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悦娜1 饶承东2 魏文亮2
1.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市 100044
2.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20
摘要: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以奇数开间为主,然而在西汉之前,存在大量的偶数开间建筑。开间数的奇偶变化,是对中轴线观念的转变,是古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关键词:建筑文化 开间数 人际关系 中轴思想
偶数开间建筑在我国最先出现,殷商“以八为纪”所用数字止于八,二里头宫殿中的殿堂和大门都采用了八开间的偶数开间形式,中轴线以中柱的形式存在。西周中叶以后,建筑开始向奇数开间转变。随着中央权利的集中和周人世袭制度的确立,中央为尊的观念日益强烈,至东汉时期建筑开间数为奇数形成制度直至清末。
1、偶数开间的形成与其文化发展
1.1偶数开间的形成与发展
偶数开间的建筑形式出现于原始社会的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已从仰韶文化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转变到父系氏族社会,其婚姻制度已由群婚制发展为以家庭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伴随而来的是居住建筑形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仰韶文化时期的独立空间的圆形或方形平面的房屋,发展到两个空间相联络的套间形式。发展至殷商时期,建筑以双开间形式存在居多,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殷初的宫殿遗址,是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木骨泥墙的大型木构建筑。
1.2偶数开间与人际关系文化的相互性
先秦时期,诸侯并立俯聘频繁,门以臬分东西,堂亦以中柱别左右,便于“分庭抗礼”,传承周代礼制。伴随着相向而坐,建筑存在东西阶制,迎客时为主人在左阶、宾客在右阶;进入殿内主坐东位,客坐西位,相向而食,此时人际关系为人与人之间的左右关系。
这时期东西相坐和东西阶礼仪便成为偶数开间的文化制度保证,偶数开间建筑为东西相坐和东西阶礼仪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偶数开间,代表了主客定位的位置,是人与人关系主导的表征。
1.3偶数开间的中轴对称性
以“中”字为例,当写“丨”这笔时,对于建筑的空间处理来说,就是将开间分为两个空间,是偶数;对于建筑实体来说,就是以建筑的中柱为实中轴线。周代时期在建筑方面开始强调中轴线,发展至西汉时期,平面布局喜欢成对布置,偶数开间满足其在中轴线两侧成对布置的需求。
偶数开间的中轴对称性体现在中柱本身。张良皋先生在《双开间建筑·东向坐利益与符号话圭臬》一文中,将此柱称为“臬柱”。偶数开间中央一柱,必须“大中至正”。以日本奈良的法隆寺为例,其偶数开间中门的中间为一根中柱,法隆寺单体建筑以其中柱对中轴对称。
2、偶数开间向奇数开间的转变
2.1尊北思想的兴盛
现今奉北为尊位,是北方民族尊北意识的体现。在北方,北极星仰望可见,“居其所,众星拱之”。至秦朝时期主张“南面称孤”,尊北意识开始与相向而坐的思想产生冲突。至梁武帝时期,废除东向坐礼仪。世俗文化的发展和周礼的没落,使偶数开间与文化礼仪的矛盾开始出现,且中轴对称的空间思想开始萌芽。
2.2奇偶数开间转变与社会文化的转变相互性
西周中期以后,以九为尊流行开来,随着中央权利的集中和周人世袭制度的确立,中央为尊的观念日益强烈,中国古代建筑的开间形式也出现了“八九之替”,以周王城规划图为例。
《周礼·考工记》对周王城规划的描述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这样按照功能以及道路系统将王城大致分为九个相等的方块,体现周人对九的崇拜。周王城的规划与建筑之间奇偶数的关系体现了西周时期的“八九之替”,标志着奇偶数开间之间的转变。在陕西召陈发现的几座西周中期建筑遗址中,出现了六开间、七开间、八开间混杂的现象。
