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我国的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有了改善。“学分银行”的构建是实现高等院校以及各种教育资源共享的一种管理模式,为了适应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我国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学分银行”建设,这也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与挑战。在职业教育模式转变过程中,“学分银行”的实践应用成为改革的重点。通过各级别“学分银行”之间的学分通兑,建立多种合作模式的沟通平台,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气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本文就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现实困难进行分析,对高职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背景;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研究
引言
“学分银行”(school credit bank)是一种模拟或借鉴银行的功能,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及时间的一种学业管理制度模式,通过该模式的监督和管理能够帮助学生自由的选择学习地点、时间和内容。它突破了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将各类教育、学习相结合,无论是正规教育(如学历教育)获得的学分,还是非正规学习(如培训机构)、非正式学习(如工作经验)得到的学习成果,都可按一定标准认定和转化成学分,存储在“学分银行”。当学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通过“学分银行”兑换为学位或资格证书,为社会所认可。
1 学分制与学分银行
最早出现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积累、技能提升的考核制度,通过学生学分的累计,达到一定累计分时,学生即可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不再以传统的学年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衡量标准。同时,在学分制的教育模式下,对学生的考核不再是传统的“一刀切”——考核的标准以学生统一的课程考试是否通过或合格作为依据,而是更好的实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并且个人获得的各类证书、参加的各项培训均可转化为一定数值的学分,在学分制制度下,学生不再以年限作为毕业的必需条件,学生可在传统必需年限的基础上,提前或推迟毕业,同时只要学生修够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获取毕业证书。学分银行主要实现学分累计、学分转换的功能,学生将通过上课、考试、参加培训、获取证书等各种方式获取的学分转换成标准学分后存入学分银行,学分必须达到规定,学生即可获得相应学历证书。
2 学分银行支持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基本内容
①支持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鼓励学生跨区域、跨学校、跨教育类别选择课程学习,扩大学生自由选择课程资源的范围,支持学生在不同教育机构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课程学习,形成个人最优的教学资源配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其他因素,自主选择课程。
②将各类非学历教育成果认定为学历教育课程学分。支持学习的多样性、个性化。支持将技能竞赛成果、技能等级证书类成果、职业技能培训成果、发明专利、科学实验、产品设计、岗位实践等体现资历、资格和能力的非学历学习成果,认定为相应的学历教育课程学分。支持学习者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不同方式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学习成果的认定。
③将创新创业成果认定为学历教育课程学分。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研究论文、发明专利、自主创业实绩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支持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或工学交替开展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创新创业成果的学分认定标准,以创新创业成果新颖性、独特性、实用性、实际效果和获奖等级等为主要依据。
④支持高职院校以课程为单位向社会提供教学服务。在继续以专业为单位提供服务的基础上,面向无学籍人员、社会公众、自由学习者等,提供以课程为单位的服务,以满足个别化、差异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公民无需取得学籍就可以在高职院校选学课程,取得相应的课程学分。
从而有利于推进终身职业教育,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社会性开放,更好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激发办学活力。
3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对接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的研究
3.1 注重信息嵌入,打造学习平台
2019年3月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比例高达98.6%。大学生群体是信息技术的“原住民”,“学习银行”建设必须要对此综合考量,要积极嵌入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物联网)打造微课、慕课等共享资源,建设集教学资源、学分互认、学分存储和兑换的开放性教育平台,并实现不同高职院校的学分互认,让学生通过学习平台自主性选择学习资源,达到规定的学分之后便获得相应的学历资格,进而推动“学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3.2 打通教育梗阻,推动资源共享
“学分银行”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建成全国范围内教育资源的“立交桥”,实现全国范围内各类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得到有效贯通。那么,从国家层面上而言,就是要建立以教育部为牵头,联合其他部委的“学分银行”总部,对“学分银行”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制定基于“学分银行”建设的资格框架、机构认证、课程设置、学分累积和兑换的标准,打破当前存在的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信息等方面的梗阻,并出台相应的“学分银行”建设法律法规,使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有据可循,使“学分银行”建设步入正确的轨道,推动各类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教育利益最大化。
3.3 规范课程设置,强化资源整合
高职教育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那么,在“学分银行”建设实践中,必须开发面向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及时淘汰缺乏市场潜力的课程,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在制作课程教育资源时,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让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到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课程标准等建设中来,课程内容要强化模块化建设,进行模块化的内容整合,以社会化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对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使课程设置凸显应用性和实用性,打造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专业优势,保证高职教育的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各个高职院校逐步由传统的学年制向学分制管理转换,各地域内高职院校学分制联盟的成立,将逐步形成各个地域内的学分银行,最终通过政府部门引导,各地域交流协商,就此产生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全国性质的高职教育学分银行的成立,会更好的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更有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以及职业规划。同时,应该看到,在标准的高职教育学分银行成立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相对于单个高职院校的学分制实施,要建立学分银行,如何完成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是一大难题。在上述学分互认的基础上,实现高职教育阶段的学分互认标准,建立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学分银行。
参考文献:
[1]朱保一,赵秋兰,汤伟.高职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创新路径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51):29-30.
[2]詹王镇,方向.高职院校学分银行的建设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3):55-57.
[3]张亚芝.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18年.
[4]王樱.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发展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7(18):437.
[5]缪芸芸.学分银行管理体系构建[J].新校园(上旬),2018(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