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护理教学和医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1期   作者:朱小华
[导读] 目的 分析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护理教学和医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护理教学和医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7年12月-2018年5月间入科实习的74例护理实习生作为传统组,再将2018年6月-2018年12月间入科实习的74例护理实习生作为实验组,传统组采取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取案例教学法,分析比较两组护理实习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以及受表扬次数。结果 实验组护理实习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以及受表扬次数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心内科的临床护理教学以及医德教育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效果较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心内科;护理教学;医德教育;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护理教学当中的一种常见模式,又称“个案研究法”,通常是指在教学当中将某一个案例的完整资料进行整理,并使学生集中讨论,对该病例进行分析和交流,从多方面、多角度上建立一个完善的护理流程,最终由授课老师进行护理流程的经验总结,使得学生能够生动形象的吸收护理知识以及经验,本文就将案例教学法将传统教学法相比较,以对比临床护理教学的效果差异性。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传统组研究对象为2017年12月-2018年5月间入科实习的74例护理实习生,给予其传统教学法;实验组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2018年12月间入科实习的74例护理实习生,给予其案例教学法。传统组: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26岁,平均年龄为(23.54±0.33)岁;实验组: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27岁,平均年龄为(24.12±0.12)岁。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后得出,(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传统组: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医德教育:当实习生来到科室的第一天,则需要由带教老师或者是有经验的护士长对其进行入科教育,其中包括:职业安全防护、医院规章制度、科室相关制度以及临床常见的问题以及处理方式等。并于第二周开始对实习生进行专科护理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出每种疾病的相关护理流程,并使实习生做好笔记,保证每周一次,一次两节课,一节课一个半小时的授课频率。该护理教学模式主张的是带教老师或者是护士长为主导,以授课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实习生属于被动接受和学习。
        实验组:采取案例教学法:(1)建立小组学习的模式,以3-4个实习生组成一组,并且挑选一位表现较佳的实习生作为组长,并且选取3年以内具有护理教学代表性的案例,整理相关资料,保证该病例的完整性,并在授课前的1周,将病例发放给每位小组的成员,使其能够了解该例患者的基本情况,使其自行查阅相关的文献、书籍、教科书以及临床资料等,初步的分析出患者所存在的护理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方案[1],并在授课时,以组长发言的方式向授课老师讲出分析的内容,而其他的组长则在该名组长分析完毕后进行护理内容的补充,之后老师再将该病例发生的背景、病因、临床表现以及得出的相关理论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再次生动的表现出来,使小组成员再次集中讨论,分析可能遗漏的问题,之后再次进行补充,最终当补充完毕后,由授课老师统一进行该病例的护理问题以及护理措施的分析,并对护理难点以及焦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述,使得实习生能够加深印象。该护理流程讲究的是以实习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为主导[2],以集中讨论和总结为授课的内容,使得实习生在该教学模式下处于积极配合以及主动学习的状态,而老师则是一种辅助的关系以及最终总结的关系,而授课开始前,均是以实习生主动搜索资料、授课老师辅助总结为主,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1.3判定标准
        分析比较两组护理实习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以及受表扬次数。
        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采取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进行评估,内容包括:开放思想、寻找真相、分析能力、自信心、求知欲、系统化能力、认知成熟度等。总分420分,分值越高表明评判性思维能力越强。
        对患者及其家属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对护理实习生提名表扬的次数。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护理实习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
        如表一,实验组护理实习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

2.2  比较两组护理实习生受表扬次数
        实验组护理实习生受表扬的人均次数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见表二。

3讨论
        教学质量关系到实习生步入临床实际操作的时间长短,所以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则需要从改善教学模式入手。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枯燥,主要以授课老师在讲,实习生在听的方式,降低了实习生的主动学习性,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不适宜实习生得到充分的专业知识以及经验,而案例教学法则可以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性,通过分享真实的病例,使得实习生主动的查阅资料,找寻患者的护理要点和护理措施,之后以多媒体再次生动的病例显示,进行内容的补充,使得实习生成为了授课的主体,激发了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应变能力,最终由老师统一整理最后的护理流程,保证护理流程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充分的提高实习生的护理技能以及护理经验[3],提高实习生的护理乐趣。而在医德教育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很少有关注护理素质的培养,使得护理上的态度有些不妥,增加医疗的纠纷,而案例分析法不仅可以将知识共享以及传授,还可以在案例分享的过程中,形象的了解该例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需要的帮助,并且提高自身的素质,主动学习医德理论,使得实习生能够在提高护理技能的同时,提高护理素养,更好的为日后的患者提供护理帮助,实现医德教育的知行合一,激发实习生的职业操守以及护理规范等,有效降低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情况。
参考文献
[1]周艳丽,史铁英,陆靖,et al.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5(16):2291-2293.
[2]李洁.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5(2).
[3]葛长江.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6):557-558,5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