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 危险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1期   作者:杨金慧
[导读] 目的:分析探讨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85例在2018年7月~2019年7月间于我院施行消化内镜治疗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施行研究,将其中21例发生再出血的患者纳入观察组、64例未发生再出血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相关指标并施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与未发生再出血的对照组患者而言,发生再出血的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均明显更低(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畸形、贲门撕裂症、Ia级出血、恶性肿瘤出血四项是造成消化内镜治疗患者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中施行消化内镜治疗,可能会受支持治疗不充分、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过低等因素影响造成二次出现,同时恶性肿瘤、血管畸形等也是引发上消化道再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必须给予重视,综合防控危险因素,以保障患者安全。
        关键词:消化内镜;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
        前言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作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症为呕血、便黑。上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等均能够引发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目前医学临床以消化内镜治疗为主,效果较高且见效快,但仍存在少量患者在治疗后复发出血[1]。倘若想高效防控再出血,必须重视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并采取针对性再出血预防措施,以确保患者集体安全和健康[2]。此次研究旨在探讨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5例在2018年7月~2019年7月间于我院施行消化内镜治疗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施行研究,将其中21例发生再出血的患者纳入观察组、64例未发生再出血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总计64例,36例男性、28例女性;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55.24±3.42)岁。观察组:总计21例,13例男性、8例女性;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55.12±3.47)岁,2组患者相关资料对比(P>0.05)。
        1.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施行消化内镜治疗,包括术前禁食、健康宣教、病症治疗、检测生命体征等。在正式施行消化内镜治疗前做好准备工作,用生理盐水施行出血部位冲洗,确定并暴露出血点。随后以实际出血状况为依据施行对于内镜下止血。待内镜治疗操作完成后,观察(5~10)min镜下有无再出血,体征平稳、病症改善则可视为为治疗成功。术后,密切观察、记录有无再出血,并将患者基本资料、影像学资料等记录至健康管理档案中。
        1.3观察指标
        (1)对比2组患者检查指标,包括血红蛋白、血小板、血尿素氮三项。
        (2)对比2组患者治疗过程指标,包括血管畸形、治疗时长超过24h、Ia级出血等。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7.0施行数据分析;并将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视作自变量、再出血状况视作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2组患者检查指标对比
        与未发生再出血的对照组患者而言,发生再出血的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均明显更低(P<0.01),血尿素氨对比(P>0.05),如表1。
表12组患者检查指标对比

        2.2再出血危险因素
        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畸形、贲门撕裂症、Ia级出血、恶性肿瘤出血四项是造成消化内镜治疗患者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如表2
表2再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消化道屈氏韧带以上局部出血指的便是上消化道出血,可以划分为肺静脉曲张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出血两种,前者是最常见的一种,消化溃疡为主要危险因素[3]。而后者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涉及头晕、呕血等多种临床病症,且发病诱因多样,若不及时治疗则会因失血过多最终导致死亡。当前医学临床主要治疗方式为消化内镜介入止血治疗,止血效果明显[4]。但首次成功止血成功仍会存在再出血的风险,危险性较高。因而必须针对再出血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举措,以减少再出血。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未发生再出血的对照组患者而言,发生再出血的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均明显更低(P<0.01);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畸形、贲门撕裂症、Ia级出血、恶性肿瘤出血四项是造成消化内镜治疗患者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这提示了必须针对上述危险因素,综合运用多种止血方式、做好再出血防范。其中,血红蛋白水平过低会影响愈合速度,导致再出血;血小板凝聚功能受损,则会使血栓不稳定;恶性肿瘤生长又会造成血管侵蚀、血小板功能受损,引发再出血。
        总之,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中施行消化内镜治疗,可能会受支持治疗不充分、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过低等因素影响造成二次出血,同时恶性肿瘤、血管畸形等也是引发上消化道再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必须给予重视,综合防控危险因素,以保障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滨海.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疗效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8,(4):66-68.
        [2]孙海英.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8):32-32.
        [3]缪青.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消化内镜治疗效果评价[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17):173-174.
        [4]文政伟,李秋兰,何均辉.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医院,2018,18(9):102-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