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水利工程项目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项重大工程,关系着我国工业、农业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目前,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建设管理体系,不但关系工程在建设中能否高效地完成,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就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现状及远期发展需求展开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引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视野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农村生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的现状。但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工程建设与管理缺乏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工程管理维护费用短缺以及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等问题。要想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对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
1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
1.1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单位不具备完整的管理体系,并且,在水利工程的管理过程中不能合理的运用管理体制,也缺乏明确的管理定位,分不清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管单位之间关系混乱,没有明确的分工。并且内部也缺乏一定的动力,很多水管单位都处于亏损状态。所以,要确立明确合理的分工,规范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职能,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在水利工程管理建设中,规范管理监督机制,严格规范资金的使用,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
1.2建设和运管经费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加之受经济建设思维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地方政府在进行工程建设投资时,更偏向于经济效益显著的醒目,往往忽略了水利工程项目,甚至很多时候为了经济发展截留上级部门拨发的水利工程补助资金,导致部分水利工程各行因资金缺乏不得不中止,或者是对一些破损严重的水利工程进行修补;此外,部分地区的农民也缺乏集体观念,不愿意集资修建水利工程,这些都导致水利工程建设和运管经费投入不足,从而影响到了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
2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策略
2.1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创新
完善的管理体制可以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更有效的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因此要格外关注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工作,充分体现管理体制的价值。(1)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来说,要意识到员工培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实现对员工培训工作体制的创新,凸显培训自身的长效和全方位性,培育员工提升个人整体素质。(2)要更健全多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保障其机制的正确性,使得各部门各项工作的职责更加分明,更好的避免因具体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发生责任推卸的情况,全方位的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工作水平。(3)在水利部门开展具体工作过程中,要建立责任分明的责任追踪机制,并建立健全工程进度的跟踪台账,保障如果发生问题可以及时划分各部门的责任,给后期贯彻落实责任和追究责任提供相应根据。(4)通过建立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宣传教育体制,吸引社会各界参加到工程监管的活动中来,保障可以在社会共同监督管理的前提下,构成良好的管理体制,凸显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安全可靠性,为我国水利工程建生管理事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2.2加大经费资金的投入力度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缺乏资金投入,就会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因此,在创新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还必须加大经费资金的投入力度。为此,相关部门可以采用两种方式:(1)地方政府部门负担起财政投入的重责,根据本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加大财政经费的支持和投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顺利进行,从而满足本地区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需求;(2)地方政府还应鼓励社会团体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当中,同时加大对资金用途的监管,做到专款专用,避免出现资金挪用现象的出现,从而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顺利进行,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从而满足本地区的用水需求。
2.3针对工程工作排查与监督工程质量的规范性进行严格把关
(1)在新型建设管理体制下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事前建立质量体系,记录对机构组织、人员配备、质量管理制度的排查结果,如:是否达到应有质量标准、是否按照工作规范等,并且检查是否遵循施工图设计及施工技术。(2)要监察管理者的出勤率、到岗率、工作完成等情况,控制参建单位各方面体系运行状况,定期检查工作流程的执行是否到位、工程质量是否符合建设标准等,并对“三检制”的落实情况进行重点督查。(3)因质量检查工作涉及多个施工环节,为避免其存在不严谨的现象,在检查过程中一定做到落实到底,提高审查频率和力度,改革检查方法。检查方法的改革可以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时间段、施工阶段的检查区间,并且实施到各个部门进行依次有序检查,从而可及时发现问题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返工整改。详细来说即是:各个工地的监理人员与工地质检员对施工内容及进度以每日为区间进行检查,通过具体可见的工程质量检查记录表,对施工阶段的检查区间进行分时间、分阶段的检查记录工作。在整个水利工程质量检查记录表中,对施工内容进行阶段性记录,同时依据施工阶段确定具体的质量检查记录人员,保证水利工程质量检查记录有人记录、有人监督,保障工程质量,提高施工质量水平。
3未来发展趋势
(1)准确定位,建立符合实际的发展策略。根据水利工程应有的功能以及收益情况,可以将水利管理单位划分为三大类。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是最常见的管理单位,同时也是情况最为复杂的一种。它不仅具有排涝防洪的公益业务,也具有发电的功能。因此,要客观公正的划分水利工程项目属于经营性,还是公益性这个问题,我们要合理根据自身的有利条件,来进行多种经营。(2)转变观念适应形势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导致人们有无偿供水或低价供水的观念存在,认为建设水利工程就是国家的事情,认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水也有了它本身应有的价值,并要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加强对供水的管理,进行一定的成本核算,通过改革,改变以前人们固有的错误观点,创造企业应有的利润。
结语
总而言之,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要想全方位的提升管理成效,就要积极吸纳科学化管理概念和高科技管理技术办法,建立健全系统化的管理模式,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其提供具体的支撑。所以,在目前社会经济环境下,还要根据具体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具体情况来规划相符合的管理规范办法,更全方位的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尽可能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优点,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龙.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思路探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8,24(1):60-61.
[2]潘康康,冉建芳.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思路探究[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8(5):197.
[3]李莹莹,冶金全,蔡士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创新策略解析[J].环球市场,2018(2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