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脘痛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0/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4月8期   作者:周振宇 莫明娟
[导读]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研究进展


周振宇  莫明娟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摘要】嗜食生冷、忧思烦躁、饮食不节均是诱发胃脘痛的危险因素,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气机不畅等症状,从而造成胃部引发病变。胃脘痛的发病率较高,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结石、胃息肉等。西医主要利用胃黏膜保护剂或质子泵抑制剂进行胃脘痛治疗,其方式较为单一,加之近几年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不断升高,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广泛存在,因而导致胃脘痛的临床疗效不佳。目前,医疗领域已逐步重视胃脘痛的临床治疗,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多,尤其是中医学也提出了许多胃脘痛诊治的学术观点和接诊经验,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丰富的参考依据。本文对中医在胃脘痛诊治中的研究发展进行归纳与整合,现进行如下综述。
【关键词】中医;胃脘痛;研究进展

  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步增强,其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胃脘痛的患病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且病情容易多次发作。胃脘痛的基础病机在于“不荣则痛”与“不通则痛”,该病的主症表现为胃脘近心窝部位有疼痛感,通常引发胃脘痛的临床疾病包括有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1-2]。中医学认为,胃脘痛的病因多为情志不畅、劳逸所伤、外来邪气侵犯于胃、饮食不良等,同时用药不当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一、胃脘痛的中医病机及病因
    在中医学领域,脾属太阴湿土之脏,恶湿喜燥,得阳气之温煦方能使运化功能恢复。“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人体营养需依赖胃部供给,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肺与胃相为表里,合称为“后天之本”[3]。慢性胃炎在中医学中属“胃脘痛”范畴,由于胃部是胃炎的病灶所在,其和脾肝紧密关联,使得慢性胃炎机制表现为中焦气机发生脾胃升降等。有相关研究提出,慢性胃炎病因和饮食不合理所引起的运化失调、脾胃受损、思虑伤肝、气机异常、纳降受碍等因素存在密切关联。此外,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积累性及多阶段性的长期过程,浊毒是其主病机,是诱发慢性胃炎复发的重要原因[4]。
二、胃脘痛的中医诊疗对策
   1、中药内服法
  在脾胃虚寒型胃痛中,有学者利用中药参附黄蒲汤进行临床治疗,其研究结果发现,虽然西药起效迅速,但若患者的生活作息等未得到改善,其疗效依然会受到局限,较难根治病情[5-6]。经辨证施治,以标本兼治为原则,通过中药内服治疗,共奏温中健脾、活血化寒之效。此外,为贯彻“腑以通为补”的理念,有研究提出通过消食化滞汤行气祛瘀、通腑泻热,有利于缓解胃肠压力,且此类治疗方式在改善食积型胃痛上的效果比西药理想。王少琴,刘丽彬[7]学者,应用黄芪建中汤联合胃苓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其临床疗效较佳,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2、中医外治法
   2.2.1针刺治疗
  雷江,邓海珊,徐凤宜[8]学者将8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应用针刺联合艾灸进行中脘穴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胃脘痛症状,同时可增强疗效,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张云[9]学者对温针灸在虚寒型胃脘痛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评估其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其中一组实施西药治疗,一组实施温针灸治疗,两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温针灸在治疗虚寒型胃痛患者中,可有效缓解其不良症状,和单一采用西药治疗相比,其疗效较为良好。
   2.2.2艾灸治疗
  “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是《医学入门·针灸》中所提出的观点,其认为艾叶可起到祛湿寒、理气血、温煦经络而止血等效用。同时艾叶在现代药理学中被认为具备提升机体免疫水平、抗菌及抗病毒活性等功效[10]。有学者分析辅助神厥穴艾灸对胃脘痛患者进行诊疗,其结果提示该类方式可实现温中散寒、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等疗效,促进调节和改善患者的百脉气血,继而协调脾升胃降等情况,同时能够较好地治疗胃脘痛。王娟[11]学者对76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进行观察,共分为两组治疗,其中西药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组在该基础上予以中药穴位贴敷以及艾灸疗法,结合组的VAS评分、胃痛缓解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比西药组理想。
   2.2.3推拿疗法
  推拿手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治疗和保健,利用手部或其他肢体部位进行操作,通过各类特定的推拿技巧,在患者身体的特定位置进行诊疗。推拿中所采用的技巧动作具有多元形式的操作方法,能够对人体的经络穴位以及特定位置进行有效刺激。推拿手法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证型予以辨证施治,譬如中线拨开揉法、胃脘连推法等,可发挥出消食理气、开胸止痛等作用[12];通过胃脘搓摩或是双掌按脐的方式,起到散寒益气、活血消痛等疗效,之后借助脊柱两侧的重点按压、背部俞穴点按等方式,促进改善患者的脏腑气机,起到升阳降阴等效果。有相关研究发现,相比常规推拿,将常规推拿和壮医经筋疗法有效联用,其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治疗效果较佳,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症状,从而实现温中散寒止痛、经络疏通等功效,进一步激发人体的自然调节能力,继而实现健脾和胃的作用。
   2.2.4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贴敷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内容,涉及了单一的穴位贴敷以及其他中医技术与穴位贴敷方式联用等。其中,单纯采用穴位贴敷治疗的方式主要是将中药磨成细末,进一步制作成糊状,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取对应穴位给予贴敷。中药穴位贴敷可以发挥出活络通经、活血化疲、温里散寒的功效,和药物口服相较,中药穴位贴敷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且患者要较易接受[13]。


