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孩子在生长过程中,家长不敢有半点懈怠。小儿高烧时,一些家长心里着急,希望能快点退热,就可能选择不合适的退热药,或者短时间内过量用药,无形中增加了不良反应。小儿高烧的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选择退热药?用药时有什么注意事项?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什么是小儿高烧?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小儿正常的体温是:肛温为36.5~37.5℃,腋温是36~37℃。如果腋温超过37.4℃,而且一天之间的体温波动超过1℃,就说明小儿发热。按照发热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①低热,腋温为37.5~38.0℃;②中热,腋温为38.1~39.0℃;③高热,腋温为39.1~40.0℃;④超高热,腋温为41℃以上。其中,小儿高烧就是高热。
2.小儿高烧的原因和危害
(1)原因。小儿高烧的原因比较多,总结起来有三类:①外在因素,主要是环境气候影响所致,例如天气炎热时,小儿衣服穿得多、饮水量少,房间内空气不流通等。②内在因素,主要是疾病引起的,一是感染性疾病,例如流行性感冒;二是非感染性疾病,例如气管炎、喉咙炎、颅内损伤、惊厥、癫痫发作等;三是变态反应,例如过敏、异体血清、输液和输血反应等。③其他,主要是注射疫苗后产生的反应,包括麻疹、霍乱、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
(2)危害。发热本是身体的自我保护反应,对小儿的危害并不大,但家长过度紧张,认为高烧会烧坏小儿的脑子。实际上,高烧对身体的危害,主要是高烧引起的脑炎、脑膜炎等疾病,会损害感官机能和智力发育。相关调查显示,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体温很少会超过41℃,超过41℃后,发生脑膜炎、败血症的几率才会提高。而脑细胞能承受的高温,极限值是41.7℃,此时会对脑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而这种高温现象,很少是疾病引起的,多是麻醉过敏引起的恶性发烧。综合起来,高烧虽然不具有致命性,但会加快新陈代谢,导致内在消耗增加,小儿因头痛、疲乏、心跳加快、食欲减退,从而引起不舒适,提示家长及时就诊,采取正确的退热方法。
3.小儿高烧常用的退热药
(1)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既可以缓解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能用在轻中度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上。该药物于1899年开始使用,虽然退热作用强,但带来的副作用也比较大,例如恶心呕吐、皮肤过敏、胃肠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瑞氏综合征等。在我国儿科内,阿司匹林基本淘汰,小儿不宜采用。
(2)布洛芬。布洛芬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作用机制:①抑制环氧化酶产生,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数量,产生镇痛、抗炎的效果;②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生解热作用。该药物的退热起效时间快,平均为1-2h,持续时间约为5h,患者的体温平均降低2-3℃。儿科专家指出,口服布洛芬,可以代替肌肉注射退热药,尤其适用于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烧。在6个月及以上儿童中,布洛芬的用药方法是:每日3次,每次5-10mg/kg。用药后,常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例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胃痛,少见头痛、嗜睡、眩晕,罕见皮疹、下肢水肿、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等。
(3)扑热息痛。扑热息痛属于非抗炎解热镇痛药,解热作用和阿司匹林相近,是乙酰苯胺类药物中最好的一种。小儿高烧使用扑热息痛,不会产生胃肠道刺激或出血,不会影响血小板计数,也没有肾脏毒性,因此用药安全性高。WHO组织推荐:2个月以上的婴儿和儿童,发生高烧后首选扑热息痛,用药方法是:每日3次,剂量为10-15mg/kg。
4.小儿高烧退热时的注意事项
(1)小儿发热时,腋温不超过38.5℃,暂时不要使用退热药。因为体温升高具有保护作用,是身体抵御病原菌的一种手段,此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多,抗体活动增强,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于这类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法,例如温水浴、酒精擦洗、冷敷额头等。
(2)小儿腋温超过38.5℃,就要使用退热药,因为体温达到39℃,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消耗量增多,还可能引起癫痫。服用退热药的同时,采取物理降温法,可以减少药物用量,加快退热速度。
(3)3岁以内的小儿,如果已经高烧或接近超高热,应该口服退热药物后,及时去医院就诊。如果小儿患有肺炎、心肌炎、先心病、癫痫史,即使腋温不到38.5℃,也应该使用退热药。
5.如何预防小儿高烧?
日常生活中,预防小儿高烧,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①夏秋季节,小儿穿衣要凉爽,不能遮盖严实发汗。②居室内空气要流通,不要使用电扇、空调直吹。③鼓励小儿多饮水,保持口舌滋润、小便通畅。④注意营养均衡,不要随便忌口。没有咳嗽的小儿,可以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西瓜为例,既能补充糖分、水分、维生素,又具有清热效果。
综上所述,小儿高烧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的是腋温为39.1~40.0℃。文章分析了小儿高烧的原因和危害,以阿司匹林、布洛芬、扑热息痛为代表,介绍了常用的止痛药物,并总结了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希望提高家长的健康意识,保证小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