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文化基因的轨道交通文化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月6期   作者:文旭东
[导读] 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轨道交通建设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摘要: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轨道交通建设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轨道交通在扮演公共交通角色的同时,也逐渐融入现代城市文化、传播等因素,逐渐形成极具本土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文化。本文以城市轨道“文化基因”为切入点,剖析构建轨道交通文化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举例对比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而通过分析发现国外的轨道交通已经拥有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交通文化,这能为我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最终通过持续发掘中国文化中可以和轨道交通相结合的、独特的可移植基因,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文化。
         关键词:轨道交通文化 文化基因 本土特色

1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的骨干交通方式,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已经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先后投入使用。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截至2019年6月,我国内地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已达35座,包含地铁、轻轨、磁悬浮等系统在内,运营总里程为5463公里,车站3523座,线路164条,日均客运量约6500万人次。据统计,到2020年底,全国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将达到44个左右,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年客运量将分别达到32亿、25亿、20亿人次,占上述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比重分别为40%、53%、41%。可以说,城市轨道交通正在成为中国城市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轨道交通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志,对于城市本身或城市居住者而言,由于轨道交通独特的优点,已不再是单纯的硬件设施,作为主要的公共交通通勤工具,轨道交通被赋予潜在的巨大影响力和极强的传播效应,可形成诸如轨道文化、轨道经济等一系列的具有轨道特质的衍生物;同时,其本身自然而然地与当地特有的属性相融合,最终形成极富城市特点的轨道交通文化。
        
2 轨道交通文化基因——营造“以城市为本”的轨道文化氛围
         经过新一轮的快速建设,城市社会的经济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档次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在追求高速建设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城市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的同质性,基础设施建设大同小异,缺乏城市特色,而其形成又主要依托于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传承[1]。轨道交通系统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承载起城市的文化品质,引导城市文化发展的方向。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从某种程度上说,犹如扎根在现代城市中的血管,担任繁重运输任务的同时,所到之处必将带动区域经济、激活区域文明,同时也在一刻不停地被城市本身及其使用者所影响,从各处吸收的“文化养料”,最终作为完整的、独特的文化载体反馈给城市本身,如此往复,即是轨道交通文化的良性循环。其中,分布在全城的轨道站点作为轨道交通系统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轨道文化的输出端举足轻重。具体而言,在人流量大且较为宽阔的站点内部,把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体现在轨道交通的运营环境中,结合巧妙的构思与适当的表现,使空间装饰化、装饰主题化,既能够有效地利用轨道交通这一理想的宣传媒介,提升城市形象和空间利用率,也能规范地铁视觉环境,营造出有利于城市长远发展的特色化轨道交通。作为具有城市品牌效应的轨道交通,对于其形象的规划和建设,应注入相应程度的文化基因,营造城市的浓厚文化氛围,国内外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大多都拥有丰富且极具本地特色的都市文化资源。
         国外方面,法国作为世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其首都巴黎的地铁拥有世界最华丽地铁之称,其站点设计不仅新颖且宽敞明亮,走廊两侧挂满名画或艺术品的复制品,无不体现出法兰西的浪漫和优雅情怀;另外,莫斯科地铁以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和华美的地铁站风貌闻名于世,车站大多以不同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主题,采用大理石、花岗石、陶瓷和彩色玻璃镶嵌出各种浮雕和壁画装饰,辅以华丽的照明灯具,美不胜收,有“地下宫殿”、“艺术陈列馆”之美誉。我们或许没有乘坐过巴黎或莫斯科地铁,但它们却以独特且强大的符号为人所知,作为一种昂贵的、创造性改善城市交通的重大建筑,扮演再造城市新形象的现代地标的重要角色。

图 1巴黎巴士底地铁站内的壁画装饰

图 2莫斯科共青城团地铁站的华美景象
         国内方面,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城市都在轨道交通文化及特色建设上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直辖市重庆作为中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轨道交通的过程中,大力提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将轨道交通变成城市新的文化载体,充分地发挥其展示城市文化和承载城市历史的重要功能,根据规划,重庆市“九线一环”轨道线路遵循“一线一主题”、“一线一景”的方针,每条线路都打造出一个具有突出主题的文化风情线,这些文化主题在一起呈现出完整的重庆印象,即轨道网络全部建设完工后,每一条重庆轨道交通线路都将营造一个不同的文化主题氛围,这将成为山城重庆的地下文化宫殿,可称之为“移动的文化盛宴”
表1重庆轨道“九线一环”主题[3]

         目前,世界上已有200多个城市开通了地铁,随着地铁出现在更多城市、更多人的周围,地铁的存在价值也就发生了变化。随着轨道交通一同发展的轨道人文化,各个城市也都在探索自己的路,除了在上述介绍的基础设施建设、视觉影像等大方面,轨道工作人员的服务、乘车的体验、无障碍设施等细节也是对城市本地文化的侧面突显,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3 展望
         城市轨道交通,它是我们许多人每天生活开始的第一站,在充当交通工具的同时也充当了交流工具,这种交流包括文化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也承载了更多的人文要素。因此,轨道交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形象的建设是有机统一的。本文通过对城市轨道的物理属性和形象属性的分析,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文化基因的关系,成熟的城市轨道交通一定具有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交通文化,目前,国内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未来,我们应发掘中国文化中可以和轨道交通相结合的、独特的文化基因,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文化。

参考文献
[1]赵俊芬,张峻霞,白仁飞,葛娟,张琳. 天津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人文化的思考[J]. 都市快轨交通,2013,26(6):9-11.
[2]李健. 塑造交通文化构筑人文城市轨道交通[J]. 交通企业管理,2011(12):34-36.
[3]毛晓汶,周涛,周进均. 重庆轨道交通文化探究[J]. 交通企业管理,2013(3):64-65.

作者简介:文旭东(1991-),男,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交通组织规划、交通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