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我国围绕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并引来媒体的高度关注。在国家政策落实和媒体目光的聚焦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注意。为了更透彻地了解这一问题,本文将积极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村儿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大量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农村,这就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贵州调研的时候说过,要做好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工作,要多关心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1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1缺失父母教育
父母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多数儿童来说,亲子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会缺少安全感和自尊心,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
1.2缺乏理财观念
留守儿童的父母平时不在家,为了弥补对子女的关爱,会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殊不知,由于自己不在身边,缺少监督和管理,致使孩子对金钱支出缺少计划,一年的费用半年花光,甚至一个月就花光了。他们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心态,手里有了钱就乱交朋友、上网吧、抽烟喝酒等,从而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
1.3监管不当,两极分化严重
缺少父母之爱或离开父母监管的孩子,空余时间大多以两种形式打发,一种以电视为伴,整天坐在电视机旁,手握遥控器,这样的孩子远离伙伴,不合群,视力下降,身体虚胖。另一种孩子是脚不落屋,整天在外玩玩打打,不知道回家,深更半夜还要人去找,这种孩子皮肤黝黑,面庞消瘦,作业马虎,学习成绩差,不思进取,玩世不恭。
1.4社会教育不良
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会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留守儿童的不良发展提供了土壤。
2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出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大多内向腼腆,不愿与别人交流内心想法。家长在本该给予他们关爱的时候,选择外出打工;教师在本该给予他们理解的时候,只会可怜或感慨几句就没有后话了。这都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带来打击和影响。基于此,我们从具体情况入手,制定了以下对策。
2.1父母对孩子要有所“作为”
父母迫于生活压力选择外出赚钱,却忽视孩子的感受和教育问题。因此,父母要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留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督导。如果真的无法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打个折”,即重新一起生活。重新一起生活,作为第一种结果,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说的一起生活,不是长期待在一个地方生活在一起,而是在某个时间段、某个地点生活在一起。所以,在孩子的寒暑假、长的节日,父母可以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例如,自己依然在外地,在孩子寒暑假的时候,将其接过来同住,在工作之余关怀孩子,弥补一定的情感缺失。或者在节假日时回家乡看望,与孩子住一段时间,培养情感。这是两种思路,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即父母可以与孩子到第三场所旅游等。总之,父母要多关心与陪伴孩子,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缺少父母的身影。
2.2进行教育开导,社会对待一视同仁
现如今,很多教师和社会的行为对学生来说不是帮助,反而是伤害。譬如,教师统计留守儿童时,要求孩子站起来。试想,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是留守儿童?还有,很多福利机构写着“留守儿童之家”等。若我们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他们该如何自处?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也要留意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对谁是留守儿童、家里具体情况如何有一个具体、深入的走访了解。只有这样,教师这个有先天优势的群体才不会在关注留守儿童上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流于共性,而是具有针对性地了解每位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动态。所以,留守儿童现象明显的学校,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将关怀留守儿童作为自己的一个特别责任,落实到学校生活中。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2.3完善全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留守儿童所在村要高度重视,在村里聘请离退休的教师或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有特长或经验的人员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导师或辅导员,负责全村孩子的思想、情感辅导工作。作为心理辅导教师,要建立村一级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表,帮助孩子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做好孩子的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和学校时时联系,共同构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长机制,以指导矫正孩子的思想、认知与行为,培养他们良好而健康的心理,以有效弥补目前农村家庭家长由于外出务工而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造成的监护缺位。而且,更要提倡社会大教育方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知识或心理教育讲座、夏令营等活动来把对孩子的教育置于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健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2.4营造宽松或专业的学校教育环境
尤其是学校,要切实担负起自身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责任,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不歧视任何一个儿童,要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变化情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及时的帮助,甚至由比较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来进行专门的心理教育,例如,开设心理咨询室,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一些思想或心理上的困惑,消除他们成长中的烦恼。
2.5寻找合适的监护人,提升监护人素质
既然出现了留守儿童,就表明这部分儿童的父母已经无法在他们身边长期陪护和照顾,多数情况下,是由寄居处的亲戚或者老人来照顾。既然这种情况无法马上扭转,就需要寻找解决的办法,其中,提升临时监护人的负责意识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留守儿童监护人要提高自身的育儿素养,对孩子表现出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发现,给予正确引导和纠正,培养他们好的习惯;要时常和这些儿童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的心理状态不断向正确的方向转变和发展。在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监护的情况下,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将会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及行为习惯。若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由祖辈担任,学校就要不断强化引导和宣传工作,高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因为老一辈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具有严重的重养不重教的意识。
结语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宗苏秋.浅析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困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4):31-33.
[2]李少聪.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疏导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
[3]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4]李翠苓.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