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20年4月1日开始,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全面实行自动化。本文主要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实际,首先阐述了地貌气象观测自动化的主要优势,接着重点对当前所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并总结概况了优化处理对策,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观测自动化;弊端;优化处理
引言
地面气象观测是覆盖面最广、需要人力资源最多的一项基础性业务。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为了完成观测项目优化调整,形成台站观测项目以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为主、省局自定为补充的业务布局,同时实现观测项目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紧密结合,促进观测效益的充分发挥;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精简业务层级,优化任务分工,实现观测数据采集、传输、质量控制等业务流程扁平、集约、高效;完善适应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需求的县级气象机构及岗位的设置,明确职责,实现县级气象机构工作职责进一步优化、管理和业务机构设置更趋完善、岗位和人员配置更加合理;依托技术创新,解决人工观测项目的自动化问题,实现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的观测项目自动观测、数据在线质控和实时快速传输;全国范围内从2020年4月1日地貌气象观测实行全面自动化。目前,已经实行两个多月,虽说全面实行自动化观测具有极大优势,但是因为实施时间较短,仍旧存在一些弊端亟待优化处理。因此,本文重点对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存在的弊端及优化处理措施进行探讨。
1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主要优势
自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实行全面自动化以后,大幅提升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相对于人工观测而言,自动化气象观测的观测能力显著增强,观测频次较人工观测提升了四、五倍,观测数据传输用时从分钟级提升到秒级,传输频次从五分钟提升至1分钟,数据传输频次和效率也有所增加。
2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弊端问题
2.1观测自动化仪器设备及技术先进性还不够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观测设备与技术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即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与技术的可靠性、稳定性还不够。然而,气象部门对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在实行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时,由于当地环境因子的影响,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状况中,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遭受损坏的几率较高。在部分传感元件中,湿度传感元件的质量较低,这也是在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自动化操作中遭遇的不利面。例如,在自动气象观测的某些情况下,深层地面温度观测数据可能会出现间歇性跳变问题,这将对地面温度气象要素的正常观测或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在我国某些地区,通信网络仍旧不够畅通,将极大地影响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自动化的顺利开展。
2.2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要求还不够精细化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比较大。在某些区域,气象观测环境不同,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也会有所差别。在经常出现生严重气象灾害的地区,气象观测仪器的寿命必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那么即使在正常条件下对数据进行测量,其准确率也可能很低。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并不是万能的。 如果针对不同气候条件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气象观测仪器,那么将大大增加仪器研发的难度以及成本。另外,随着社会各行各业对气象精度的要求不断提升,有些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获得的数据还没有办法较好地满足观测仪器精度要求。
2.3气象观测设备维护保障任务重
在中国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建设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我国各个地区全面实行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各种新型的自动气象站建设密度越来越小,气象卫星以及土壤湿度站也促使了许多现代气象设备广泛使用。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自动化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各种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这些仪器需要昼夜不间断运行,长此以往会带来一些损坏。随着自动观测仪器的不断增加,气象观测设备的维护保障也带来了较大的工作量。过去的气象设备技术保障工作形式已没有办法适应现代气象发展的要求。虽说中国大多数地区已开始尝试促进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的社会化维护管理,但它们也面临着许多缺点,例如资源整合不足、社会化不透彻,业务技术不足以及监督和管理不到位,从而影响了气象观测设备保障业务的有效实施。
3优化处理对策
3.1 提升气象观测技术水平
目前,尽管各级气象部门已经全面实现了自动化观测。然而,因为气象观测设备的稳定性以及先进性还远远不够。因此,各级气象部门要加强联系和紧密合作,努力完成新观测仪器设备和新技术方法的业务应用研究和开发,并加强对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技术支持。建立与观测自动化兼容的健全的投资机制,配备观测设备以及实现观测自动化所需的配套设备。另外,应加大对气象观测领域科技创新的投入,尽可能解决地面气象观测核心业务的技术难题,大大提高地面气象观测技术水平,确保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高效高质量发展。
3.2加强地面观测自动化业务学习和培训
为了搞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的转换,各级气象部门要组织所有观测人员积极开展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的研究。重点对自动化改革的相关理论,业务自动化运营后应注意的事项等知识进行培训。同时,必须加强对观测、预报和服务等重点岗位的培训,促进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数据质量控制以及业务可疑数据处理等基础知识的加强,以确保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再者,要加强科学研究应用的支持;加快修订和完善观测业务考核评估机制,优化地方气象台的观测业务功能。通过深入的培训以及学习,明确自动化过渡时期的地面气象观测职责,梳理清楚工作变化要点,为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加强气象装备保障工作的开展
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综合改??革要求,科学设置观测站,制定对应的岗位职责以及资格,并按要求配备相应的业务人员;加强业务人员向数据处理分析、设备运行维护保障的转型培训,提高业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尤其是在气象观测设备保证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应加强对自动气象站技术保障人员的引进,并进行重要的观测设备支持以及应急备件备份,以加快自动气象站技术支持的发展步伐。此外,还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探索自动气象站的社会化保障模式,稳步推进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的社会保障机制。通过自主保障以及社会保障的有机结合,从而促使地面气象自动观测设备的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更好地满足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自动化需求。
4结语
综上所述,地面气象观测全面实施自动化之后,虽说能够有效完善业务运行制度和机制,促使气象台站资源配置更好,且促使气象观测业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有些气象部门也存在着观测设备、技术以及保障力量不足的弊端。所以为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有效落实,各级气象部门还需要从观测设备、技术以及保障等方面工作逐步改善,对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存在的弊端问题要及时优化处理,进一步提升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淼.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存在的弊端及其对策[J].农村实用技术,2019(07):118.
[2]张伟.新形势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重点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7(5):189~190.
[3]李艳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后观测质量提升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4).
作者简介:伊春(1991-),女,蒙古族,新疆和硕县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观测、气候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