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和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7期   作者:杨飞
[导读]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越来越受到关注。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越来越受到关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首要任务是基于当地的环境变化情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通过对各类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以及评价指标和体系构建,指导区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分析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局限性,提出区域环境影响的评价原则及方法,为推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原则;方法
        引言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开展比较早,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的开展可为战略环境评价(SEA)的进行提供更为充分的经验和科学的方法。根据我国多年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实践以及借鉴国外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经验,初步提出一个区域环境评价的原则和方法,为促进SEA的开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1区域环境评价概述
        1.1区域环境评价的基本内涵
        区域环评(Regional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REIA),全称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和选择相关环保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是该区域内所有建设项目的行为,包括开发和改建项目。评价的重点是为区域内未来建设项目的布局、产业结构等提出理论式整体优化方案和综合防治对策,同时协调人文环境与区域项目开发建设行为之间的矛盾,为制定区域环境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1.2区域环境评价工作的意义
        区域环境评价为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①有利于区域形象定位。区域环评工作有助于了解区域环境状况和预测建设项目在区域带来的环境问题,以此来展开整体区域宏观规划的工作,对区域的形象定位做出科学判断,避免规划决策中产生失误。②对建设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从源头提出预防的对策和措施,有利于规范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区域开发活动对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③有利于增强民众环保意识,区域开发活动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是环评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公众参与意味着环境保护问题的扩大化和大众化,这在一定程度宣传了环保知识,增强了民众的环保意识,民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后反过来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加了公众对区域规划、建设项目投产的参与度,推动区域环评的快速发展。
        2区域环境评价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现状
中国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拓展,具有环境管理建设的指导意义,在城市改建与扩建、建设项目开发、资源整治与运用方面意义重大,相关研究单位从程序与方法的研究角度分析,采用总量控制与环境承载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规划管理的重要意义,以规划管理控制为核心。不过与之相比,环境影响分析技术的运用分析能力较弱,仍然以多项活动简单地叠加为主。同时,环境影响评价忽视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难以实现全民监督。
2.2区域环境评价存在的问题
首先,区域环评工作为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性质、内容和规划等方面的认知不够统一,导致具体实践不具备指导参考意义。以排污总量控制方法和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为主,排污总量控制方法片面强调“污染评价”却忽视“生态评价”,没有考虑到非线性的环境累积效应。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将计量模型作为环境系统阈值的模拟依据,由于指标权重的设置较主观,导致具体分析结果不够客观。同时,也忽视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忽视了整体统一性;
其次,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缺乏有效衔接。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较为被动,仅针对具体的开发项目进行研究,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受限,因而分析内容不够广泛,忽视了多个项目的累加结果、生态系统对于
项目的非线性响应、主项目的间接诱发结果、环境变化的协同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在针对相邻或具有衔接关系的项目处理过程中,经常出现脱节或重复行为的境况。


        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2.1评价程序
        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规划为对象或目标,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1)确定区域范围、环境条件和保护目标;(2)根据区域发展定位、环境特征,分析区域发展的环境影响;(3)结合区域发展现状,识别区域环境制约问题;(4)根据区域发展规划进行区域环境影响预测并建立响应;(5)区域环境标准和总量控制下的功能优化组合的评价;(6)建立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型;(7)应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模型再进行预测和评价。
        2.2加强部门工作联合
        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中,只凭借一个工作部门很难完成对所有项目的研究和监测工作,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从这一角度出发,提高各个工作部门之间的融合性,最终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体系。需要融合的部门包括国土资源部门、生态环保部门、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监测机构等,通过建成的互联网等系统,完成对整个系统的融合,由当地生态环境研究部门牵头,提交各区域运行和生产中的污染物信息,国土资源部门分析土地的变更情况,环境监测部门完成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工作管理体系。
        2.3优化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区域环评工作开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污染项目是否超标的判断依据,因此,必须跟随环评工作发展进度,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标准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需要。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强调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把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着眼于在一个区域内如何合理规划和建设各项目,其评价的重点在于论证区域内建设项目的布局和结构,同时也根据区域环境各要素的特点,对区域的开发规划提出科学的建议,并为开展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因此,做好技术标准对区域的规划和定位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2.4完善公众参与方式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充分重视。完善信息公开,要求环评单位对环评的技术标准依据、法律法规明细、污染指标等的信息一并公开化并公示。环评信息量公开的多少有助于公众参与并促使相关环评单位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论证并优化布局。同时公众了解较全面的环评信息,有助于更加科学地去判断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可行性。因此,完善信息公开是完善公众参与的关键一步,不容忽视。
        结语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目前还需要重视传统环境影响评价的弊端。我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战略环境影响的范畴体系,目前仍然处于战略评价的底端,难以有效发挥其评价的作用意义,还需政府和社会机构针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发展需求,强化累计环境影响评价与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伟源.成本效益分析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2019,20:51-54.
        [2]张志泉,王军,林增.综述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及方法[J].经济管理论坛,2017(9):34-37.
        [3]包存宽,尚金城.建立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J].环境导报,2018(5):1-4.
        [4]包存宽,尚金城,陆雍森.前后对比分析法在战略环境评价中应用初探[J].环境科学导报,2018(6):754-758.
        [5]陶跃华,李婕.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8):154-157.
       
作者简介:杨飞,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战略环境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