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精神分裂症复发特征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1期   作者:邢君
[导读] 本文综述了首发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临床特征和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摘要]本文综述了首发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临床特征和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首发; 复发特征; 生物学机制
        精神分裂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一种慢性精神残疾性疾病,精神分裂症一般在青壮年阶段容易发病,病因不明,而且容易反复发作,造成病情不断加重,大量研究表明,对于如何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理想的研究结果,尤其对于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来说,如何预防今后复发的问题就更为重要,本文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临床特征进行研究分析。
1.复发率的研究
        有研究表明,当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在服用药物进行治疗之后,在停药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很高,为了证实这一研究结果,有关学者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停止用药后的复发率进行了研究,进行了八个研究,其中有四个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停药一年后的复发率较高,接近80%,还有两个研究发现,患者在停药后两年的复发率90%以上。Chen 等研究发现患者在患病前有分裂型人格在停药一年后复发率极高,Emsley 等在研究中心发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两年的治疗后,在停药后的12个月复发率接近80%,24个月后复发率达到94%,36个月后复发率达到98%。Caseiro 等对维持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三年的研究,在三年后又70% 的患者复发,追踪一年和两年的复发率为25%和45%,由此可见,复发与服药有很大关系。目前,关于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愈后,能够可以停止服用药物这个问题的意见不一,认为可以停药的研究者认为,患者在停药后,有10%-20%的患者是不会复发的,因此可以停药,而且抗精神病的药物具有非常大的副作用,容易引起患者出现运动障碍、体重增加、血糖升高等一系列的问题,除此之外,患者也难以维持长期用药的状态,因此不提倡长期用药。因此,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是否会复发,复发的可能性多大,如何减少复发率等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结论。
2.复发前的先兆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复发前的先兆信号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的预防复发的问题,研究者认为根据患者的前驱期症状很难判断患者是否会复发,有研究者对60例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在过去的二十个月有34例患者复发,其中65%的患者在复发前一个月出现了前驱症状。Norman 和 Malla在研究中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驱症状能够预测患者是否会出现复发,并且还编写征兆量表,但是对复发的预测率还是比较低。有研究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随访,在是在随访的过程中并没有观察到患者病症加重的过程,但是通过对看护者进行调查,发现患者出现复发的时间为16. 3± 10. 9 天。由此可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复发前的前驱症状研究,对于预测患者复发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3.复发的高危因素及复发特点
        综合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服从吃药,持续的滥用物质,看护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指责以及患者本身较差的适应力,这些因素导致了首发患者容易出现复发的可能性。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停止药物对于患者来说,复发率是非常高的,因此,要让患者认识到坚持服药的重要性,有研究认为能够预防精神分裂症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坚持服用抗精神分析的药物。通过研究对复发的特点总结如下:(1)患者在停药后复发率高;(2)患者之前有较长时间的服药史,容易复发;(3)很多患者停药后很快复发;(4)复发比较突然;(5)疾病再次出现时,症状会比之前更加严重;(6)复发后服用药物效果较好,但是治疗时间会发生变化。
4 复发对结局的影响
有研究认为,患者每一次复发,病情会比之前严重,一般来说首次发作的患者反应较好,但是多次发作后,患者抗药物的耐受性不断增加,通过对患者进行追踪研究发现,80%的患者由于受到发作次数的影响,衰退的程度也有所增加。一般来说在患者出现第二次、第三次发作的时候,需要住院治疗,并且住院的时间要比首发时候治疗的时间要长。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并不是每次复发病情就一定会加重,一般来说在复发的时候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患者很快就会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对患者进行安慰剂治疗,给患者提供较长的治疗时间,发现患者的症状也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将首发和多次发作的样本进行对照, 观察复发前后的治疗反应, 结果发现两组的治疗反应千差万别, 一些患者治疗反应良好快速恢复到病前程度,一些患者反应较差延恢复, 第一次发作者约有 16%的患者治疗失败, 多次复发者每次有 14% 治疗失败, 这与 Wiersma 等人报道的每次发作约有 1 /6 的患者不能再康复的结论是一致的, 也表明精神分裂症具有异质性。
5.精神分裂症复发可能的神经生物学理论
