大危险有害因素,
        摘要:本文阐述了电镀企业的工艺流程,辨识了电镀企业存在的较大危险有害因素,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入手,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安全防范措施,有利于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环境影响和财产损失。
        关键词:电镀;工艺流程;危险有害因素;安全防范措施
1引言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及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和控制,对安全生产事故进行预警、预测、预防及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电镀生产使用大量的酸、碱、盐、和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等原料,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近年来,电镀企业安全事故频发,再次给安全生产工作敲响了警钟。本文分析了电镀企业存在的较大危险有害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安全防护措施,为有效降低电镀企业事故率提供帮助。
2国内电镀企业安全现状
        目前在电镀企业中,规模化的大型加工企业较少,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些企业普遍存在起点低、管理水平低的状况,安全生产管理基础薄弱。
        电镀生产使用大量的酸、碱、盐、和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剧毒化学品等原料,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安全事故。
        电镀生产装置用电负荷大,再加上生产作业环境潮湿、多水,一旦电气线路安装不规范,防护措施不到位,极易发生触电事故。
        由于电镀槽的材料选择缺少国家及行业标准约束,目前绝大多数的电镀槽普遍采用聚丙烯材料(燃点200℃左右),该材料燃烧性能等级为B2级,防火性能较差,一旦遇到火源很容易引发火灾事故。
3电镀工艺
        电镀主要是用电解的方法将金、铜、铬、镍、锌、铜等金属覆盖到另一种材料的工件上,形成均匀、致密、结合力良好的沉积层。其主要工艺流程为[1]:毛坯→磨光→抛光→化学除油→水洗→酸洗→水洗两道→淡碱浸渍甩干→电解除油→酸洗水洗→电镀第一层→浸洗→回收漂洗→电镀第二层等→干燥→抛光。具体到某一种镀种、镀件,根据要求,其工艺有所增减。
        根据电镀的主要工艺过程分为镀前处理、镀金属层、镀后处理三个工艺阶段。电镀前处理是对零件表面进行清除油污、铁锈、氧化皮以及为适应镀覆层的特殊要求而对基体金属表面进行的特殊处理等任何准备工作。包括机械前处理、化学前处理、电化学前处理。镀金属层是将镀件浸入配置好的镀液中作为阴极,以镀种金属板作为阳极,接通电源,在镀件表面沉积金属镀层。电镀后处理是指清除表面残夜,提高耐蚀度、提高镀层亮度、消除镀层应力、提高镀层结合力、改善镀层理化性能,它包括清洗、出光、除氢、钝化、干燥、防变色等。
4电镀设备
        电镀设备主要包括机械前处理及整形设备、电镀挂具、镀槽、滚镀设备及电镀自动线、电镀电源设备、化验室和实验室设备及仪器、电镀配套设备及辅助设备。镀槽所指的是包含电镀、化学和电化学转化处理、镀前处理、镀后处理等各工序的各种用槽。电镀槽是电镀生产的主要设备之一。镀槽由槽体、衬里、加热装置、冷却装置、导电装置和搅拌装置等组成[2]。槽体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电镀设备的安全性,目前,槽体或衬里材料选择主要以聚丙烯为主。
5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结合电镀企业的安全生产特点,针对易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生产作业场所、环节、部位和作业行为,依据国家现行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通过吸取相关事故教训,辨识出电镀企业较大危险有害因素。
5.1管理环节
        1)未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2)未建立健全事故应急预案。
5.2生产环节
5.2.1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
        未根据储存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危险特性,在作业场所设置相应的安全措施、设施导致发生爆炸、火灾、中毒。
5.2.2电镀槽
        1)电镀槽采用聚丙烯材料,遇到火源,导致火灾。
        2)氰化槽与酸槽相邻或背靠设置会产生氰化氢等剧毒气体发生中毒。
        3)镀后清洗槽与酸槽未分开设置易产生氰化氢等剧毒气体导致中毒。
        4)电镀槽加热不当易引起干烧,导致火灾。
        5)电气设备在潮湿环境下发生过载、短路、漏电,导致火灾、触电。
        6)镀槽液面氢气集聚,容易引起氢气爆炸。
5.2.3通风装置
        1)氰化物槽与酸槽排风合用,产生氰化氢等剧毒气体,易发生中毒。
        2)有机溶剂除油槽未设置单独的排风系统,易引发火灾切割、电焊作业火花易引发火灾与爆炸。
        3)通风管道采用聚丙烯材料,遇到火源,导致火灾。
5.2.4动火作业
        违规动火,切割、电焊作业产生火花易引发火灾与爆炸。
5.2.5行车作业
    行车上人体易接触部位未设置有防护功能的安全连锁开关,导致发生起重伤害事故。
5.2.6污水处理设施
        未对有限空间作业场所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未落实作业审批制度,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6 安全防范措施