在对胃脘痛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通过中药穴位贴敷还有利于排空患者胃部,促进其分泌血清胃泌素,改善胃动素力功能以及胃黏膜血流量等,具有一定的应用效果。有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提出,穴位与中药的选用在单一中药穴位贴敷中至关重要,首先需对患者进行辨证,再施以适宜合理的措施加以治疗。此外,穴位贴敷和其他中医技术联用主要是在中药穴位贴敷的前提上,和中药拔罐治疗等进行结合,与单一中药穴位贴敷相比,结合拔罐治疗可以有效温中健脾,具有更加明显的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将黄芪建中汤方剂适度加入至穴位贴敷治疗中,同时可利用姜汁驱寒暖胃。辨证选用对应的穴位后,将玻璃罐加热,实施中药拔罐,在拔罐期间,会提升患者的局部皮肤温度,促进增强患者的血管通透性与血液流动性,使中药得到更好地吸收,继而改善胃脘痛的临床症状。
   3、情志护理
  中医学提出,胃失温养也是胃院痛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若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则会对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14]。为此,在对胃脘痛进行中医干预时,可利用情志调节来达到病情改善的目的。在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出,“审其忧苦,避其诱因,随其所喜,解其郁结,调悦情志”。患者容易被思虑、郁怒、悲哀等七情所伤,造成脾失运化,肝失疏泄等。由于胃脘痛的病程较长,且容易不断反复,使得患者发生不良情绪的风险较随之增大,同时进一步降低了患者参与治疗和护理的自信心。基于此类情况,临床中主要针对患者的病情实况,予以针对性的心理建设,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度。譬如,可利用语言疏导方式帮助患者在交谈过程调节生理与心理的平衡,促进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治疗,并通过心理暗示来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疾病,使其尽早恢复健康。
   4、饮食管理
   由于胃脘痛和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作息等关系较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提倡加强饮食管理,培养患者形成健康的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预防因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脾胃虚寒等原因而诱发胃脘痛。此外,在实施中医护理的过程中,需结合患者发病的不同原因来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饮食方案[15]。譬如,脾胃虚寒者注重温补,建议经常食用红枣、葱姜、羊肉等,避免吃荤腥油腻及生冷刺激性食物,最大程度上降低外界对肠胃的影响,调节胃部功能。
三、结论
  由于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速,人们的精神压力逐步增强,不节制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导致人们的胃肠道负担逐步加重,使得正常的生理活动被打破,因此大多数的现代人均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胃肠道问题。胃肠道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不良影响,应防微杜渐,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近年来,有许多中西医文献针对胃痛进行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中西医治疗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其中,西医治疗可取得较显著的疗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会增加患者的耐药性,同时提升了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中医在进行辨证施治后,可采用较为灵活多变的诊疗手段,充分体现出内病外治的优势,并提倡绿色疗法,尽可能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且患者在中医治疗上的依从性较高。中医在胃脘痛的诊治上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是近几年,在常规中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艾灸、穴位贴敷、针刺等疗法得到了新的运用,中医的诊治思路也在逐步创新,进一步丰富了胃脘痛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明晖,赵树华.中医治疗胃脘痛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8):28-31.
[2]丁克妍.中医药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药前沿,2018,8(24):8-9.
[3]曾燕,黄锦军.探讨中医治疗胃脘痛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18(92):96-97.
[4]李佳,孙荣娟,王惠娟.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和展望[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18(A2):141-142.
[5]马红梅,傅晓红.内关穴按压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在肝气犯胃型胃脘痛中的应用效果[J].光明中医,2020,35(1):77-80.
[6]熊丽辉,张晶,赵书彬.赵继福运用气滞伤食方治疗难治性胃脘痛[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5):839-841.
[7]王少琴,刘丽彬.黄芪建中汤合胃苓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6):11-12.
[8]雷江,邓海珊,徐凤宜.针刺结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6):98-100.
[9]张云.温针灸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2):98-100.
[10]颜建,李丽花,潘莉, 等.三味温中包治疗虚寒型胃脘痛患者[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17):4198-4200.
[11]王娟.中药穴位贴敷和艾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0):204-205.
[12]蒋忠,朱博文,赵晶, 等.温腹通督手法治疗 中老年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9):1006-1009.
[13]王洁宜,林怡哲,来伟栋.陆芷青教授运用理气和胃清热法调治胃脘痛(肝气犯胃证)临证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0):1191-1194.
[14]朱光祥,吕艳,潘红霞, 等.恒温温经姜疗联合经络拔罐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33(17):3060-3062.
[15]楼茜欣,唐梅文,唐燕, 等.临床常见胃脘痛中医治疗浅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96):276-2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