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借助资质管理,能够明确自身的市场竞争战略,确定相应的市场定位和产业服务结构,以便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本文从建筑企业加强资质管理的重要性出发,结合当前建筑企业资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促进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建筑企业;资质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早在1984年,我国建筑行业就已经开始推行资质管理,希望能够以此来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建筑企业资质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建筑企业资质管理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市场的稳定运行。基于此,管理部门应该深入思考建筑企业资质管理工作,借助相应的体制建设将资质管理推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角度,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建筑企业资质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促进优化企业结构。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划分的标准包括了企业净资产、注册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等,而企业资质的等级和类别会对其在建筑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产生直接影响,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此,建筑企业需要严格依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加强资质管理,实现自身结构的优化调整,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是帮助增强企业实力。现阶段,对于相当一部分建筑企业而言,困扰其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相对薄弱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能力欠缺,很多时候都是比拼资金力量,而且因为历史因素以及投资因素等的影响,多数建筑企业的业务都被局限在土木工程方面,在较低的水平层面上,容易出现恶性竞争的问题。借助资质管理,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可以得到提高,能够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实现自身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是协助提高管理水平。建筑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同时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而这些对于企业管理工作有着极高的要求,相关资质管理规范强调从内部管理的角度,对企业所应该具备的资质要求进行了明确,可以更关注企业外在市场行为。建立健全施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若企业在市场运作中出现劣迹,则实施相应的动态监管,在企业参与招投标、资质升级以及动态核查中,可能遭遇到如重新核定资质、清出市场、暂停承接任务等际遇。对此,企业应该切实做好资质管理工作,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以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2当前建筑企业资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制度在专业划分上的不合理性
在我国建筑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中,将施工总承包序列设为包括房建、公路、水利水电等12个类别,但这样的专业划分带有比较明显的行政痕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活动空间,也降低了市场选择的灵活性。最新的资质标准中,施工特级资质从原本的12项减少到了10项,但是诸如交通、水利、通信等方面的资质依然需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与建设主管部门的联合会审,存在行业自我保护的问题,同种资质的企业只能在同类业务范围内展开竞争,无法自由扩展发展空间,也不能凭借自身能力选择市场,企业发展的动力受到了很大影响,也不利于企业的跨行业发展以及行业结构调整。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所有特级企业中,房屋建筑、公路以及铁路三个专业的企业数量占据了84.8%的比重,而很多具备特级资质的企业承接的单项工程规模仅在1300万元左右,这实际上是三级资质企业就能够承接的项目。从这个角度分析,受专业市场资质标准的约束,不少具备较高资质的企业只能在中小型工程项目市场中与低资质企业抢夺工程,无法将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2.2管理模式单一
在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中,存在管理模式单一的问题。从市场经济角度分析,行业壁垒形成的基础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市场力量来对企业准入门槛进行调整。但是在我国,建筑企业资质管理采用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想要进入建筑市场,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向政府部门申报,得到资质许可后,才能够从事相应的活动,这样的管理模式的确能够为政府统筹管理提供方便,也有利于行业标准的统一执行,使得政府能够更好的扶持国有企业。
但是,政府主导管理模式会对企业资质升级产生很大限制,一些获得较高资质等级的企业可能会因为缺乏竞争而产生懈怠,单纯的依靠出卖资质来维持生存,不再重视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一些新企业虽然具备较高的实力,却因为政府资质管理的限制,没有相应的发展空间,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3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
3.1强化法定程序,完善制度体系
一是应该推动法定建设程序的顺利执行。对于违反法定建设程序,或者没有领取施工许可证的项目,建设单位不能擅自开工建设,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都不能实施相关操作。对于所谓的“一把手”工程,部分单位会打着“保护伞”要求特事特办,希望能够逃避行政监管,这种情况应该切实做好监管工作,不能重点工程中出问题。必须明确,特事特办强调的是手续办理速度的加快,而并非跳过监管。
二是建立完善严格的市场准入及清出制度。对于不符合资质标准或者相应执业资格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能从事相应的工程建设活动,各类建筑市场主体必须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在资质等级范围内,从事相关的工程建设活动,对于违反规定的,应该及时清出市场。同时,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资质年度动态核查以及升级审批必须与单位本身的市场行为、工程质量以及相应的安全情况密切结合起来,对于存在市场违规违法行为,或者发生过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单位,不仅应该做出严厉处罚,资质动态核查也应该列为重点必查对象,对其资质等级进行重新核定,对于情节较为严重的,更是应该撤销资质证书,清出建筑市场。
3.2深化改革,丰富管理模式
从目前来看,建筑企业资质升级或者降级存在一定的问题,受单一管理模式的影响,达到升级标准的企业不一定能够获得资质升级,因为各种问题需要降级的企业也没有及时降级,这种情况下,实施建筑企业资质管理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影响,企业创新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对于建筑企业或者整个建筑行业而言,想要实现长远健康发展,必须对资质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更加多样化的管理模式为支撑,切实做好资质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在针对建筑企业的资质等级进行评定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内容,如资金状况、历史成就、社会信誉、人才力量以及专业技术等,实现动态化管理。在高度重视建筑企业有效业绩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企业的未来发展,严格依照相关规定的要求,做好企业资质等级的划分,提高资质升级和降级的科学性,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高资质企业出现“吃老本”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新企业和小企业的资质升级提供相应的空间。另外,建筑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在资质核查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好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营活动的新路径,以更加先进的经营模式和更加有效的企业管理,促进资质管理水平的提高。
3.3强化监督
良好的监督管理同样是确保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监督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其在实施工程项目建设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解决。同时,也应该将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借助电视、广播、报刊以及相应的信息平台,对建筑市场中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以及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进行曝光,尤其是一些在当地具备影响力的违规违法单位,更是应该公开,以儆效尤,起到相应的震慑以及警示作用,也可以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声势,对建筑市场进行规范,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的发展环境下,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是规范建筑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从目前的发展情况分析,我国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资质管理的有效性。从完善建筑市场,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政府部门需要对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丰富资质管理模式,将自身所具备的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出来,解决资质挂靠以及转包等问题,简化资质分类,对于一些资金实力充足的建筑企业,应该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强化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活力,实现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强光彩.企业资质管理浅议[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0,(02):84.
[2]刘宇龙.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现状与未来探讨[J].中国市场,2020,(04):126,193.
[3]薛清国.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J].居舍,2019,(16):23.
[4]范颖.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管理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8,(52):172-173.
[5]孔委.对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3):297-298,301.
[6]党文珠.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管理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8,9(19):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