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航空装备维修质量是发挥装备作战效能的关键,是保持和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从维修理念、维修人员素质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目前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航空装备维修质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航空装备;维修保障;问题分析;质量控制
航空装备的维修工作对维护航空安全和质量至关重要,是保持装备具有良好性能的基础。目前,在维修理念、维修质监监管与评价、维修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随着新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给航空装备的维修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也带来更大的挑战。为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航空装备维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提高装备维修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1当前航空装备维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维修理念陈旧
传统的装备维修理念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理论也称定时维修,该理念对某些简单装备的故障预防是有用的,但在自动化检测技术和自动化维修保障技术还没有形成规模,装备维修保障新的模式尚未建立的背景下,随着航空装备复杂程度的提高,很多系统之间都是相互交联相互影响的,只对某一个部分经常进行单独的定时维修往往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和意义,相反还会带来早期故障和人为差错,增大了总的故障率。
1.2 维修保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维修保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维修质量的重要保障。有些机务人员自身的维修技术水平不高,工作能力不强,又不肯努力钻研业务理论。还有各别机务保障人员在维护实施过程中态度消极,责任心不强,敷衍办事,不按规定盲目操作,存有侥幸心理,给装备维修留下了诸多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飞行的安全性和质量。而维修保障管理人员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职责范围不清、工作渠道不畅和协调不力等问题,在修理设备、技术力量等资源配置上也不科学、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维修效率和质量。
1.3 航空装备维修安全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制定合理有效的安全制度是保障航空设备维修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单位和部门所制定的安全维修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只是简单的制定了保障人员的安全保护内容,对于风险评估和危险源识别等内容的认识还不足,无法有效的实现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识别及排除。同时,一些安全制度的制定还不够精细,导致安全制度的实施和落实上存在一些漏洞和弊端,不利于航空装备维修技术风险管理机制的灵活调节。安全制度上存在问题,就会导致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使航空维修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安全意识薄弱,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2提高装备维修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2.1提高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
航空装备及其保障体系越来越复杂,出现人为差错的概率越来越大。减少人为差错的发生,一是要加强维修保障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严格监督法规制度的落实情况,各项人员以身作则,科学维修。二是要加强机务保障作风养成,按照维修流程和规范制定维修计划,杜绝维修过程中的麻痹大意心理,履行岗位职责,坚持和强化持证上岗、岗位考核、责任追究和奖罚机制。三是提高维修人员的维修能力和水平,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减少维修过程的盲目性。
2.2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机制
建立科学的维修质量评估体系和机制是加强航空装备技术保障质量控制,持续提高保障质量的重要手段。
航空装备机务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装备维修的安全可靠性,就应该不断强化对航空装备技术保障过程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检查监督机制,防止因组织管理漏洞而导致维修质量出现问题。质量评估不同于能力评估,是对工作结果的客观评估,是发现质量缺陷的有效方法。
2.3采用现代化故障诊断手段
新型航空装备对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很高,采用传统维修保障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维修保障的发展要求。维修训练上,由实物维修训练向虚拟维修训练转变,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三维交互环境,维修人员通过虚拟方式进行装备维修和检测;维修手段上,由传统的维修工具向智能化的维修手段转变。通过智能识别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对装备上各部件进行定位和有效识别,可大大提高维修效率。同时,要建立远程故障专家系统,实现故障信息的共享,完成航空装备故障维修的实时指导和网络监控,提高远程维修效率。另外,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广泛应用于装备制造业的同时,也在逐步被应用于维修保障领域,如自动检修、自动探伤、评估领域等。
2.4 以人为本,科学设计航空装备
在装备的研发设计阶段就要考虑装备的可维修性,要突破传统的装备设计、制造、使用、保障体系的束缚,形成完整的技术状态管理的数据链,实现设计模型连续传递,因此需要对装备保障进行全要素、全流程、全寿命周期的策划和实施。在装备立项和论证阶段,要严格进行维修保障问题的研究论证,在工程研制阶段,就要考虑装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采用智能化的维修保障装备进行检测,以装备全寿命周期保障为目标,由装备研制单位牵头,制定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规则、标准、准入条件、数据交换规则等,打通装备管理、设计、制造、使用、保障涉及的各管理部门、各相关单位之间的网络、信息连接,实现全体系信息化管理,实现数据共享分析,可提升保障效能。
2.5 更新维修理念和维修模式
传统的维修理念和维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装备的发展和军事斗争需要,所在要对其进行改革。一是在维修模式上,由基于定时维修向基于状态的维修转变。基于装备可靠性维修思想,对装备维修进行逻辑决断,制定合理的维修大纲,按维修大纲规定进行保障;同时,基于嵌入式传感器、外部测试或便携式测试设备,以及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系统,开展基于状态的维修。在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只在出现明显征兆时才进行维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后维修或预防性(计划)维修。二是维修保障上,由传统的依赖经验保障向自主式保障转变。自主式保障系统通过一个实时更新的信息系统,将任务规划、维修训练和维修保障作业等各种要素集成起来,对武器系统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根据监控结果自主确定合适的维修方案,在装备使用期间预先启动维修任务规划和维修资源调配,在最佳时机进行维修,确保武器平台保持良好的状态。三是维修模式上,由基于定时维修向基于状态的维修转变。基于装备可靠性维修思想,对装备维修进行逻辑决断,制定合理的维修大纲,按维修大纲规定进行保障。
结论
航空装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维修和维护,是发挥和保持其作战效能的重要环节,而维修质量则是此环节中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航空维修保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传统的维修理念、维修效率和维修管理机制上,为在新的世界形势和格局下保持较高的训练效益,就要从装备、人员、管理等方面入手,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维修理念,全面提升维修质量,发挥装备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周超,齐耀,胡忠南.航空维修人为差错分析与管理[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8(22):20,22.
[2]井立国,王瑞民.空军航空装备技术保障复杂性分析及对策[J].国防科技.2008,29(06):7~11.
[3]李涛,蒋英杰,孙志强,等.航空维修差错模式及差错成因关联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
[4]肖俊峰.飞机故障排除专家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航空维修与工程,2014(0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