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HIV抗病毒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及病毒抑制失败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4月7期   作者:康金梅
[导读] 分析HIV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近期疗效以及病毒抑制失败因素。


康金梅
(四川省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长安分院艾防办;四川凉山615000)
【摘要】:目的 分析HIV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近期疗效以及病毒抑制失败因素。方法 将凉山州某医院收治的365例HIV感染者纳入研究,全部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观察近期疗效,并分析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19例患者病毒抑制失败,失败率为5.2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漏服药物、治疗方案是病毒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而年龄、漏服药物、治疗方案会造成病毒抑制失败,临床应关注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提高,使用最佳治疗方案,减少病毒抑制失败。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失败;病毒载量
    虽然现阶段对于艾滋病尚无有效的彻底治愈方法,但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能够降低患者血浆病毒载量,控制机会性感染风险,延缓病情发展。我国从2003年开始实行艾滋病患者的免费抗病毒药治疗,2006年我国中原6省份部分市区既往有偿采供血艾滋病患者经过规范化的抗病毒治疗后,死亡率下降幅度达到20.5%[1]。病毒抑制失败是抗病毒治疗中易发生的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病毒抑制失败,影响治疗效果。本文将对HIV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近期疗效以及病毒抑制失败因素展开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期间凉山州某医院收治的365例HI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年龄均大于18岁;为标准一线治疗方案,含有三种抗病毒治疗药物;首次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排除合并心理和精神系统疾病者。其中男性285例,女性80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48.36±4.52)岁。所有患者知情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
1.2 方法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为国家规定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根据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的区别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包含依非韦伦的标准治疗方案,即齐多夫定/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第二种为包含奈韦拉平的标准治疗方案,即齐多夫定/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奈韦拉平。
  测定病毒载量:抽取6ml静脉血液,通过乙二胺四乙酸盐进行抗凝处理,在6小时内常规离心分离血浆,置于冰箱保存待测。通过全自动实时荧光定量病毒载量检测系统对病毒载量进行测定。若病毒载量在1000拷贝/mL以上,即可判定为病毒抑制失败。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检验所有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评价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表示,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评价
  治疗前所有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83.42±101.74)个/μL,经过一年的标准治疗方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15.19±15552)个/μL。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分析
  全部365例患者中,共19例患者病毒抑制失败,失败率为5.2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近一周漏服药物、治疗方案是病毒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P<0.05),详情如表1所示。


3. 讨论
  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临床常用的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指标,体现了免疫功能改善疗效,反映了抗病毒治疗对病毒复制的抑制效果。从本次研究看出,所有患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相较于治疗前明显提升,和张超等[2]学者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近期疗效较好。
  本次研究对病毒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近一周漏服药物、治疗方案是病毒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本次研究显示,老年患者相较于年轻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病毒抑制失败。而岳清等[3]学者报道指出,年龄对病毒抑制失败的影响较小。这可能和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生存理念不同有关,因此关于年龄和病毒抑制失败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索。患者漏服药物主要是因为服药依从性不足导致的,临床众多研究已证实了依从性对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影响。抗病毒治疗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长期坚持服药,由于治疗依从性的下降,导致药物漏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造成病毒抑制失败。本次研究提示治疗方案是病毒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董敖渤等[4]学者研究中指出,包含去羟肌苷的一线治疗方案相较于基于3TC的一线治疗方案更容易发生病毒抑制失败。甘秀敏等[5]学者也报道了现治疗方案中早期一线治疗方案相较于后期一线治疗方案的病毒抑制失败率更高。可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最佳治疗方案,有利于降低病毒抑制失败率,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HIV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近期疗效较好,而年龄、漏服药物、治疗方案是病毒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临床应注重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选用最佳治疗方案,减少病毒抑制失败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梦娇, 赵燕, 赵德才,等. 2011—2015年经性传播HIV感染青少年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生存分析[J].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19, 46(1):14-18.
[2]张超,付钰淋,李华等.陕西省HIV/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9,26(4):397-399.
[3]岳清,傅洁,庄鸣华.上海4 490例成年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8,24(8):772-776.?
[4]董敖渤, 肖琳, 梁姝, 等. 凉山彝族自治州HIV/AIDS抗病毒治疗前HIV-1耐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 40(6):648-653.
[5]甘秀敏, 马烨, 豆智慧, 等. 中国2011-2015年跨省流动HIV/AIDS免费抗病毒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8, 39(9):1234-12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