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境监测是通过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对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客观、公正监测成果的重要保证,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执法和科研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根本前提。分析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包括环境监测和质量管理监督机制的发展,探讨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发展对策
1引言
环境监测是指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为确保监测数据和资料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完整性和精确性而采取的一切措施,包括质量改进、质量规划、质量监督、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不断扩大的环境监测范围和各种先进的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相比,我国的环境监测管理发展缓慢,环境监测任重而道远。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2.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的现状
19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经颁布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相关标准和规定制度,至今此项制度已经开展运行了20余年,环境监测在原有基础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与以前相比产生了很多变化,由此,原有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很多新的问题已经出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环境质量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并没有对标准规定进行明确的改革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2.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质量管理工作相对单一,许多工作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全面的综合工作内容和工作体系,多年来没有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深入分析,也没有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完善整个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也缺乏监督。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监测体系直接影响着环境监测场地各环节的监测结果和质量,尤其是对于一些基层单位,一些较偏远的区域基层单位甚至没有建立管理体系,一些基层单位建立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但没有结合实地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进行一些制度条款的执行,导致制度与实践脱节。
2.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保障措施的现状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各级政府在环境监测质童管理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保降措施仍存在不足,其中包括人员保障不足、技术和物质保障不足、资金保障不足等问题。人员保障主要体现在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理论基础、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少。物质保障—标准样本的采集和储存存在部分问题,致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物质保障不足。而技术不足体现在:一是对新监测技术没能建立相关的监测质量控制方式。二是对于一些新的需要环境监测的领域,没有进行相应的设备和技术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是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结构、模式、系统等存在众多问题。四是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运用到科学技术较少,很多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产品在实际环境监刚中没能得到实际的应用。
2.4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监督机制的现状
由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自身的多样性、复杂性、监测之间的相关联性,使得监管部门不明确,进而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监督机制工作展开的困难增加,使公民上访投诉无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意识不强,各部门自我监督意识淡薄,长期慢慢形成无人监督、无自身反省总结的局面,没能充分发挥民众对环境质量监督的这一有利条件。
这造成政府监管没有权责依据、民众投诉无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机制缺失、相关政府部门相互推脱还导致政府无法在源头控制环境污染的产生。
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对策
环境监测必须要准确系统地阐明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准确全面地获得污染物的排放状况及其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环境信息,必须进一步强化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职能,为环境执法和科学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必须强化自身质量建设和监督评价机制,强化质量管理。因此提高监测信息的质量、加强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工作,已是当前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一项迫切任务。
3.1强化质量意识
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意识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通过培训、宣传和实际工作等渠道,增强质量管理意识,推进质量管理工作。首先,提高质量管理意识,理顺监控与质量管理的关系是质量管理的关键。最高管理层的职责在各种质量体系中得到明确界定,最高管理层进行的管理审查被视为一种必要的工作程序,其目的是发挥领导作用,确保提供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并确保质量管理被列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的议程。第二,强化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树立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理念。质量管理涉及到监测设计、规划、资源分配、定位、取样、测试、数据处理、审核、综合分析、评价等监测环节,需要全体监测人员的共同努力。三是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保证质量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工作经验,并根据监控领域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加强质量管理理念、管理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增加工作交流机会,为监控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3.2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为了充分考虑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相关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可以在地方区域内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针对现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提出,共同分析讨论制度上的漏洞不足之处,并且集思广益,引导解决方案的提出,将所有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有效的记录。同时,相关部门可以邀请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的专家开展讲座,同时将一些问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大众进行交流沟通,由法律专家进行意见的反馈,最终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3.3促进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质量管理工作涉及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是对环境监测全程序实施监督和质量评价的系统工程。质量体系是包含了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基层员工、涉及整个监测工作全程序的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的机制,并且通过例行监督评审、复审不断得到持续改进。促进体系的有效运行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级环境监测站,无论级别如何、现有设备水平和人员条件如何,都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手段,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和效能,将与监测技术和监测质量相关的所有制度、要求以及领导的管理理念和意愿,融入到质量体系文件之中,并通过体系的监督机制,全面提升监测站的整体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
结语
随着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形势的变化及环境监测的不确定性还比较大。因此我们综上所述,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从而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意识,并且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有效监督,最后采取科学合理高效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冯旭涵,刁云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科学技术创新,2018(17):107-107.
[2]张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化工管理,2018(8).
[3]李秋霞,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