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城市建设逐步由传统的增量扩张转型为存量优化。山地城市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类型,受自身自然地形要素影响,城市的发展建设以及设施配套等多方面均会受到条件制约。如何高效盘活山地城市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生活设施配套,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是山地城市建设的一大重难点。本文以五指山主城区城市建设为例,基于城市现状建设,针对性提出相关建设策略。以期为同类型山城建设提供研究参考。
关键词:存量规划;山地城市;建设策略
1 前言
近年来,由增量向存量规划的转型开始逐渐凸显[1],城市建设已逐步由传统的“摊大饼”式增量扩增转变为“精而细”式存量优化。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提出了“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的目标[2]。存量规划更关注城市的公共利益,倡导城市内部土地的高效集约节约利用。盘活存量,本质上是以“针灸式”及“小手术”的方式,对城市基础设施、景观生态、历史风貌、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渐进改善[3]。对于城市低效利用土地、闲置地、长期未建设等用地,优先完善城市公共及基础设施配套。
存量规划背景下,规划重点关注新增建设区域、近年建设区域以及老旧区域三类用地的分类建设指引。对于新增建设区域,用地较为单一,优先用于设施配置以及安排城市产业发展。近年建设区域,尤指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设施待完善区,该类区域建设程度高,且因建筑质量较好,往往更新改造难度大,多通过现状用地新增公服设施配套,完善区域设施服务水平。老旧区域则多指城市旧工业区、老生活区、城中村等区域,该类区域内部生活环境较差,设施配套极不完善,整体更新改造更有利于土地的提质。
山地城市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类型,自然资源环境优美,但城市建设往往易受地形因素影响。城市道路布局具有开放式的特点,道路轨迹比较自由,在整体布局感官上没有鲜明的规则变化[4]。用地之间连贯性较差,且建设用地多带状分布,设施分布不均衡,覆盖面小服务半径不合理等,都成为山地城市建设一大难点。本文通过对五指山主城区规划建设浅析,基于对三类用地梳理,重点提出相关城市规划建设策略,以期能为山地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2 五指山市建设现状
五指山市自然条件优越,资源环境良好,既拥有丰富的热带雨林、自然山体、水系、森林等自然资源,又拥有深厚的地方民族文化、州府文化、黎苗族非物质遗产等人文资源。城市建设以南圣河带状展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主要沿三月三大道东西向分布,老城区建设用地较为集聚,且肌理较好,土地分布合理,土地利用集约。南圣片区建设较为分散,现状建成较少,主要以度假功能为主。居住用地则集中分布在老城区以及翡翠新区,环境较好,但居住配套设施落后。
中心城区道路骨架基本形成。但路网密度较低,交通路网不够便捷,断头路较多,主城区内尚无城市型公共停车场。
绿地分布极不均衡,未形成全面合理的绿地系统。缺乏公园,尤其缺少与市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小游园和街头绿地。除三月三大道和翡翠大道以及部分新建道路外,城市其他地段总体绿化程度不高,基本无街头花园和开敞绿地,绿化质量不高,生长状况欠佳。
五指山作为山地旅游城市,其公共设施系统一直存在两个层次的发展,一是依托于旅游、外贸等行业的外向型公共设施,二是为本地自身农业生产服务的内向型公共服务设施。两个层次一直存在发展不协调,具体表现在外向型严重不足,为游客服务的酒店、餐饮、文化娱乐设施明显不足。另外现状主要为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片区级以及社区级服务设施基本没有。且主要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分布在老城区,其他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乏,设施配套不健全,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城市风貌分为旧城与新城两大风貌区。旧城风貌区主要为多层建筑,并分布着琼州大学主楼、老州府、市委“红楼”等历史建筑。街区尺度精巧宜人,已形成适宜步行、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城市绿化以樟树、盆架子、非洲楝等为代表的行道树形态优美,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林荫街道。老城区内无论大街小巷还是单位院落,均体现了“香樟之城”精巧别致、绿意盎然的城市风貌特色。新城风貌主要为翡翠新区以及南圣新区,新区主要以小高层现代建筑为主,建筑以平屋顶为主,建筑色彩较多,城市风貌摇摆不定。因新区建成时间短,建筑绿化树种较小,没有老城区绿树成荫的街道空间。就整体而言,由于城市历史积淀不够悠久,城市建筑风貌体系、城市意象体系、城市景观体系等主要风貌载体缺少文脉特征。城市街具设施、环境设施、公共艺术等缺乏地域特色和黎苗人文风情。
3 规划策略
3.1 构建山水田林城一体化空间格局
规划在城市空间结构上强调可持续性,与整体自然山水格局相统一,在保护生态环境和雨林资源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以人为核心,构筑山水田林城一体化空间大格局,形成人、城、景、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3.1.1 构建保障生态安全、稳定延续的生态格局
