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整理的《醉醒石》叙事艺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6期   作者:胡媛杰
[导读] 《醉醒石》是明末清初东鲁古狂生所著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

         摘  要:《醉醒石》是明末清初东鲁古狂生所著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小说增加了“头回”故事,加强了对正文的渲染,在叙事体制上有所创新。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相互切换,使得故事更加曲折动人。单线式结构简单明了,对深化主题、刻画人物、加强讽刺效果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醉醒石》;叙事体制;叙事视角;叙事结构
         《醉醒石》是明末清初东鲁古狂生在“三言二拍”的影响下所著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书名出自《唐馀录》,因唐朝宰相李德裕官邸内有石头可以使醉的人清醒,因此取名。作者东鲁古狂生的具体身份、真实姓名目前学界暂无定论,但从小说中对三纲五常、忠孝礼义的推崇可知他是个典型的受儒家文化浸染的文人,有着救国救民的责任感。面对社会的腐败黑暗,百姓的困苦生活,作者写尽社会的黑暗和丑陋,一吐胸中块垒。作品主要着眼于人物品德、官场、女子贞洁观念等,描绘出世间的种种醉态,达到解醉当世,劝人向善的目的。小说共十五回,每一回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其内容有一部分是取自或改编于前人小说,如第六回李微变虎等;有一部分或是作者原创,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就小说的叙事艺术而言,小说主题鲜明,语言凝练,在叙事的体制、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很有特色。
一、叙事体制的创新
         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明代中叶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印刷业繁荣,话本小说的流行,文人为了案头阅读的目的,也开始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进行新的小说的创作,这种新的小说样式鲁迅称之为“拟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的结构可以分为六个或是四个部分。按照学者赵景深的分类:拟话本小说可以分为六项: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篇尾[1]4。按照欧阳代发的分类,话本小说则分为入话、头回、正话、篇尾四个部分[2]110。头回即是在入话之后,再加上段简短的故事来增加铺垫,起到更好的渲染作用。头回故事可以与正文故事内容相反或是相近。
         《醉醒石》的创新在于增加了头回的内容,更能突出小说的主题内容和劝诫功效。第三回的正话中作者对冯淑娘不贞不洁的行为大加批判和讥讽。冯淑娘的父亲为她和汤小春定下了亲事,但父亲不久得病离世婚事无人再提,叔叔又一力做主把她嫁给了钱秀才。虽然和钱秀才的日子过得比较安稳,可冯淑娘的心中还是想念着汤小春,结果被小人余琳假冒的“汤小春”哄骗出逃,背弃了钱秀才,钱秀才在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后愿意成全冯淑娘和真正的汤小春。为了激励女子坚贞守节,第一个“头回”讲了个青田县守节而死的烈女的故事。显然,《醉醒石》中的头回故事是拟话本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提示和深化正话的主旨很有帮助,加重“头回”内容的比重,有利于主题的强化,同时也增强了劝诫的功效。
         二、叙事视角的转换
          视角与作者紧密相连,是作者在作品中呈现的对于世界的眼光和角度。全知视角是指作者对描写的主人公或者事件有完全清楚的认知,作者处于高高在上的上帝一般的全知地位,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有绝对知情权,如直接介绍人物出身生平、学识人品等方面。全知视角可以使文本变得有序化,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完整统一。[3]114《醉醒石》的叙事视角总体上是全知视角,作者知晓故事走向,将人物的一切信息直接展示在读者面前。如第七回中对吕姓秀才的描写,吕姓秀才待人倨傲,对待同辈是异常刻薄,但是对于上司却是百般讨好;第十五回介绍陆指挥为官经历以及为何到江南做官等等,这些都是作者采用全知视角详尽写出来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全知视角,极其冷静、客观的话语为读者描绘、评价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如作者交代了吕秀才五房妻妾受教育程度和原因、对各自儿子的影响以及最后的人生结局等,这些均是以客观的笔调采用全知的视角展开描述的。
         虽然作品以全知视角为主,但是行文中也会出现限知视角。叙事视角的转换可以使得叙事更加灵动。如第一回中前部分用全知视角写主人公姚一祥好不容易谋得一个小官,接着转换为限知视角写他被叫去问话是否游历过南京烟花柳巷之地,姚一祥甚是紧张,最后才得知问话的上司正是当日自己在南京救下的那个乞者。

