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4月11期   作者:韩建奎
[导读] 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背景,对当前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

         摘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背景,对当前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3S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三种较为常见的监测技术类型。同时,结合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土壤环境监测的工作要点,对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监测人员应当重点从提升分析精确度、提高有机污染物监测效率、建立健全自动化的监测系统、注重应用土壤环境监测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入手,提高土壤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土壤环境;检测技术;现状
        
         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壤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受历史阶段中不合理发展理念的影响,我国的土壤资源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保护压力。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时期的发展必须要遵循绿色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土壤作为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人民健康的核心资源,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只有明确土壤资源保护性利用的战略框架,完善针对性的保护方案,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有限的土壤资源的价值。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依托于土壤环境监测这一基础性工作。
         1 当前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主要类型
         1.1 3S技术
         3S技术是由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这三种技术组成而成。3S技术是环境保护部门获取信息数据、研究全球环境变化趋势、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等多项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对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充分应用3S技术,根据每一区域土壤污染的实际状况,制定不同的土壤污染治理方案。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对于提升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帮助。在正确应用3S技术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之后,能够对采集到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在对土壤质量状况进行分析之后,能够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土壤污染治理方案。不仅能够达到预防土壤污染的效果,同时也有助提升全国土壤污染治理效率,3S技术在土壤监测与污染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2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主要以现代生物科学为前提条件,通常会运用生物提取的细胞和微生物机,在一些特殊的状况下也会运用到生物其他的一些组成部分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比方说:会运用到生物中的酶物质等。生物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方面的实际效果非常显著。在实际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期间,主要就是对土壤内的微生物和土壤上种植的作物细胞进行标记和监测;并要将实际监测到的信息数据及时上传计算机系统中;计算机系统对所监测到的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准确获取有关于土壤质量方面的数据,这样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就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壤污染治理方案。当前,生物技术中的PCR技术、生物大分子标记技术、芯片植入技术等应用较为广泛。
         1.3 信息技术
         土壤环境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这些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借助于此类技术可以为后续的污染治理与监测工作改进提供真实的参考。当前,无线电传感技术是在土壤环境监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该技术 具有成本低低、获取信息数据多的特点;并且其也能做到实时传输数据,能够保证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时效性。 
         2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展望
         2.1 持续提升分析精准度
         监测的核心目标是为更加有效的环境治理而服务的,监测分析精确度的提升,意味着后续的土壤环境治理能够拥有更加有效的参考依据。因此,持续提升分析土壤环境监测分析精准取,在及时更新核心技术的同时,匹配相应的技术应用与转化能力,是土壤环境监测技术工作人员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土壤同社会生产生活接触的频率极高,其中所附带的要素也较为复杂,一些本身有毒有害的物质即使浓度不高,但是其附着于土壤之上也会严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并威胁着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因此技术人员要提高痕量分析能力,以更加严苛的精准度要求倒逼监测技术水平的提升。当前,色谱质谱联用、污染物净化富集等痕量分析技术应用已经较为广泛,但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本身也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说,精准度的提升也是这些技术得以持续应用的根基所在,这是监测人员必须密切关注的技术命题。
         2.2 提高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效率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可以发现,有机物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产量较高、对土壤破坏力最强的物质,可以说,把握住了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就牢牢抓住了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核心。通常情况下,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以苯系物、卤代烃、多环芳烃等为主,部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工业生产排污量较大的区域还存在一些持久力极强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的强大破坏力以及较难治理的特性主要源于其同环境所存在的紧密联系,在沉积物、大气等不同介质的转化与积累下,很容易对整个食物链产生系列影响,甚至造成某地区生态的根本性破坏。因此,在未来的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中,各地区监测部门要继续贯彻国家环保部门所规定的的污染物标准,并结合各地区工业生产、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对标准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化划分,以此提高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效率。
         2.3 建立健全自动化的监测系统
         我国土地面积较大,各地区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区域的土壤环境都可能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别,在社会生产生活排污量持续扩大的现实情况下,依靠传统单一的人工监测显然不能适应土壤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当前,自动化、智能化的监测技术已经展现出了其工作优势,在未来,建立健全自动化的监测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高准确度、高效率的技术优势,实现对土壤环境监测结果的实时获取与快速传输,可以大大便利土壤环境监测部门的相关工作。当然,在该检测系统中,也要纳入大数据分析、结果反馈等重要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某一区域的土壤状态变迁规律进行描摹,以此作为后续预防性监测工作的基本依据,为进一步简化监测步骤、提高监测结构的科学性创造条件。
         2.4 注重应用土壤环境监测现场快速分析技术
         土壤环境较为复杂,很容易受到周边各类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通常具有变化快、种类多的特点,因此要想准确把握土壤环境的基本状况,就应当在保证精确度的同时,尽可能提高检测的速度,实现对污染程度的实时把控与快速检测,特别是在涉及到重大污染源等突出问题时,快速监测与分析更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于监测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当然,工作人员的基本能力存在着一定的限度,在未来借助更加精密的现代化仪器是提高快速分析能力的现实所需。纵观近年来我国各类监测设备的发展,也可以发现很多监测设备如重金属分析仪、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等的发明与更新都考虑到了这一实际需求,为便利技术人员的工作,体现出了小型化、复合化的发展态势,监测人员也应当积极熟悉这些新设备的使用性能,提高自身工作同设备使用的契合程度,为实现监测现场的快速分析构建扎实的技术保障。
         3 结束语
         土壤环境监测是一项事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当前,土壤环境监测已经得到了各级环境主管部门的重视,且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转型,这一重视程度也会不断加深,相应地,各类监测技术也会逐渐进步。当然,技术的进步并能与实际监测水平的提升相互等同,科学监测目标的实现,要求监测人员要把握土壤环境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监测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辜汉华,于大澍.中国土壤环境监测方法现状、问题及建议[J].绿色环保建材,2020(05):55+57.
         [2]陆琳.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5):57.
         [3]郝孝波.我国土壤环境监测问题及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20(11):4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