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于急诊治疗中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4月7期   作者:张磊
[导读] 探讨在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急诊治疗中开展胺碘酮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张磊
   (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急诊科;江苏南京2118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急诊治疗中开展胺碘酮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6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实施了胺碘酮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患者胺碘酮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对血压、心率的影响。结果:治疗后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4.5%低于治疗前13.6%(P<0.05);治疗后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胺碘酮药物在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中急诊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降低了心律失常发生率。
【关键词】心律失常;胺碘酮;急诊

   快速型心律失常在心血管疾病中比较常见,临床表现为患者心电图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室性心动过速等,患病后病情发展迅速,使得患者血流动力学失稳,心脏供血失常进而诱发心力衰竭,具有较高的猝死率。由此开展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及时急诊治疗意义重大,本研究就胺碘酮药物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现总结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时间区间为2017年7月-2019年7月期间,在我院开展快速型心律失常6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诊断后确诊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并伴有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排除了伴有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心肌缺血等疾病患者。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为38-60岁,年龄均值为(49±2.61)岁,病程为2-5年,病程均值为(3.5±2.11)年,病因有风湿性心肌病15例、冠心病20例、心肌梗死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
   1.2治疗方法
   入院后患者均接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各种急诊治疗措施,开展心电图监护、对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心肌酶等指标进行检查,并定期检测血压及心率变化,治疗期间给予常规吸氧、水电解质平衡维持等治疗。取胺碘酮注射液药物(生产厂家: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923;规格:150mg)开展对症治疗,详细治疗过程为:取150mg胺碘酮与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30ml进行充分稀释混合,以静脉推注方法给药,首次推注剂量为5-7mg/kg,经30-60分钟后,调整为1.2-1.8g/d进行持续静脉滴注,直至总输入剂量达到10g。随后将治疗方法改为口服用药,一次100-400mg,每日一次。所有患者在使用胺碘酮治疗期间,使用抗凝药物进行常规辅助治疗,对于有心绞痛症状患者,必要时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进行预防。年龄较大患者也可借助非地高辛类等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辅助治疗[1]。
   1.3疗效评价标准/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胺碘酮药物对血压(舒张压及收缩压)、心率的影响,其中治疗效果以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数据为参照,详细有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 对所收集到的患者资料开展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血压及心率用( ±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心律失常发生用 %(率)表示,并且用 χ2检验,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血压及心率情况对比 
   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改善,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心率降低,并低于治疗前(P<0.05),详见表1。

2.2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前,患者发生心房颤动3例、心房扑动2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发生率为13.6%;治疗后,患者发生心房颤动1例、心房扑动1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发生率为4.5%,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中,快速型心律失常具有较多的种类,包含的病因因素也各不相同,加之该疾病发作时,极易导致和加重心力衰竭。急诊在处理此类疾病患者时,主要以复率和窦性心律维持,控制心室率为主。根据现有数据显示,胺碘酮药物在控制疾病发展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具体改善情况仍需更进一步的研究[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心率及血压得到显著的改善,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心律失常发生率4.5%低于治疗前13.6%(P<0.05)。探讨取得以上研究结果的原因:首先,相关研究中发现心律失常患者在疾病发作时,低氧血症已是独立的一种危险性因素,正常人的心脏具有良好的缺氧耐受力,但是合并心脏疾病的患者则不具有良好的缺氧耐受力,在急诊治疗中,及时有效的给氧治疗为整体治疗打下较好的基础。其次,药物治疗作为心律失常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临床所应用的一些药物虽有改善疾病的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加重疾病严重程度,如普罗帕酮。胺碘酮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在临床最早应用,作为一种多通道阻断剂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仅能够将Ⅰ-Ⅵ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有效发挥,更能实现钾通道、L型钙通道及钠通道的阻断。同时电生理作用发挥是通过对窦房和房室交界处自律性的抑制,使得心肌转导减缓,增加了有效不应期,具有显著的效果。最后,胺碘酮能够对冠脉及其周边血管有较好的扩张作用,进而对外周阻力、主动脉压有降低作用,具有理想的稳定心排血量效果[3]。
   综上,在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急诊治疗中,在做好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胺碘酮药物,能够取得理想的改善效果,显著的降低了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可在临床中大力借鉴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国良.胺碘酮治疗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2):1661-1662.
[2]陈晓芹,黄苑利,梁彩倩,钟丽君,刘星奇.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中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及安全影响[J].世界复合医学,2019,5(08):172-174.
[3]张燕.胺碘酮在急诊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9,38(13):3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