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家护理服务的发展现状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启示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1期   作者:张婷
[导读] 对国内居家服务团队、服务需求内容、选择平台、应用领域
        【摘要】对国内居家服务团队、服务需求内容、选择平台、应用领域、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并立足于当前对居家护理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国内更好开展居家护理服务提供借鉴,为管理者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护士; 居家护理服务
        人口老龄化随社会发展,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人为本,满足需求已成为健康中国实现的重要一步。在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健康特征和护理服务需求,统筹发展机构护理、社区和居家护理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覆盖全方位、全周期的护理服务,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健康新期盼与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护理服务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1]。目前,居家护理在中国有两层意义,一种是家属做为主要照顾者对病人进行居家护理,社区护理人员为指导,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大量失能、半失能空巢老人需要居家医疗照护服务。另一种是以医院为行动单位,医护人员上门到家直接对出院病人进行居家护理,多为康复指导,以满足疾病需求。属于延续护理的一种。两者共同之处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但执行主体不一样。
1.国内居家服务团队
        我国暂未有明确的居家护理人员要求,目前最多见的形式以社区护理为中心的居家护理,以社区团队为单位进行活动。由团队家庭医师对患者进行评估,团队护士负责患者的基础的护理服务,并按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居家护理,公共卫生医师做好患者的慢性病管理及健康指导[2]。
2.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内容
        目前居家护理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社区老年人[3],慢性病患者,精神障碍,功能障碍者,孕产妇,早产儿,伤口造口,特殊疾病等人群,根据文献检索,服务内容有基础护理各项操作,如上门输液、导尿、换药、更换鼻饲管,呼吸道管理;PICC护理,伤口造口护理,慢性病康复指导,用药指导,营养饮食,功能锻炼,家庭氧疗,新生儿疫苗接种,母乳喂养,产后身体恢复,乳房护理,营养知识指导,用药指导,产后形体恢复,心理专家疏导。内容广泛,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护理服务。随着居家护理的精细化发展,服务范围也在逐步扩展。满足患者足不出户,享受高质量高水平护理服务。
3.提供平台
        目前,我国已有自主研发的互联网+居家护理移动App,App的应用相对传统医院社区联动的方式,优点显著,首先信息反馈机制增强,患者可在线选择服务类型,及时评价服务满意程度;增加医护患互动性,使患者更主动去联系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更及时反馈患者,共同的信息平台方便医院社区的医务人员随时调阅,不仅有利于实时监测病人的康复情况和护理进程,也为病人的病情变化的诊断与治疗赢得了时机;同时App收集数据精准高效,统计数据更加方便。除专门的护理应用程序外,部分医院设有专门的公众号服务平台[4]。更规范智能,具有规模化。但目前我国并未形成统一的服务平台,现多以个别省区联合医院进行活动,如江苏,武汉,湖南等地。未来如能形成全国统一平台,将更有利于数据收集和居家护理服务的进行。
4.居家护理服务的管理
4.1 组织机构的管理
        就地区政府而言,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各地要将护理服务业的改革与发展纳入医改整体规划,加强政策协调衔接,与各项改革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同时组建医疗联合体促进大型医院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帮扶带动接续性医疗机构和基层护理服务能力提升。医院优质护理资源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为社区群众提供专业化护理服务。支持护理中心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大力发展日间照护、家庭病床和居家护理服务,为长期卧床、晚期肿瘤患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其他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医疗护理的人群等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4.2居家护理人员的管理
        现阶段我国居家护理多为社区护理人员提供,社区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对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服务。社区护理人员资质要求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护理人员要保证能够正确使用药物。专科护理人员要求掌握专科疾病的资格证明,如伤口造口证,PICC培训证。我国对居家护理人员资质没有统一明确的规范,各地医院的要求不一,湖南人民医院实行考核制,为合格护士颁发《居家照护项目专业培训合格证书》,来保障操作规范和患者安全,杜绝无序服务。
        逐步建立护理员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护理员服务行为。医疗机构要加强护理员的规范管理,护理员必须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对服务对象提供生活照护服务。量和安全。
4.3 服务质量的管理
        目前,仍没有具体的统一标准的服务质量指标,对于社区护士进入居家护理的评价标准多为患者及家属主观评价,没有评价指标或相应的护理满意度评价量表。有些地区使用日常生活功能改善情况、跌倒发生率,失能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量表[5]以及疼痛管理等用于居家护理的质量改进。借助平台接单的居家护理,平台在服务完成后,会要求患者对提供护理者进行评价,对该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是否满意,护理措施是否有效,是否无菌操作,是否进行消毒隔离制度。沟通是否顺利等进行客观评价,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多为单向评价。
5.建议及未来展望
        纵观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到,已有的研究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未来如果希望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的研究结论有参考价值,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进:
        第一:明确居家护理的服务项目,完善服务价值体系。对居家护理服务的大类进行界定,然后对每一个大类包括的小类的名称和内涵进行说明。了解人群对于居家服务的需求强度、频率、迫切程度、支付意愿、支付能力等信息。充分医疗调配现有医疗资源。提高社区居家护理的使用率和社区的接诊率。
        第二: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通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积极优化护理流程,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提高护理效率和管理效能。推动护理领域生活性服务业态创新,改进服务流程,积极发展智慧健康护理等新型业态。
        第三:明确制定了平台护士资质准入、居家上门服务流程、培训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联合”护士多点执业“。加强护理人员规范管理。护理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出院患者提供形式多样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完善不同人员技术考核。双向质量评价量表。
        第四:我们在今后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加强患者自理护理能力训练,从而缓解患者的实际困难和经济压力。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 动性,将自我护理的积极性和居家护理团队工作紧密结合,促进患者康复。
        构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居家护理模式需要在长期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既能满足患者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需求,还能减轻家庭负担,降低政府的财政压力。居家护理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地规范化和科学化,在各地实施的经验基础上不断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进程。

[1].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07):865-867.
[2]嘉定镇 8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生活质量服务需求与居家护理模式应用效果
[3]徐瑛楠,张春萍,姜嘉莉,刘慧.“互联网+”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9,26(09):96-97.
[4]石小毛. 延续护理搭上互联网“顺风车”[N]. 健康报,2019-07-01(007).
[5]杨燕清,肖惠敏.失能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护理学杂志,2020,35(05):94-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