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和习惯改变,导致胆囊疾病发生率明显提高。在胆囊切除术群体中,部分患者术后有消化道症状,例如腹胀、消化不良、长期腹泻等。这是怎么回事呢?术后饮食应该注意什么?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胆囊的生理功能
胆囊位于右侧肋骨下方、肝脏后方,生理功能有:①储存胆汁。饥饿时,胆汁储存在胆囊内;进食后,胆汁由胆囊排出,可促进消化,缓冲胆道压力。②浓缩胆汁。胆汁中含有大量水和电解质,浓缩后只留下有效成分,颜色呈棕黄色或墨绿色。③分泌粘液。胆囊黏膜每天分泌黏液20ml,作用是保护胆道黏膜,避免接触胆汁而侵蚀、溶解。④排空。人体进食3-5min后,食物经过十二指肠会产生缩胆囊素,促使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在胆道外科,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类型,适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隆起性疾病。临床实践证实,第一例胆囊切除术至今已经130多年时间,患者的远期效果良好。
(1)适应症。①急性胆囊炎;②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③胆囊息肉或胆囊癌;④胆囊内瘘、外瘘;⑤胆囊外伤性破裂。
(2)禁忌症。①出现梗阻性黄疸,且病因不明;②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患者不能耐受手术;③右上腹部疼痛,且B超和胆囊造影检查未发现胆囊异常。④麻醉过敏或禁忌。
(3)常见并发症。实施胆囊切除术,近期并发症有术后出血、胆漏胆汁性腹膜炎、肝下积液或膈下脓肿、黄疸、胰腺炎、结石残留、胃肠瘘等。远期并发症有胆管狭窄、胆道出血、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长期腹泻(PCD)、结石复发、结肠癌等。
3.胆囊切除后对人体的影响
胆囊切除后,对人体有哪些影响呢?①胆囊切除后,无法形成高浓度的胆汁,进食脂肪类食物后,会导致消化不良、吸收减慢,严重者腹胀、腹泻。②胆囊切除后,无法对胆汁进行储备,胆汁只能持续性排入十二指肠,会增加反流入胃的机会,提高食道炎、胃炎发生率。③动物实验表明,胆汁酸会提高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人体切除胆囊后,肠粘膜的增殖活动变强,结肠癌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出45倍。④胆囊切除术操作不当,容易损伤邻近器官组织,例如胆管、肝脏、胃部、肠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恢复和预后。
4.胆囊切除后为什么长期腹泻?
胆囊切除后,患者出现长期腹泻的情况,是一种远期并发症,和胆汁、饮食、患者个体因素有关,简要分析如下:
(1)胆汁因素。本来肝脏分泌胆汁后,会在胆囊内暂时存储。胆囊切除后,胆汁失去容身之所,就会直接流进胆总管。人们进食需要一段时间,胆汁分泌数量少,食物消化的作用减弱,尤其是脂肪类食物难以消化。如此,一部分乳化不全的脂肪性食物,只能经过肠道排出体外,此时患者就会腹泻。另外,胆囊分泌胆汁具有规律性,集中在一日三餐上。胆囊切除后,胆汁的分泌没有规律,24小时不间断分泌,空腹状态下进入肠道,会产生严重的刺激,也是造成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
(2)饮食因素。人体失去胆囊后,为了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机体就会发生代偿性改变。在此期间,人体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降低,这就要求患者低脂饮食,尤其要少吃动物脂肪,例如肥肉、奶油。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一般在3-6个月后,身体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开始提升,此时应结合饮食特点和消化反应,缓慢增加脂肪的进食量。
(3)个体因素。相关研究显示,实施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出现长期腹泻的患者年龄要小于未出现腹泻的患者,平均年龄为11岁,体重、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在相关影响因素中,患者同时存在2个及以上因素,就会产生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术后腹泻的发生率,例如年龄小于50岁+食物不耐受,年龄小于50岁+高BMI指数,高脂饮食+高BMI指数等。
5.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饮食要点
(1)术后早期。患者在术后胃肠胀气,消化系统功能没有恢复,应该严格禁食、禁水。按照手术方式、个人体质的不同,禁食时间一般为6-24h,在此期间可以静脉补液。待排气功能恢复,给予流质饮食,例如米汤、豆浆、牛奶等。
(2)术后3个月内。出院到术后3个月,患者不能直接恢复普食,应该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这期间要少食多餐、低脂进食,食物最好选择半流质的软饭,例如粥类、豆腐、鸡蛋等;多吃低纤维的蔬菜,例如番茄、胡萝卜;选择低脂肉类,例如鱼肉、鸡胸肉、猪瘦肉等。
(3)术后长期。术后3个月,患者可恢复普食,一日三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注意事项包括:①每餐吃7-8分饱,减少热量摄入,保持合理体重。②不挑食,荤素搭配,提倡使用植物油,禁食动物内脏。③适当补充低脂牛奶、豆制品、菌菇类。④每日食用蔬菜至少300g,水果至少2种,改善机体代谢。⑤严格戒烟戒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⑥烹调时以蒸煮炖和小炒为主,避免烧烤、烟熏、油炸。
综上所述,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外科疾病的常用手段,但切除胆囊后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以术后长期腹泻的患者为例,主要是胆汁、饮食、患者个体因素造成的,要求患者严格控制饮食,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