深入分析规划区及其周边自然资源,梳理城市建设区与自然山体、河流水系的脉络,主城区用地布局保证开发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协调;对非城市建设用地进行严格控制,在保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构建安全、稳定延续的城绿生态格局。
3.1.2 尊重自然,依山就势
规划强化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修复,明确城市集中发展,注重用地空间布局功能的合理性。同时强调打通自然生态廊道的重要性,提高生态系统连接度。梳理河流水系,活用水资源;依山就势布置路网和建筑,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并通过视线分析、对景、聚焦、地标等城市设计手法,善用山体背景景观。
3.2 精致共享的城市设施建设
3.2.1 构建城园相融的公园游憩系统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因势利导,将周边原有的自然山体、水系等自然生态环境引入城区,以森林/郊野公园、田园综合体、乡村公园、主题景区等形式促进城绿互融,发挥外围生态空间的生态功能及生态价值,利用外围自然资源优势和城市内部公共空间,构建大公园系统,增强公园城市品牌,打造城园相融的大公园游憩系统。
3.2.2 打造人性化生活服务圈
以“15分钟美好生活圈”理念为指导,着重强化设施的分级分类配置。在充分考虑区域人群结构特征基础上,分析各类人群生活需求,做到以人为本,落实不同生活圈相关设施布局,满足不同人群的设施需求。规划强调公共设施的“共享”性,分城市级、社区级两级规划。市级公共设施强调设施的便捷可达性及其高品质服务,确保居民能在周末、在适宜的游憩出行范围内使用到具有一定服务品质的体育场馆、图书馆和青少年文化中心等设施;社区级公共设施强调服务体系多层次构建,完善近距离社区服务类型,兼顾老龄人口以及儿童需求,设施覆盖不同人群。
3.2.3 低碳便捷的慢行交通
积极倡导区内绿色交通出行方式。鼓励公共交通是绿色交通的核心内容,是解决、避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进一步实现职住平衡、优化交通功能的最佳途径,也是低碳城市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规划五指山市主城区公交系统类型为三类:旅游公交系统、城市公交系统及城乡客运系统。旅游公交系统主要承担观光休闲性质的游客出行,线路途经南圣河滨河景观带、城市及周边各类主题公园等特色景点;城市公交系统主要承担城区居民日常出行,及部分度假游客的生活性出行;城乡客运系统主要承担周边乡镇居民至城区的出行。其次规划打造商业慢行道、滨水慢行道、公园慢行道、登山步道等多样慢行系统。鼓励自行车及步行交通出行方式,减少对机动车依赖。通过城市道路断面改造,设置自行车慢行道,既面向游客及短期居住者,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日常出行、休憩、健身的重要补充,可提升城市的休闲和宜居品质,有利于五指山开展自行车赛事以及相关旅游品牌塑造。
3.3 独特鲜明的景观风貌
3.3.1 水韵山形与本地文化共生的人性化建筑风貌
规划强调显山露水、彰显地域特征、突出人性尺度,强化亲水宜人性。以山峰为自然地标,高层建筑物为人工地标,结合高速公路视线人视点,构建12条视觉走廊。强化公共观景点与重点景观地区的视线联系。视廊中心线两侧各控制50米为视廊核心区,视廊中心线水平15度角范围内为视廊控制区,建筑控制要求从视廊核心区向两侧递减,从而建立人、自然、城市的视觉感知联系。控制重要天际轮廓线节奏关系,协调建筑群体高度与背景山脊线的高度关系,突出独特的旅游综合体门户天际线。发掘景观价值、保留城市记忆,注重节点的环境景观塑造和景观形象建设,塑造可辨识性的节点地标。
3.3.2 营造独特鲜明的城市意象
充分考虑中心地区的地理区位与自然禀赋,将城市建设空间融于自然之中,合理布局,做到“显山露水,见林透气”。通过与城市自然资源的有机结合提升城市品质,构建集养生度假、居住娱乐、文化休闲功能于一体,包含雨林文化、黎族文化等独特体验空间的山地雨林城市。划定城市分级,逐步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强化城市生态保护,打造高品质旅游城市。通过完善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提升城市公众可识别性。分区、分类控制不同类型的广告设施,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品质。以本地文化符号打造开放空间标识,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品质,塑造可识别性城市符号。
4 结语
山地城市做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类型,景城一体的空间格局、精致共享的设施建设以及特色鲜明的景观风貌塑造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提升城市建设以及美化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山地城市存量规划在传统规划手法基础上,更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城市发展功能需求,提出相关切实可行的规划举措,建设更加宜人舒适的城市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幸福度。
参考文献:
[1] 张京祥,赵丹,陈浩.增长主义的终结与中国城市规划的转型[J].城市规划,2013(1):45-55.
[2] 赵燕菁.价值创造:面向存量的规划与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2016(2):10-11.
[3] 邹兵.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与政策规划[J].城市规划,2013(2):35-37,55.
[4] 周宏庆.土地使用视角下的西南中型山地城市道路交通污染研究[D].重庆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