有研究者认为患者之所以出现精神分裂症,主要是由于基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由于受到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患者出现了多巴胺的功能失调,因此出现了症状。由于多巴胺与精神病和抗精神病作用之间存在直接关系,抗精神病药物的效应是快速出现而不是延迟,另外, 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不是根除症状而是抑制症状, 当抑制停止时, 多巴胺能亢进的状态可能复活, 即精神病性症状再现, 严重程度快速回到先前的水平,速出现而不是延迟、认为患者之所以出现复发。(1)患者在停药后复发率高;(2)患者一旦停药都不能减少复发率;(3)很多患者停药后立即发作;(4)复发后严重性加重。

一些患者复发后治疗疗效下降可能是一特殊亚型, 提示有阈值现象的存在, 即复发使精神分裂症发作的阈值发生改变, 与受体致敏状态或 “点燃”模式一致,抗精神病药物长期应用产生新纹状体多巴胺受体超敏状态, 因此这些作者认为多巴胺能的超敏状态可能是疗效下降治疗失败的原因。
6.结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残疾性疾病, 易复发, 预后差,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临床特征和可能的机制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复发率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当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在服用药物进行治疗之后,在停药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很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复发前的前驱症状研究,对于预测患者复发有一定的研究意义。能够预防精神分裂症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坚持服用抗精神分析的药物,通过研究对复发的特点总结如下:(1)患者在停药后复发率高;(2)患者之前有较长时间的服药史,容易复发;(3)很多患者停药后很快复发;(4)复发比较突然;(5)疾病再次出现时,症状会比之前更加严重;(6)复发后服用药物效果较好,但是治疗时间会发生变化。多数学者认为复发代表疾病的进展, 免疫 - 炎性反应 - 谷氨酸功能失调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关键机制。每次复发约有 1 /6 患者不能再康复, 其原因可能是多巴胺受体的超敏、谷氨酸的功能和反应性氧化应激共同作用的结果, 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Emsley R, Chiliza B, Asmal L, et al. The nature of relapse
in schizophrenia. BMC Psychiatry, 2013; 13: 50.
[2] Chen FY, Hui CL, Lam MM, et al. Maintenance treatment with quetiapine versus discontinuation after one year of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remitted first episode psychosis: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J. 2010; 341: c4024.
[3]Emsley R, Oosthuizen PP, Koen L, et al. Symptom recurrence following intermittent treatment in first - episode schizophrenia successfully treated for 2 years: a 3 - year open - label clinical study. J Clin Psychiatry, 2012; 73: e541 -e547.
[4]Caseiro O, Perez - Iglesias R, Mata I, et al. Predicting relapse after a first episode of non - affective psychosis: A three- year follow - up study. J psychiatric research, 2012; 46:1099 - 1105.
[5]Takeuchi H, Suzuki T, Uchida H, et al.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for schizophrenia in the maintenance phas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guidelines and algorithms. Schizophr Res. 2012;134: 219 - 225.
[6]Gleeson JF, Rawlings D, Jackson HJ, et al. Early warning
signs of relapse following a first episode of psychosis. Schizophr Res. 2005; 80: 107 - 111.
[7]贾竑晓, 尹梦雅, 马辛, 等。精神分裂症前驱期临床评
估及神经心理研究进展。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4; 41( 1) : 20 - 23.
[8]Emsley R, Chiliza B, Asmal L. The evidence for illness progression after relapse in schizophrenia. Schizophr Res. 2013;
148: 117 - 121.
[9] Howes OD, Kapur S. The dopamine hypothesis of schizophrenia: version III - the final common pathway. Schizophr Bull. 2009; 35: 549 - 562.
[10] Howes OD, Kambeitz J, Kim E, et al. The nature of dopamine dys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 and what this means for treatment : Meta - analysis of imaging studies. Arch Gen Psychiatry, 2012; 69 ( 8) : 776 - 786.
[11]Schwartz TL, Sachdeva S, Stahl SM. Glutamate neurocircuitry: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in schizophrenia. Front Pharmacol. 2012; 3: 195.
[12] Miller BJ, Buckley P, Seabolt W, et al. Meta - analysis of
cytokine alterations in schizophrenia: clinical status and antipsychotic effects. Biol Psychiatry, 2011; 70: 663 - 6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