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煤炭企业岗位管理工作与员工服务意识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6期   作者:张庆
[导读] 煤炭企业岗位中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弊端越来越明显

         摘要:煤炭企业岗位中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弊端越来越明显,人才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很多企业存在人才难进,进去了又留不住人的困境,合适的人才总是难以追求.因此只是满足人才的生活保障,体现不出人才的真实价值,人才的潜力得不到挖掘,能力不能最大限度被企业所用,不能招来所需人才,而现有人才还不断流失。因此本文就上述论点对煤炭企业岗位管理工作与员工服务意识分析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煤炭企业;岗位管理;工作员工;服务意识
         引言
         实现岗位管理是资源型煤炭企业由规模外延式扩张向效益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涵盖了管理基础、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和运行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核心思想在于以岗位为最小的经济核算单元,通过营造内部市场机制,规范每个管理环节,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实现岗位估算和薪酬科学配置,推进企业管理向、纵深化的发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型煤炭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1.岗位管理模式优化的目标
         按需设岗,因事设职。从适应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出发,参照同行业先进标准,总结以往设岗经验,科学分析单位性质、规模、工作量和管理幅度,合理确定管理职数、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做到有事有岗有责。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压缩管理层,突出核心层,优化辅助层,精简服务层,突出向核心、主营业务倾斜,向一线和外闯市场单位倾斜,并综合考虑单位发展,使生产、行政、技术、党群管理岗位形成合理配置。优化合理,精简效能。以工作效率为前提,保证每个岗位满负荷工作,发挥岗位的最佳效能。能以少量岗位满足需要者,不多设岗位,不交叉设岗和重复设岗。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优化调整,达到岗位职责明确,各岗位协调、规范、有序,发挥最佳的整体效益。
         动态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立足于现有人力资源,实行岗位动态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突出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结合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制定不同层级、不同岗位考核标准,完善、规范和落实岗位考核制度,实行“庸者下、能者上”的激励机制,把过去的“伯乐相马”转变为赛场赛马、个人志向、群众认可、组织考察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2.提升煤炭企业岗位管理工作与员工服务意识的有效措施
         2.1完善编制岗位管理
         企业在进行岗位管理时,首要的工作就是制定岗位,制定岗位实际上就是设置岗位的任职资格、工作要素、和岗位权限;在设置岗位里,包括两项内容,一为设置岗位这一框架性单元,二为编制本岗位的岗位说明书或岗位描述,而且这两项内容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编制岗位,要做到科学设岗,要根据工作开展的需要设置岗位,一方面要求各单位要明确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组织结构下合理设置岗位,要真正做到“因事设岗”,而不是“因人设岗”。
         另一方面,要求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充分考虑企业内外环境、条件,制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更合理地配置企业人力资源,同时,对企业的合理设置岗位做好客观合理限定,进一步避免“因人设岗”现象的出现。在科学设岗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进行系统研究,编制出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职责。同时要求各单位在形成岗位说明书的基础上,完善岗位规范,从而对企业中各类岗位某一专项事物或对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等作出统一规定。编制岗位说明书、完善岗位规范在于明确各岗位的人员标准,为员工的招聘、选拔、考评、晋升奠定基础,从而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使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尽其才,岗得其人,能为匹配”的基本原则得以实现。


         2.2完善薪酬管理体系
         薪酬管理是岗位管理有效实施的支撑点。按照企业的全面预算制度,实行工资总额包干使用。依照“倾斜一线,保证重点,以效定编,定额管理,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奖优罚劣,风险共担”的工资分配原则,不断完善内部模拟市场和以安全效益为主体的工资分配制度,科学合理地建立与岗位价值相结合的薪酬管理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岗效工资运作方式,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为逐步向岗效工资转化奠定良好基础。三个体系互为依托,紧密关联,并通过A,B,C三卡体系得到落实,是岗位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按照以分计资的结算方式,通过对工作量、安全、质量标准化、煤质、服务质量、个人行为规范、成本消耗等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考核,实现岗位考核、员工基本价值的日清日结。以LED大屏为媒介,每日公布员工个人基本价值、岗位价值,有效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岗位增值、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的目的。
         2.3完善及制定岗位设置指导意见
         明确岗位设置模式。岗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油田企业岗位管理制度,优化岗位管理模式,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使人、岗、事合理匹配,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因此,岗位设置模式应充分体现出岗位管理优化的目标和基本思路,把岗位管理优化的目标和基本思路充分体现到岗位设置指导意见的原则和具体标准中,细化设置程序和具体的岗位设置要求,形成系统的岗位设置模式。明确岗位设置方案审批标准,充分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和现实性。岗位设置方案审批标准的层次高低,直接影响到岗位设置工作的优劣。根据我们的经验,岗位设置方案审批标准应充分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和现实性。“科学性”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综合考虑单位情况,不搞一刀切。按照单位的规模大小、产量多少、工作复杂难易程度以及人均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职数和岗位,基本做到单位大小不同则岗位设置不同。二是考虑业务不同,不搞简单化。对不同业务有区别地进行岗位设置,基本做到单位业务范围、工作难易程度不同则岗位设置不同。三是考虑管理幅度,不搞平衡化。
         2.4完善客户服务体系意识
         资源型企业推行全面客户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思想意识、组织管理、人员素质培训等方面提供实施保障。
         1.宣传普及全面客户服务意识。要想在服务取胜的时代获取竞争优势,资源型企业首先应在全公司普及宣传全面客户服务意识。通过会议、行为示范等方式,告知上至总经理、下至各部门的一线员工,资源型企业不是卖资源产品,而是为客户提供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让全体员工领会全面客户服务意识,员工不仅要做好对外部客户的售后服务,在整个经营链各环节都要做好服务工作;不仅要具有对外部客户的服务意识,对内部各经营部门的内部客户都要具有服务意识。
         2.管理执行、标准化。资源型企业不仅要让全体员工具有全面客户服务意识,而且要制定员工的客户服务标准和职责。通过管理制度化,使员工每个工作环节做到精细、标准,切实履行为客户服务的职责。此外,员工素质是决定客户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源型企业应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员工教育、培训,提高员工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使其更规范、更专业、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3.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实现从规模外延式扩张向效益内涵式发展的发展模式转变,通过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煤炭企业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任冉.管理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08.RENRan.Theapplicationinproductionofmeticulousmanagementincoalmine[D].Huainan: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