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又称缺血性卒中,病症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由于脑血液供应障碍所引起的脑部病变。主要原因是因为大脑的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大脑缺血缺氧,促使局部的脑组织坏死,引起的大脑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临床上发病较突然,患者在醒来的时候就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这种症状一般在发病一小时左右或者是数分钟发展最为严重,偶尔病情会呈“阶梯式”的发展。临床上也有少数的患者病情发展较缓慢,主要是因为脑血流低所导致的,在发作的时候大多伴有不严重的头痛症状。脑梗死在救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误区,影响在临床救治的效果,本文主要针对脑梗死在救治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解。
一、脑梗死的病症
脑梗死一般好发与中老年患者,大多数患者在静态的状态下起病较急,动态下一般以心源性脑梗死最为多见。脑梗死患者病情发展没有固定的规律,一般在数小时或者数天内达到高峰,主要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的体征及病状,比如偏瘫、失语等,一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头痛、呕吐、昏迷等症状。颈动脉系统脑梗死表现为病变时侧枝偏瘫或者是感觉障碍;主侧半球病变时多数伴有失语及顶叶综合征;非主侧半球发生病变时伴有偏瘫无知症。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脑梗死时,临床上主要表现我眩晕、眼肌麻木发音不清、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可有枕后部头痛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二、治疗过程
在脑梗塞发作之后,需要对病人进行全身状态的管理,与此同时,对于病人的并发症也需要进行管理与预防。在这里的全身状态是指病人的呼吸、血压、体温等等状态。在病人脑梗塞发作后,往往会出现并发症,并发症主要有:肺炎、胃溃疡、癫痫、深部静脉血栓等等。患者的脑梗塞越严重,出现并发症的可能就越大,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状态管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
(一)呼吸管理
当病人的脑梗塞发作后,病人的意识将会逐渐发生模糊,因此在卧床期间舌根容易堵塞气道,也无法进行自主排痰。在这种情况下对病人进行呼吸管理非常重要,能够保证病人的呼吸。主要的呼吸管理方法有以下几种,分别是使用口咽导管、气管插管或者人工通气的方法帮助病人进行呼吸。与此同时,呼吸管理还有以下一种方面,分别是对病人的动脉血氧分压进行测试,保证患者的血氧浓度。对于一些脑梗塞发病后意识依旧较为清醒的患者来说,并不是必须进行吸氧。
(二)血压管理
脑梗塞发病后原则上并不需要帮助患者进行减压,只有患者的收缩压高于220或者平均动脉压大于130时才会进行减压。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进行减压,那就是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合并夹层大动脉瘤、急性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等情况时。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以上部分进行准确的检测与控制,从而保证患者的血压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准备进行溶栓治疗,那么在此时如果患者的收缩压大于185或者舒张压大于110时,可以使用静脉用药的方法进行减压。治疗时用的药物主要有盐酸地尔硫卓、盐酸尼卡地平、硝普钠、硝酸甘油等静脉药物。
三、特殊治疗
患者在脑梗塞发病后,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脑水肿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当病人出现了脑水肿时,主要是由于在心源性脑栓塞、动脉硬化血栓性梗塞等病因所引起的颅内压升高大面积脑梗塞。使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10%的高张甘油进行静脉注射,同时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以及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给药。在治疗的过程中,经过研究发现脑梗塞急性期可以考虑使用甘露醇注射液、,甘油的使用除了能够帮助病人消除脑水肿之外,还能帮助病人的脑血流、脑代谢、红细胞聚集等等情况进行改善。
(二)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应该考虑对发病三小时之内的患者进行使用,在当下的脑梗塞急性治疗过程中,使用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对于医疗资源的要求极高,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搭配拥有设备的医疗机构,同时还要求病人能够在三小时内接受治疗,那么此时将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那么尽量不要使用这种质量方法,反而会导致病人的预后情况更差。
(三)局部纤溶疗法
这项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于具有神经缺损的大脑中动脉梗塞性闭塞患者,患者的病情不断加重,但是病灶却不能确认,那么可以在发病六小时之内进行这种方法的治疗。在医学中,使用这种治疗方法的案例尚且不多,因此这项治疗方法的地位也并没有得到确认。
(四)抗血小板疗法
这项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药物来进行治疗,医学中出现了动脉硬化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可以使用阿司匹林与奥扎格雷钠进行治疗,这项药物的治疗适应患者时急性发病的患者。与溶栓治疗方法相比较,其出血性合并症明显减少。奥扎格雷钠除了抗血小板作用之外还能帮助患者的血流得到促进,这项资料的药物效果应该也与此有关。在日本,对于这项疾病的治疗往往经常使用奥扎格雷钠,超过了阿司匹林的使用率。在脑梗塞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阿司匹林适合用于发病时间处于早起的患者,也就是发病时间处于48小时以内的患者,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