在这里,姚一祥的内心经历了一开始被问话的吃惊到疑惑、慌乱再到最后安稳的过程,这些完全是姚一祥个人的心理体验,是种限知视角,限知视角的运用使读者仿佛也和主人公一样经历了一番心理挣扎,这样一来,故事的趣味性明显加强。
      三、单线式叙事结构
         《醉醒石》的结构简洁明了,以时间为序自然展开,也就是说全文用一条线索贯穿而成,条理十分清晰,是典型的单线式结构。这种结构便于集中安排矛盾冲突,加强讽刺效果,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强化了说教的主旨。
         《醉醒石》中以主人公的人生发展轨迹为线索,将其他不相关的事情直接排除,只描写与主人公有关的事物与人物,能更集中体现主人公的人生轨迹或者人生体验。这种单线式结构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明了便于理解,没有了复杂的行文结构,强化了讽刺效果。通过作品,我们能看到作者对晚明的社会政治、世态人情的暴露和谴责。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作者看在眼里的是种种的腐败黑暗,官场腐败不是一个地方的丑象而是整个官场、整个统治集团内部的现状,卖官鬻爵、贪污受贿的事情时时发生,俨然已经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严重影响到了世态人心,所以乡绅欺霸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足见当时社会的混乱和黑暗,使读者不仅感叹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不公平之事,也使读者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社会。刘浚是第二回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清官,在木匠案中他以超凡的观察力与推理能力成功地找出了嫌犯,原来是妻子与弓兵通奸转而嫁祸丈夫,阻止了一案子的错判,避免了好人的蒙冤,但就是这样一个清官后来却惨死于土匪的刀下。同僚官员的胆小怕事,知府、行省的视而不见,才造成了这一悲剧的发生。故事在单线推进中先铺排了刘浚的种种事例,树立起受人爱戴的清廉正义的为官者形象,这恰恰与他最终的凄惨结局形成强烈的反差,给读者造成很大的震撼,让人在遗憾和痛心中,对吏治的腐败,对官吏的贪残,对势力社会,对强梁世界给予了尖锐而沉痛的批判。
         同时,单线式结构也有利于集中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在深化主题上,单线式结构也使之增分不少。《醉醒石》重说教,这种单线式结构在情节的推进中便于加强劝世说教。拟话本小说的单线式结构虽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无奇,但是细探之下不难看出它有深化主题、加强讽刺、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的功效。
         四、总结
         《醉醒石》作为一部白话小说集,它的价值以前并没有受到重视,鲁迅先生对它的评价也是贬大于褒。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它:“文笔颇刻露,然以过于简炼,故平话习气,时复逼人;至于垂教诫,好评议,则尤甚于《西湖二集》。”[4]143但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了这本书的文学艺术价值以及民风民俗的史料价值。就叙事艺术而言,《醉醒石》有其独到的地方。它创新了拟话本小说的叙事体制,增加“头回”,加强正话的劝诫功效;叙事视角的转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有韵味;单线式叙事结构则利于主题的深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艺术。
         《醉醒石》的叙事是那种越研究打磨就会越有惊喜的璞玉,当你真正静下来仔细琢磨就会发现作者所有的描写都有深意并且都是为创作目的而服务的。它将叙述视角转换、单线式结构及独特的叙事体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缺一不可,从而构成了《醉醒石》独特的叙事风格。
        
        
        
         参考文献:
         [1]张晓庆.“三言二拍”入话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1.
         [2]吴金梅.《型世言》与“三言二拍”艺术之比较[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6):110-113.
         [3]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