        针对电镀企业存在的较大危险有害因素,研究制定了安全防范措施,供有关电镀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参考。
6.1基础管理
        1)电镀企业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应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管理制度、安全作业证制度、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生产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劳动保护用品发放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消防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和奖惩制度,防火、防爆、防毒管理制度等。
        2)电镀企业应按规定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编写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应急处置卡等,配备必要的防护应急物资。
6.2生产场所
        6.2.1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
        1)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场所应设置相应的监测、防雷、通风、防爆、防静电、防火、防泄漏等措施。
        2)储存强酸、强碱,包装必须严密,设置相应的防泄漏措施,严禁将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品混放。
        3)剧毒品应在专门仓库内单独存放,并实行双人保管、双人领用、双人验收、双把锁、双本账“五双”制度。
        4)现场存放的危险化学品数量不应超过当班用量,必要时应减至最低工艺用量。
        6.2.2电镀槽
        1)及时清理槽液上的薄层泡沫,避免镀槽液面因聚集大量氢气泡而发生氢气爆炸。
        2)自动电镀生产线应设置槽液快速循环和溢流的措施,避免镀槽液面因聚集大量氢气泡而发生氢气爆炸。
        3)氰化槽与酸槽不能相邻或背靠设置,避免产生氰化氢等剧毒气体。
        4)镀后清洗槽与酸槽应分开、规范设置。
        5)电加热管的加热区上限位置应低于槽液最低液面50mm。
        6)推广使用空气能加热。
        7)电加热器应有防干烧功能。
        8)电镀槽及其衬里的材料应耐腐蚀、耐高温的不燃或难燃材料。
        9)所有电加热的槽体均应布置液位计,在加热过程中液面降低至所示液面时,电加热应自动停止,液面低于液位计所示液面时,应无法启动电加热。
        10)使用电加热器时,现场或监控室内必须有人值守。启动电加热器前,应现场检查电镀槽液体情况,严禁采用预约时间自动启动加热功能。
        11)电加热器、整流器外壳等电气设备应可靠接地;定期检查电气设备腐蚀情况、接地绝缘、线路老化破损等情况。
        12)电气设备应安装短路保护、过载保护、接地故障保护和漏电保护装置。
        6.2.3通风装置
        1)氰化物槽与酸槽的排风(通风)装置严禁合用,铬酸槽、硝酸槽应各自独立设置排风系统。
        2)有机溶剂除油槽应设置单独的排风系统,通风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水平管段应设置防火阀。
        6.2.4车间动火作业
        1)电镀车间内动火作业应办理动火审批手续。
        2)动火作业前应清理周边易燃物。
        3)动火作业现场应配备足够数量的灭火器。
        6.2.5行车作业
        1)起重吊钩应设有防止起吊工件脱钩的钩口闭锁装置。
    2)行车运行过程中应设置提醒作用明显的声光报警装置。
    3)行车在升降、行走的行程末端应设置极限保护装置。
    4)电镀生产设备使用多台行车时,应设置防止相互碰撞的安全防护设施。
    5)行车控制系统应有防重杆功能,以防止镀槽内有工件时行车还继续向槽内放工件而引起事故。
    6)行车上人体易接触部位应设置有防护功能的安全连锁开关。工人操作发生人体接触时,行车应紧急停止。
        6.2.6污水处理池
        1)应对有限空间作业场所进行辨识,并设置明显安全警示标志。
        2)应落实作业审批制度,严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3)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原则。
7 结论
        1)结合电镀企业的安全生产特点,依据国家现行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通过吸取相关事故经验教训,可以判断电镀企业安全事故类型主要有火灾、中毒和窒息、起重伤害等。
        2)针对辨识出的电镀企业较大危险有害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2)电镀企业易发生火灾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镀槽、排风管道等普遍采用聚丙烯材料,由于该材料防火性能差,一旦遇到火源,极易引发火灾事故。因此,电镀槽、排风管道等选用难燃或不燃材料,是预防和减少电镀企业火灾事故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东光,电镀液配方与制作,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2] 傅绍燕,电镀车间工艺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杜威(1983-),男,贵州省贵阳市,本科,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企业安全管理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