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成因及治理路线探讨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6期   作者:曾雯
[导读] 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之中,黑臭水体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美化的一项重要障碍,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之中,黑臭水体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美化的一项重要障碍,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文章以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为分析对象首先介绍了黑臭水体成因及治理路线技术,以便可以更好的做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不断美化城市的环境,推动城市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打造宜居城市。
         关键词:黑臭水体;黑臭成因;治理措施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污水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的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未经处理排放,使得污染水体黑臭化。从水体成分成分上看,这些黑臭水体中的COD、N、P等物质含量已远远超标,对人们日常用水和生活质量提升造成严重影响。
         “水十条”明确要求,由住建部牵头,会同环保部、水利部、农业部等部委指导地方落实并提出目标,2017年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1黑臭水体成因
         水体发黑发臭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相同,主要是由于水中溶解氧含量不足导致的。另外也可能由于水体富营养化或者水体底部泥沉积造成。随着污染物浸入水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形成缺氧状态,水体中金属离子与硫离子相结合产生导致水体变黑的物质吸附于悬浮颗粒上,使水体变黑;另外,在反应过程中产生有机硫化物,该物质挥发导致水体散发臭味。其次,无氧环境下,有机物分解产生氨气、硫化氢气体等也是导致水体变臭的原因之一。总结可得,导致水体变黑的物质有:悬浮于水中的颗粒吸附有不溶物质或者带色腐殖质等。且由于河道中水动力不足以形成完整水循环,从而导致底泥淤积,造成水体发黑发臭。黑臭水体中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水体生态系统被破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水体失去自洁能力,黑臭现象加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降水较多,造成有机物质汇入水体;(2)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直接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体变黑变臭;(3)水中植物无人打理,造成水中死掉的植物腐烂,加速水体的黑臭现象的发生。
         2治理思路和措施
         2.1源头控污
         (1)摸查建(构)筑物。对河涌流域范围内的所有建(构)筑物逐户进行摸查,重点登记建筑物的雨水立管、污水立管以及混合水立管,并核实化粪池、隔油池等预处理设施,核查排水、排污许可,查清排水行为,挨家挨户查清建(构)筑物底数,准确记录并签名确认摸查信息,全面掌握底数。对调查成果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和矢量化,汇总后形成统一的电子成果,通过各部门联合执法,实现靶向清除。
         (2)摸查管网。对排水管网的属性及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判别是否存在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运行水位高等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恢复其正常排水功能。
         (3)摸查检查井。对排水检查井的属性、接驳状况和淤积情况进行调查,找出存在的错乱接、淤积及排水不畅等问题,采取措施修复、恢复其正常功能。
         (4)摸查河道。采用人工、机械等措施清理河岸、河面以及河底的垃圾和淤泥,使河道整洁有序。
         对排水设施进行摸查,打通从住户到污水厂的污水排放通道,行成“厂、网、河(湖)一体化”模式,使各系统各司其职,提高效率。
         2.2源头截污、雨污分流
         (1)加快污水厂建设,补齐污水处理缺口。保障污水处理量大于供水量,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规律及前景,制定适应本地区发展的供水量和污水处理量的系数关系。
         (2)开展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建设。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是将渠箱中的污水收集进入污水管,最终送入污水厂处理,恢复渠箱为清水及雨水通道,使污水和清水各行其道,减少雨季溢流污染,减少清水进入污水系统,同时提升渠箱的排涝能力,实现源头减量、沿程减压、末端减负、河涌减污,促使污水系统提质增效。
         例如某污水处理系统内有47条黑臭水体,存在污水厂进水水质浓度低、管网运行负荷水位高的问题。
         根据布点水位、水质监测情况,初步判断外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自来水爆漏,二是雨水管污水管错混接,三是拍门(闸门)入渗,四是山水接入,五是在建工地水排入。


         通过溯源、修复、维修等措施将由于管道问题导致的外水排除,通过执法严禁在建工地水排入,通过清污分流工程将山水、鱼塘、水库水排出。
         经过改造,进水水质(COD)浓度提高了71mg/L,且约有1万m3/d清洁山水进入水体,补充调蓄净化了水体,水质得到极大改善。
         (3)清污分流。通过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改造、管网病害修复、海绵城市建设等措施,实现地块单元的彻底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实现区域内的水系(包含合流渠箱)的清污分流,完善单元的海绵排水系统,改善单元的居住环境,提高单元的抗洪排涝能力。
         2.3生态清淤
         在水体实现清污分流的后,水体水位降低,阳光能穿透底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修复,河底长草,吸收底部污泥营养物,消解污染物的同时,底泥污染物减少,避免不必要的清淤。
         沿河涌两岸进行生态修复,利用两岸的草地绿化,对雨水进行过滤,减少初雨对河涌的污染,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情况,恢复城市生态环境。
         2.4活水补水
         在全面截污的前提下,结合水系特征、河涌生态水量需求、区域特征、河道天然条件及水源情况,采取活水保质措施。山区型河流主要通过释放河道生态基流、城市再生水利用补给、雨水利用、上游湖库补给等工程措施,以确保河道生态用水量。河网区优先利用群闸联控、潮汐,形成单向流,增加水动力。有条件的水体可利用污水厂再生水对水体进行补水。
         2.5植被修复
         植被修复技术是黑臭水体治理的有效手段。从应用效果来看,其不仅能创造良好的水顷条件,而且能够实现污染区域景观环境的有效改善。就目前而言,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是黑臭水体治理中,植被修复的四种常用形态,其包含了美人蕉、芦苇、蒲草、荸荠、莲、水芹、茭等多种植被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中,水体处理人员不仅要注重气候条件的考虑,更要在水质水利特征把控的基础上,确保植被生物性和生态型的满足,从而实现应用技术的高度匹配。此外,对于部分腐败植株,管理人员应进行定期的巡查和管理,避免水体污染负荷的进一步增强。
         2.6日常管理
         加强水体管理范围内垃圾、设施巡查管理,有效调节水体水位,防止河水倒灌污水管网。
         3成效巩固
         3.1明确建设、运营主体
         统筹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建立排水一体化管理制度,统一管理排水设施,加快推进“厂、网、河(湖)一体化”运营管理。
         3.2保障治水资金
         财政部门通过部门预算、发型政府债券等方式解决治水资金,建设部门通过发行企业绿色债券、中期票据、利用银行信贷、融资租赁、保险资金融资等方式解决,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及省级财政的补助。
         3.3加强信息管控
         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智慧水务管理,利用桌面PC、APP、微信、电话及门户网站等终端,为治水工作提供多维度服务,逐步建立起全覆盖、可追溯、可倒查的管理体系。采用宣传正面典型与曝光负面案例的方式,宣传好的做法,督促不良现象整改,对突出问题予以媒体曝光,对于问题严重的,提交纪检、监察机关予以立案调查问责。通过立体化宣传手段,使得人民群众理解并认可治水工作,逐步形成全民参与治水的浓厚氛围。
         结论
         黑臭水体治理对城市用水环境优化具有重大影响。实践过程中,环境管理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到城市黑臭水体的危害性,并在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具体治理方式的合理应用。才能确保水体治理技术应用质量的提升,继而在保证黑臭水体净化的同时,实现城市用水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高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应用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30(3):100-100.
[2]林培.《城市黑臭水体政治工作指南》解读[J].建设科技,2018(18):14-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