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3203231987****343X
摘要: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模块化、产业化等新型建筑形式不断增多,充分展现出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现状。要让建筑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够更好地确保工程质量和公众安全,就要对于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案进行必要的改革。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引言
在我国经济实力逐渐壮大,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今天,在传统的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模式当中,存在着很多的资源以及时间成本的消耗,这与传统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流程安排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装配式建筑模式的优势
利用装配式建筑结构可以对构建进行提前制作,取代原有的混凝土搅拌、浇筑等环节,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人员的使用,还能够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减少垃圾的产生,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使用提前预制构建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材料损耗。此外,使用传统的建筑模式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渗漏或者开裂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人员因素、管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威胁,而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是符合标准的产品,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2.1规划设计阶段
在规划设计阶段,其在流程优化方面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第一,建议选用方案未定的 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在确定装配式建筑项目总承包单位之后再开始方案的设计,这样一来,总承包单位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设计会更全面,更具针对性,而且 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对于要求总承包单位对设计和建造负责也更加有利。第二,建议预制构件的生产单位应该在初步设计环节就加入其中,与设计单位随时保持沟通和联系,就设计提出的对预制构件方面的需求要全程了解和跟踪,与实际单位实现密切的配合。预制构件生产单位的早期介入可以使其更加充分的了解设计单位对预制构件的需求,这样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避免异型构建的出现。第三,建议在装配式建筑项目刚开始进行的阶段加入方案设计评审环节,由多方主体来共同参与和讨论装配式建筑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各自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技术方案的漏洞,在初始阶段就达成对装配式建筑技术方案的统一,其对于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帮助的。第四,建议设计单位需要在施工图纸当中编制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对装配率、建筑面积、施工技术、结构类型以及预制构件种类等相关内容进行专项说明。第五,建议落实施工图设计与装配式建筑相关要求的同步审查,拓展该审查阶段的审查内容和审查范围,建设单位应该将与施工图以及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要求统一报送到相关机构进行审查,缩减时间成本,提高审查效率。
2.2 重视整体管理
匹配重点管理的内容和重点,有效地分析管理条目是其推行的基础,保障其具有一定的匹配性。因此在实际管理的时候,可以引入评估法,可以对不同条目的管理结果进行直接的表达,借此实现更好的施工组织,确保管理机制趋向于明确,然后对监督机制进行优化。如进行装配施工的时候,实行评分制,满分 10 分。如果施工合格或者超过标准可得 10 分,达标得 6 分,要是装配出现问题,如连接不紧密、损坏结构等情况,根据实际扣除所得分。依托最后的得分结果,对扣分的原因进行分析。假设装配施工得分为 5,其最主要的问题为装配缺乏良好的密闭性,这些原因有设计不当,也有施工不当等。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可以对其进行很好的调整。要是每一个施工环节都使用这样的措施,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自上而下地分析探索并科学地处理,就能够优化整体施工效果,确保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获得更好的效果。
此外,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为了保障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还需要通过多种措施对工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探析。汇总各种问题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在管理之中纳入。在早期设计阶段很好地进行管理,科学地管控质量、进度、安全等,这对项目管理整体性的提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2.3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信息收集研究
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信息及时获取,物联网的技术特点能有效解决装配式项目管理信息收取不及时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及时获取数据对工地进行数字化管理,提出了一种采用 LORA 无线通信的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技术作为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信息化解决方案。基于协同管理理论认为施工阶段各参与方信息孤立,应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和构件追寻,提高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在研究装配式质量时,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 5W1H 质量信息采集体系对关键数据采集,从而建立质量追溯系统,通过该系统对建筑产业信息化的规范起到相应推动作用。传统建筑业采集方法信息采集效率低,因此针对装配式建筑质量检测信息采集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基于采集树的装配式建筑质量信息检测采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信息的采集效率。工程中传统的信息收集模式导致验收资料与工程脱节,因此针对工程质量及安全信息的特点和管理人员的需求,建立基于移动终端的工程质量安全信息采集系统,并结合实际工程验证可行性。
2.4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协同各方全程监控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项目参与方增多,项目基础数据多且信息变化频繁,极易因传递不畅形成信息孤岛,同时部件的工厂化生产又给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会大幅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创建 5D 建筑信息模型和运用无线射频技术,参建各方可以在项目开工前进行“虚拟建造”,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和实际建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对部件设计和施工顺序进行优化完善,真正做到事前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参建各方根据授权在同一个建筑信息模型中进行可视化项目管理,实时采集上传设计修改数据和制造安装现场信息,完全消除了信息传递的时滞性,使参建各方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部件生产企业能够根据修改的设计和现场施工进度计划来安排车间组织生产,项目施工现场根据部件的供应情况及时提交安装工作面,保证工序的合理搭接,能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项目实施结束后,会形成一套完整的真实项目信息模型,为项目的后期运营维护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实现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统一控制和管理,使项目管理目标更容易达成。
2.5不断更新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标准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想要对相应的政策进行不断的改善和优化,就需要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优化,从根源上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技术水平进行提升,让装配式建筑可以得到更为系统且全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施工方法的研发,让技术得到统一规范,要在原有的技术上进行继续研发,同时,还要对人才的培养进行重视。就目前来说,我国装配式建筑工程所用的预制构件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因此在管理有很大难度,通过对其标准进行规范,并与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实际需求进行结合,可以提升预制构件的要求。
结语
配式建筑在我国处于发展势头方兴未艾的阶段。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项目都采用了这种施工技术。但是,它由于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在不少方面还发展地并不理想。所以我们需要对此不断进行学习和转化,早日取得实质性突破。
参考文献:
[1]陈玉光.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12(25):90-91.
[2]杨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及其防范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1(30):102-103.
[3]邱国林,刘盼.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集成管理的研究[J].四川建材.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