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运动课重要性以及训练方法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5期   作者:李金润
[导读] 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视体育工作,摆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基础教育改革一大内容。现阶段,体育正由"应试"向"素质"接轨,其在提高国民体质方面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学校体育一大教育目标在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了又快又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推动学生身体机能正常发挥。体育教师应当立足于小学生身心特点,遵循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体育有效性。

        重庆市奉节县公平镇大寨小学     重庆     4046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5-011-01
        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视体育工作,摆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基础教育改革一大内容。现阶段,体育正由"应试"向"素质"接轨,其在提高国民体质方面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学校体育一大教育目标在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了又快又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推动学生身体机能正常发挥。体育教师应当立足于小学生身心特点,遵循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体育有效性。
        一、小学体育运动课的重要性
        小学生承担着国家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重任,国家繁荣和社会发展离不开国民综合素质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现阶段学校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接轨。而体育作为教育一大组成部分,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其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
        1.小学体育对学生血管系统作用
        体育需要消耗学生一定能量。而能量主要依靠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传输。以此舒张血管、加快心跳、血液循环加快,坚持不懈,能更好的训练心肌和血管弹性。持续进行体育训练的学生,脉搏次数要低于不经常训练的学生,少数跳动就能输出更多氧气和营养物质满足运动需要。而那些不经常体育训练的学生,心脏跳动无力,需要较多次数跳动才能满足运动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2.小学体育对呼吸影响
        体育训练时,学生需要更多氧气。长此以往,呼吸肌变得强劲有力,呼吸功能随之提高,当体育训练难度提高和强度增加时,呼吸器官不会因为呼吸次数多而疲惫乏力。
        二、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身体素质是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各种机能能力,是衡量身体素质好坏的一个主要标志,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韧性等等方面。因此,做好体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起着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为此,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应当成为小学体育教学一项重要目标,为小学生茁壮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1.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肌肉紧张或者收缩时表现的一种能力。力量训练贯穿于小学体育教学始末,然而在训练方法上有所不同。


小学生自身局限性,在力量训练中,应采用动作快和负荷低的训练从而改善肌肉协调能力。最大限度消除由于长期和大量锻炼带来精神紧张和关节损伤。
        2.速度素质。速度素质是学生进行快速锻炼的能力,小学生容易兴奋,灵活性高,这是锻炼学生速度素质的关键时期为此,采用反映速度快的训练方法,注意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长短等等因素
        3.耐力素质。耐力素质是小学生长期进行肌肉训练的能力。耐力训练是小学体育锻炼的重点和难点。现阶段,小学生耐力素质不断降低,已经引起家长和社会普遍关注,而耐心训练是必要的训练,要量力而行。耐力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合理延长锻炼距离,合理安排中强度训练,合理延长训练时间。
        4.灵敏素质。灵敏素质是小学生转变体位、变换动作、变换方向。灵敏和时间、空间、速度和力量关系密切,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助推学生灵敏素质提高。
        5.柔韧素质。柔韧素质是小学生在锻炼时关节活动范围,小学生韧带收缩强,关节运动幅度要高于成人,,为此,小学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韧性训练,立足于小学生年龄小、韧性强特点,加强韧性和肌肉力量转换。身体素质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韧性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决定。因此,身体素质是小学体育训练的重中之重。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长期单一训练会造成学生机体发展不均衡,为此,教师应秉承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促使小学生身体各种能力协调发展。
        三、小学体育运动方法
        1.小学生化。小学生化就是立足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实施体育教学,从而激发他们锻炼自觉性,最终又快又好完成教育目标。小学生思维以形象为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直观和形象的教学方法,挖掘小学生本性。小学体育教师要精准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提高教学针对性,避免小学体育运动成人化,不要过于强调技术掌握,一些小学体育教师将一些现代化教学方法引入到教学中,这是一个有益尝试,需要深入分析和科学探讨,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衡量目标。
        2.兴趣化。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能满足学生情感需求,极大激发学生参加锻炼自主性,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厌倦机械训练。因此,只有教学方法多样化才能激发学生锻炼兴趣,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在单一教学方法下,小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将游戏和比赛等等方法引入其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础上活跃运动氛围,在生动讲解和形象示范中,激发学生运动积极性,彰显体育教学生动性和活泼性。
        3.游戏化。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主要形式,为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开发游戏,以期进一步增强体育教学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特点,能吸引小学生注意力。为此,将游戏引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可以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不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教学深入化开展。小学生存在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涣散、机械训练容易疲倦。因此,游戏教学在形象化教学基础上,吸引小学生目光。依托游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小学体育教育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