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EPC 总承包模式作为一种正在不断推广的新型管理模式,具有集成化、信息化、专业化的特点,能够满足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要求,并能有效规避部分施工阶段风险,但同时该模式也存在业主控制力度低、承包商责任大风险高等不足。由于该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风险与传统施工风险存在差异,而有关此模式下的风险研究尚少,因此,本文将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对 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风险进行研究,旨在为 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阶段提供风险管控的实质性措施。
关键词:EPC 模式;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风险;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
1 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指标的筛选与建立
1.1.1 人的因素
①人员素质。施工人员大多是农民工,未受过高等教育,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技术培训以及安全教育。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年轻人大多不愿去工地,导致施工人员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这其中滋生的安全隐患,也将会给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增加困难。
②技术水平。与传统建筑的施工相比,装配式建筑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力量支撑,同时也需要机上人工的规范操作和高技术水平。但是由于装配式建筑兴起不久,发展的不够成熟,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技术并未普及,加之各级技术培训不足,最终会导致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操作不够规范,无法满足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要求。
③高风险作业。在装配式建筑中,高风险作业主要指的是人机混合作业、高空作业、疲劳作业等,若未对高风险作业进行前期风险识别、高度重视并提前施以保护措施,造成的安全隐患与经济损失不可计量。
④安全教育。施工现场安全第一,保证施工安全应从源头做起。公司若忽视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未能及时培养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会大大增加施工阶段的安全隐患。
1.1.2 物的因素
①物的质量。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所需的建筑材料相对固定,我们常说的 PC 构件,就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因此 PC 构件的强度与精度会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的装配率不高,为了安全起见,承重墙部分还是采用现浇式,而非承重墙或者顶板则采用预制构件。但是非承重墙仍然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所以预制构件的强度也决定着整栋建筑强度是否达标,一旦预制构件的强度不达标,那就意味着这栋建筑处于危险状态。
②物的维护。施工现场所需的机械设备需要进行维护监管与定期安全检测。另外,预制构件的到场保养和现场放置也尤为重要。例如,预制构件若存放在有积水的地方,积水可能损坏构件的强度;构件若放在非专业存架上可能发生倾覆的现象。除此之外,常规建筑材料的稳定性也不容忽视,例如节点后浇处混凝土强度不足、钢筋腐蚀或低温冷脆等。
③构件运输环境。装配式建筑的一个特点,就是需要运输大量预制构件到施工现场,如若遇到交通堵塞、运输道路不平、道路周边污染严重等现象,将会大大增加施工阶段风险。
④高空坠物。装配式建筑施工需要起重吊装技术的支撑,意味着高空坠物的风险比传统建筑施工更大,风险管控更加不能忽视。
1.1.3 技术因素
①构件连接技术。装配式建筑主要的施工技术是预制构件的吊装、定位、连接技术。当构件在连接时,若没有考虑到连接部位的混凝土配比及混凝土中的气泡,则会影响构件连接点的稳固程度,进而对后续施工造成很大影响。而节点部位的连接工艺相对较为复杂,若技术不成熟,不仅会制约着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还可能会造成施工安全隐患。
②安全维检技术。安全维检技术即安全维护与监测技术。施工中需要对构件和设备进行实时监测与防护,对老旧损坏不宜使用的施工材料进行修理替换,才能有效地保证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
安全检测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若检测技术不到位,将会给施工留下不可估量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安全开展。
③方案设计因素。在装配式建筑施工前,必要的环节就是施工方案的设计,如对预制构件的尺寸、附属吊具等的设计等,这一环节对后期的施工过程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在 EPC 模式下,实际设计优化和工程局部调整力度远高于传统工程,施工图出图前可要求施工方提前介入,充分考虑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便于提前规避,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1.1.4 管理因素
①成本管理。EPC 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有诸多企业资金投入,如果施工阶段报量工程款不到位,会对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②安全管理。监理方与施工方等企业需要对施工现场人材机进行安全监督与现场监理,并完善安全管理组织制度,这样能够有效预防施工安全隐患。
③协调管理。在施工现场中,人员、材料、机械是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数量繁多且错综复杂,需要合理协调好人材机的施工程序以及运行范围,避免人材机内部影响或是交叉影响所造成的安全隐患。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建筑对各专业、各参与方之间的协同程度要求更高,需要更加完善的系统化管理模式,EPC 模式则是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满足装配式建筑各阶段高度协同的需求,实现管理集成,大大减小了协同管理风险。
④合同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EPC 模式可以有效减少甲方所需要管理的乙方单位数量,使得项目合同结构变得相对简单和直接,使得合同管理风险较小。合同是项目管理的纽带,通过合同条款约束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减少项目在质量、进度、成本方面的风险。
1.1.5 环境因素
①自然环境。施工现场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控的自然灾害或恶劣天气状况例如泥石流、地震、暴风雨等,都会影响到装配式建筑的正常施工。
②政策环境。由于装配式建筑近几年才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广,加之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较少,使得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遵循的政策较少,面临的风险也更加具有不确定性。
③现场环境。施工现场环境包括施工现场灯光照明、周围道路状况、临时用电、文明施工以及环境污染等情况。例如在灯光照明不良的夜间施工,会阻碍现场人员正常施工视线,影响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在施工前期未发现周围潜在危险源如带电高压导线、地下燃气管道等,会给后期增大施工风险与施工难度;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箱和电线发生老化或短路,引发触电,会造成施工安全事故;作业区的文明施工标准不达标,作业环境中有大量扬尘、粉尘以及施工噪音等,也会增大施工风险。
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风险管控建议
通过上述对风险指标的分析,本文将提供以下可行性风险管控措施。
①从人的因素考虑,企业可定期开展施工安全教育与技术水平绩效考核,培养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同时也可从安全帽、防护服等安全防护用品抓起,降低事故风险。②从物的因素考虑,对预制构件等关键材料要进行配套化和标准化处理,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质量,并提供安全的作业平台,预防高空坠物。③从技术因素考虑,施工方要保证关键技术的普遍性和精准性,可与 BIM技术、RFID 技术相结合,达到实时监测的效果。④从管理因素考虑,要继续贯彻 EPC 模式的协调性优势,完善各项管理组织制度。⑤从环境因素考虑,要实时关注市场环境变化,提前做好应变策略,对于不可抗力影响,也要做好防范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风险的识别与梳理,结合 EPC 模式的特点,归纳出 18 个二级风险指标,建立了施工阶段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价研究,确定了安全管理、构件连接技术、技术水平等关键风险因素,分析了 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属于高风险,并提出了风险管控的可行性措施,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国强,齐园,纪颖波,王曾,李燕姚.EPC 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标准研究[J].建筑经济,2019,40(05):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