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我国城市建设在不断加快,城市化体制深入落实,为建筑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建筑工程数量不断增多,工程规模逐渐扩大,建筑行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居住体验,更是城市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所以,应重视建筑施工质量,不断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严格把控建筑施工中的各个施工关键点。混凝土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建筑施工整体稳固性与安全性,应严格按照建筑施工质量标准采购混凝土,加强对混凝土工程的质检工作,质检结果需符合相关质量标准,为建筑整体施工打下坚实基础,一旦混凝土质检环节出现问题,将对造成企业严重经济损失。本文结合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问题,深入分析了混凝土工程质检要点,以及解决混凝土工程质量问题的具体措施,为构建建筑行业完善的混凝土工程质检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性经验。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检查;处理
引言
混凝土是建筑项目施工中不可或缺的建材原料之一,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无论建筑项目属于砖砌结构,亦或是混凝土结构,都必须应用到混凝土材料。所以,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就同整体项目工程的安全及施工成本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项目工程施工期间,企业需要加大对混凝土的质检力度,保证施工期间应用的混凝土质量与国家有关要求标准相吻合。以下简要针对混凝土质检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1混凝土质量缺陷的原因
1.1麻面
混凝土的结构构件表面之所以出现无数的小凹点麻面,但并无钢筋暴露的现象。这种混凝土缺陷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混凝土本身的润适度不足,使得混凝土不够严密,在进行振捣的过程中出现了漏浆现象,或者由于振捣工作未完善,部分气泡未完全排除,并且在捣固完成后未对混凝土进行良好的养护所导致。
1.2出现孔洞现象
在混凝土工程中出现孔洞质量问题主要由以下三点因素导致。(1)混凝土结构密实度较差,混凝土内部存有大量的孔隙,直接导致孔洞的产生。(2)砂石与砂浆搅拌不均匀。(3)在施工中,操作不规范,导致一些杂质混入混凝土之中,影响混凝土结构整体性,尤其是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出现孔洞的几率较大,孔洞质量问题较为严重。
1.3建筑混凝土工程的主要质量问题
(1)混凝土工程蜂窝问题。蜂窝问题是指混凝土工程结构中产生的蜂窝状窟窿,其成因多为混凝土骨料品质与配制手段上存在偏差或疏忽导致。在混凝土浇筑阶段,若浆液浇灌工作或是捣鼓流程过短,都会引发混凝土结构出现漏浆问题,从而造成工程蜂窝。(2)混凝土工程孔洞问题。即是混凝土结构不严实、工程存在空隙、乃至部分结构没有混凝土的质量缺陷现象,其成因多是混凝土砂石浆液在搅拌过程中拌和不均匀,使砂石与浆液之间无法混合产生分离而引发的空隙;而寒冷的气候条件也会使杂物意外掺入进混凝土结构后不易分离,造成空隙与孔洞问题。
1.4产生窝蜂现象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1)在实施配置时比例没有进行合理的分配。(2)在搅拌过程中没有搅拌均匀从而导致建筑骨料同砂浆未能较好的混合。(3)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捣鼓的时间没有达到要求,从而造成混凝土模板的漏浆。
2注意混凝土的碳化
碳化是当前混凝土无法避免的一个自然现象,碳化现象直接影响到混凝土对于钢筋的所起到的保护作用,同时这一功能也是一个在混凝土质量验收过程中极易疏忽的问题,而另一个导致碳化现象容易被疏忽的原因就是在混凝土碳化现象发生后,在一定时间范围的,其表面的强度不仅不会降低,反而还会上升,最就使得技术人员在检查过程中极易疏忽,因此必须对要混凝土碳化现象加以重视,硬化之后的混凝土水化之后,其水泥会生成氢氧化钙,其表面呈碱性,当与空气中的CO2渗透到混凝土之内时,其碱性物质就产生了化学反应,从而生成了具有碳性的盐和水,这导致混凝土的自身的碱度在降低的过程中出现了碳化,这一现象又被称之为混凝土中性化。由于碳化现象的出现,使得混凝土自身的碱度不断降低,而当碳化的深度超过混凝土保护层之后,在有空气和水存在的情况之下,就会使得混凝土原本对于钢筋的保护作用失效,其钢筋开始生锈,而钢筋出现锈蚀现象后其体积会逐渐膨胀,促使钢筋保护层进一步受到破坏,最终使得钢筋周边出现裂缝,其混凝土保护层也开始剥落,这将加剧钢筋的的腐蚀程度。此外,混凝土出现碳化现象之后,混凝土自身的抗折、抗拉强度大幅下滑。这就提醒我们在过水隧洞混凝土质量验收中不仅要注意到混凝土本身,而且还要注意到混凝土形成后外部环境以及合同中是否对混凝土碳化提出明确的保护要求,以准备的对混凝土质量进行判断。
3应对混凝土质检过程中质量问题的有效措施