2.3陕西岐山凤雏村宗庙四合院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是一座相当规整的四合院式建筑。整组建筑坐北朝南,南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门塾、前堂、寝室。前堂是一座面阔六间,进深三间的建筑。门塾和寝室则是奇数开间形式,这是西周人的传统。主要殿堂采用偶数开间,是对殷人偶数崇拜的传承。堂前有三个台阶,左右两个台阶是迎客时为主人左阶升堂、宾客右阶升堂所设,其与《周礼》礼制是相符的,主人与客人在堂内应是东西相对而坐。
由于四合院形成连续的强烈的中轴线,引导了人的行为产生强烈趋中性。此时中轴线与偶数开间的形式产生矛盾。以陕西西安凤雏村的四合院为例,它的堂本身还是有三个阶梯,其中一个摆在中间,但是偏离中心线,仍存在东西阶礼仪制度分别主客。这个四合院可视为自双数开间转为单数开间的先兆。
2.4中轴对称内容的改变
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建筑组群开始强调前后建筑对位和照应关系,逐步形成连续的中轴线,产生强烈的趋中性。此时趋中性开始深入人的思想和行为,偶数开间无法满足其趋中性的需求。
3、中轴对称和奇数开间建筑的发展与统一
3.1奇数开间建筑的发展与仪轨
西周时期的“八九之替”使“以九为尊”开始进入人们的思想中,逐渐发展出“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建筑的开间数都取阳数”的思想。建筑开间逐渐随着统治者思想的变化形成以奇数开间为标准的制度,以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为例,建筑多数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3.2奇数开间与人际关系文化的相互性
建筑形成奇数开间后,建筑开间中便产生了正位。中国建筑空间中,正位有了超人间的象征,是神佛,是先祖,此时人与人的关系自左右变为了上下。
自秦朝“南面称孤”的主张开始,随着权力的高度集中以及建筑转变为奇数开间,正中空间愈来愈受到重视,为了增强此空间的重要性,称为“当心间”的正中开间比一般开间增大了柱距;到了清代,建筑的柱距变化成为了一系列有趣的节奏,主要目的是突出正中部分,凸显皇权,彰显其高高在上。
随着上下尊位的产生,统治者权利更加集中,社会等级分化严重,变化最为明显的便是君臣关系。秦至汉时期,君臣呈左右关系,君臣在表面上仍能平起平坐相向议事,唐代虽转为奇数开间建筑但仍保留君臣和睦的关系;至宋朝,文化和建筑转变均完成,君臣关系开始转变为主奴关系。
3.3奇数开间的中轴对称性
奇数开间成为主流后,中轴线从中心柱的实体轴线变成奇数开间一个空间的虚轴,并通过建筑与院落的组合形成一条连续的轴线。而这条虚轴更多体现着中心力量的发散和延伸。
以故宫建筑群为例,在中轴线上排列的建筑无不体现皇权,所有建筑按照中心轴线的纵贯分布,体现“政治”,“军事”,“经济”,“法律”,“文化”制度的高度统一。
再以四合院为例,合院形式的住宅是在历史意识形态下对皇家建筑缩小简化的产物。北厢房通常位于中轴线上,是家族长者居住的上房,东西厢房依附轴线左右,“长者居北房,长子居西房,女眷居东房”等规定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4、对奇偶数开间的思考
文化是建筑的底层基础,建筑诠释出文化的发展。我国古代社会靠礼制来维持秩序。社会依赖的是礼制与儒、道的人性定义,发展至世俗文化兴起,礼制就变成了维护帝制的法制。
奇偶数开间这个文化现象充分体现着中国礼制制度的改变,由东西相向的礼制关系转变为上下等级关系,以及产生了超越人间的正位象征。随着政治权力的集中和统治思想的转变,中轴线意义也产生了变化,由实体中柱的对称变成了代表权力中心的空间对称。奇偶数开间变化充分体现了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筑是文化的环境容器,文化是建筑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
[2]王鲁民.《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探源》[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12
[3]张良皋.《匠学七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