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干旱特征分析及气象服务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6期   作者:刘芳
[导读] 近年来,大冶市的干旱灾害呈连年上升趋势,

         摘要:近年来,大冶市的干旱灾害呈连年上升趋势,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分析了大冶市气候干旱特征,并提出了几点防御干旱灾害的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冶市  干旱特征   气象服务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土地资源丰富,农作物产量高。但近年来随着旱情的加重,干旱已遍布全市各个角落。影响到生活、生产、生态各个环节。干旱灾害严重制约经济发展,频繁发生旱灾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人畜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停滞、城市生活供水困难、生态用水缺乏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程度的损失,干旱灾害成为了农业实现丰产赠收、工业经济持续赠长的最大桎梏。
         1、气候干旱的特征
         通过对2007年至2019年,市辖区内4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日降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冶市的早旱日数以春早、夏旱为主,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初夏早,秋早最少。全市平均干旱日数125天。其中,2019年7月至10月是大冶30年一遇的大旱。
         1.1干旱的年变化特征
         统计分析表明,大冶市的旱情有明显的年际变化。1978年、1981年、1986年、1992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06年、2013年、2019年均有发生大面积的旱灾,发生频率最高,每年达2-3次。1973年至2019年,47年共发生80多次大范围干旱,平均每年2次;中度干旱发生50多次,平均每年1次;大旱和特旱共30次,平均3年1次。而且往往是发生洪涝灾害后,从次年开始,常有2~3年的干旱年。如1975年为洪涝年,1976~1978年为旱年;1980年为低温洪涝年,1981年为旱年;1985年为洪涝年,1986~1988年为干旱年;1996年为洪涝年,1997~1999年为大旱年,2000年为洪涝年,2001年、2003为干旱年,其中2013年、2019年为大旱年。
         1.2干旱的季变化特征
         1.2.1夏秋干旱。
         有着连续3年出现干旱早期周期规律性。例如,1972年至1974年、1976年至1978年、1993年至1995年、1997年至1999年,2001年至2003年等均为连续3年出现干旱。
         1.2.2春季干旱。
         有10年周期的变化规律。如1976年、1986年、1996年、2006年,全市春旱均有出现,且灾害相对严重。
         总之,以春季干旱最为突出,平均不到2年就出现一次。初夏时节,平均旱期在2年左右,但强度相对较轻。盛夏季节,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作物生长快,需水量大,干旱的发生频率也高,几乎每年都有,成灾程度较其他季节严重。干旱的发生频率以秋季发生频率最小,但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多为夏秋连旱。
         2、干旱的防御对策
         2.1开发空中水资源,做好人工降雨工作
         随着现代化气象科技的发展,在山区缺乏灌溉的情况下,人工增雨是抗旱的有效途径之一。气象部门及时把握人工增雨作业时机,减少了前期灾害造成的损失。


         2.2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作用,开发丰富的水利资源是抗旱的一项重要措施。全市已建成中型水库3座,小(一)、小(二)型水库99座,中型水闸7座。虽然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现有的水利设施的作用还不够。今后要加强管理,注重渠道维护,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合理安排水资源,不断提高灌溉能力,努力建设可灌可排的水利工程。要组织农户挖水库、建蓄水池,在自然降水不足的情况下,保证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需求。
         2.3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使用灌溉新技术
         大冶市旱情发生频率约为80%。要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 “避旱农业”。如扩大药材、经济林、大豆等耐旱抗病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旱稻的种植面积,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②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要充分考虑推广节水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喷灌和滴灌技术,使用该技术可节水60%左右。③大力推广水稻全膜覆盖技术。该技术具有增温、改良土壤、保肥、节水、抗早等综合作用,可优化水稻生态环境,大大提高水稻产量。
         2.4加强干旱的预测、预报
         气象部门要做好主要农作物生长时期的农业气象预报。做好抗旱准备工作。如果能在秋播前预测出来冬春干旱和早春的旱情,可以通过提前或推迟播种期或增加水库蓄水,达到抗早的目的。当然,对于超长期预报,目前的准确率还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客观需要。即使是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也很难达到较高的准确率。如果在短期预报或旬、月预报中报出提前发生的时间和强度,并准备好抗早材料,采取有效的应急对策也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
         2.5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森林可以增加林区降水,保护和净化生态环境,降低径流速度,起到保水资源的作用。破坏环境和滥伐林木会改变地表水条件,减少地表涵洞水量,增加径流速度,导致土壤干枯。因此,严禁乱砍滥伐。要特别注意提高人造林成活率,提高森林覆盖率。发挥森林的水(水库效应)、气(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土(覆盖土壤)、净化环境的生态功能。
         2.6尽快构建多部门联合抗旱体系
         抗旱减灾工作是非常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农业部门、气象部门、水利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确保抗旱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抗旱减灾过程中,要提高抗旱减灾的信息化水平,不断完善水文气象干旱预报预警机制和旱情监测系统,确保在短时间内获取相关信息,确保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农业、气象、水利等部门中选派优秀人员组成专家团队,确保在干旱灾害发生时,制定科学有效的抗旱减灾对策。完善抗旱指挥系统和部门间抗旱应急预案,确保防旱减灾工作顺利开展,减少旱灾危害。
         3.结语
         大冶市的干旱灾害,致使农作物减产,给从事农业工作者的经济效益带来了影响,需要农业气象部门通过对气象的预测预警、植树造林、蓄水、调整农业结构和人工降雨等手段来缓解干旱灾害带来的影响,为农业的发展和群众的利益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旱灾害[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2.33-35.
         [2]李明志,袁嘉祖.近600年来我国的旱灾与瘟疫[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40-43.
         [3]沈浒英.长江流域干旱年天气背景分析[J].人民长江,1996,27(12):36-38.
        
         作者简介:刘芳(1980-),女,汉族,湖北省大冶市人,本科学历,工程师,从事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