3.1做好施工前的质量管控工作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之前,应对影响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进行严格把关。首先,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测,以确保混凝土使用性能;其次,对混凝土原材料配置比进行科学检测,需要将比例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对混凝土浇筑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审查,尤其重点审查浇筑关键位置是否覆盖;最后,结合建筑施工实际需求,确定混凝土的采购数量、规格等,避免出现浪费问题,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但是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有些企业为了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工程成本,在采购混凝土时,过于重视价格,忽视了混凝土的质量,致使一些质量较差甚至是质量不达标的混凝土流入到建筑施工之中,极大的降低了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为混凝土工程埋下安全隐患,建筑在投入使用中容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所以,在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中,质量监管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对采购的混凝土质量进行质量检测,只有满足建筑质量标准的施工材料,才能投入到实际施工之中,从源头上把控混凝土质量。
3.2建筑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查的提升手段
优化混凝土材料生产阶段的质量检查效果需要质检人员从混凝土原材料的品质入手,对其原料、添加剂与配制拌和比例的检查要做到每日2次以上;对填充阶段的混凝土质检工作,质检人员应强化定期检查的力度与次数,为有效确保与合理管控混凝土流动性与粘合性,应对其填充流程至少保持每日3次以上的检查力度。在涉及到混凝土维修、养护阶段的质量检查工作时,为优化检查成果,质检人员不但应检验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性能,还需对其抗冻能力与抗渗性能也做好详细全面的检查作业,确保对质量问题的及时发现与处理。对混凝土质量缺陷的检查作业,为了加强检查精准度与效率,提升质量问题的发现处理进度,需对各类质量问题的数量限制有一个检查的依照标准,以方便快速检查混凝土工程并及时发现质量缺陷。
3.3进行现场检测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安排一些较为专业的实验人员,在施工现场设立一个实验室,运用先进的检测设备进行现场检测实验。这就使得各单位能够及时掌握检测结果,从而依据结果做出正确的解决方法。现场检测的实行不仅可以起到现场监督作用,也能够使得各单位掌握更为真实的质检样品,对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许多实验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还较为欠缺,使得混凝土质量的检测结果有所偏差,进而影响到后期的主体结构的安全稳定。所以就要求质检单位对质检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为将来的质检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3.4加大混凝土强度的检查力度
1)合理选取样品。
有关质检人员在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查期间,应保证样品选取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当建筑项目施工期间,每日搅拌生产的混凝土100盘,则质检从业者就需要进行两次以上的质量抽检;在项目施工期间,每日搅拌低于100盘,则需要进行一次以上的质量抽检。在施工期间,质检从业者还需要对施工场地的填充混凝土结构、支模生产等进行质量抽检,每日样品的抽检次数不低于两次。质检从业者针对不同建筑项目,同比例混凝土进行抽检时,应确保样品选取在一次以上,如果从业者在搅拌、生产混凝土期间,各类材料配合比出现改变,则需要重新进行检验。2)对每组样品的抗压强度进行检查。质检人员在进行混凝土抗压性能检查期间,需要进行分组分配,确保每组样品数量在3个以上,并且这些样品需要在施工场地现制作而成,符合标准规定的混凝土代表值。遵照有关标准计算,确定三件样品的强度,计算平均数值,把三件样品遵照强度大小数值进行排序,互相进行对比。若最高值与中间值之差,或者最低值与中间值之差高于16%,则需要选取中间数值当做强度,如果差值低于16%,则不可以将计算数据当做评定标准。3)针对相同批次混凝土刚性强度进行质量检查。质检人员在进行混凝土质量抽检期间,应遵照刚性强度等级的差异,把混凝土样品进行类别划分,分别检查。质检从业者在检查混凝土质量期间,选取的样品应具备代表性,不仅保证结果精确,同时更可以充分反映混凝土的情况。一般来讲,质检从业者在以下两种情况能够应用统计学方法检验混凝土的抗压刚性强度:第一,相同批号混凝土的刚性强度变化较为稳定,则能够以样品的标准差当做检验数值;第二,当标准差不确定时,混凝土的生产条件会伴随着时间发生改变,那么,质检从业者可以应用统计学方法检验混凝土的抗压性强度。
3.5混凝土质量缺陷的处理措施
(1)表面抹浆修补处理。对于数量不多的小蜂窝、麻面、露筋、露石的混凝土表面,主要是保护钢筋和混凝土不受侵蚀,可用1:2-1:2.5水泥砂浆抹面修整。对于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无影响的细小裂缝,将裂缝加以冲洗,用水泥浆抹补。如果裂缝开裂较大较深时,应将裂缝附近的混凝上表面抹光,扫净洒水湿润,先刷水泥浆一道,然后用1:2-1:2.5水泥砂浆分2-3层涂抹,总厚度控制在100-200mm左右,并进行压实抹光处理。(2)水泥灌浆与化学灌浆措施。采用水泥灌浆或化学灌浆的方法补修影响结构承载力或防水、防渗性能的裂缝,以此恢复结构的整体性和抗渗性。(3)细石混凝土填补措施。对孔洞事故的补强,在对孔洞事故采取补强措施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在旧混凝土的表面使用相应的施工缝处理措施,把孔洞内部的疏松水泥、石子完全剔除,并且孔洞的顶部要凿成鞋面的形式,防止出现内部死角,之后再使用水进行冲刷,确保湿润度,方便后期施工。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捣实混凝七的水灰比宜控制在0.5以内,并掺水泥用量万分之一的铝料,分层捣实,以免新旧混凝土接触面出现裂缝。
3.6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在施工中一定要重视养护过程,要确保混凝土表面是湿润的状态,在水分蒸发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补水,这样不仅能预防干缩裂缝,还能加速水化热反应,进而提高其抗拉强度。对大体积的混凝土进行养护时主要是保温的措施,这也能有效减少温度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在进行保温养护时,常见的是用草袋和塑料薄膜混合起来使用,草袋主要是起保温的作用,而塑料薄膜是起保湿的作用,保温层拆除是在内外温差小于二十五摄氏度时进行的,拆除时应该是分层进行的,要避免因降温太快而引起的开裂。重要工程还要控制外加剂及掺和料的含碱量,在这中间还应对其骨料进行碱活性的测定,从根本上减少碱骨料反应的出现。
3.7做好施工后的养护工作
养护环节是混凝土施工的最后环节。做好养护工作,是确保混凝土优良性能的重要保障。养护工作专业性强,需要安排专业人员,制定科学的养护方案。不同的水泥种类与天气对养护的要求不同,在降雨较多的季节,应减少对混凝土表面洒水的次数,避免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问题;在温度较高的天气,适当的增加对混凝土表面洒水次数,以保持内部充分水分。但是在实际的混凝土养护过程中,由于企业尚未认识到混凝土养护工作重要性,缺乏专业的养护人员、养护人员职责划分不明确,直接导致混凝土最后的养护环节出现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混凝土使用性能,更缩短了混凝土使用年限。所以,企业应培养专业人才,制定科学的混凝土养护方案,明确分配混凝土养护人员的职责,实施权责制度,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找到第一负责人,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避免出现混凝土工程质量问题,为建筑工程整体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3.8采用混凝土置换法
将造成损害情况的混凝土除掉,再换上合格的混凝土就是混凝土置换法。主要操作步骤为(1)先将造成损害的混凝土去掉。(2)合理处理混凝土的表面。(3)换上新的合格材料。(4)进行合理的养护。3.9蜂窝麻面检查要点在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麻面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一般情况下,这种现象也无法避免,在这方面主要看的是具体的缺损程度。在检查中有几个需要注意的要点:第一,要检查出蜂窝的缺陷深度;第二,重点注意模板接缝处的缺损面积是否很大;第三,是否存在因振捣不均匀致使骨料外露的现象;第四,是否还存在因表面剥离产生的钢筋外露情况。
3.10选择混凝土的样品试块
针对普通混凝土来讲,其抗压强度均由3个正方体构成,有关质检从业者在进行混凝土抽样检查期间,如果应用非标准形式的混凝土试块,尺寸为:15cm×15cm×15cm或者30cm×30cm×30cm进行强度检验时,需要基于该立方体强度的前提下分别乘以0.1及1.15,之后再借助有关指标及数据将其转变成样品的标准抗压数值。
3.11裂缝检查要点
裂缝问题是混凝土施工中的最普遍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非常多的,主要有水化热比较大、入模时的温度偏高或者是后期养护处理不恰当等等原因。此种缺陷在检查时要注意下面几个要点:第一;裂缝的宽度;第二,裂缝的深度;第三,裂缝的类型和原因;第四,是否存在漏筋等等。
结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作的结构安全和主体稳定,那么就要求在今后的施工过程中,各个单位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其质量合格。这就要求质检工作人员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掌握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促使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参考文献
[1]李泽田.浅析建筑混凝土工程中质量检查及处理措施[J].科技资讯.2015(08):126.
[2]张宏亮.试论质量检查及处理措施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工程的作用[J].科技向导.2013(09):289.
[3]姚德惠.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检查及处理措施[J].黑龙江科学.2014(03):183.
[4]周兆龙.浅析建筑混凝土工程中质量保障、检查及处理措施[J].门窗.2015(09):213.
[5]时永惠.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检查及处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9-11.
[6]尹越,吕盛东.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检查及处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53-55.
[7]王秀娟,王林.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砼工程质量检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4):98-100.
[8]魏建军,胡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工程施工要点分析[J].科技传播,2011(15):59-61.
[9]董泰隆,陈国昌.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检查及处理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7):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