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探究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4月11期   作者:董俊 张驰
[导读] 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承担不同的功能

         摘要: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承担不同的功能,结合生态基础设施布局制定雨洪调蓄系统的宏观空间骨架,通过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的合理分布与分区控制,将规划区内的雨水通过"源头、过程、末端"进行处理的大型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将城市森林、湿地、河道及其他自然区域等拓展为集雨型绿色基础设施,逐层细化雨水管理区的结构和雨水控制指标,并对系统的雨水承载容量进行验证。本文就城市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相关规划原则与措施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前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为重要载体,城市绿地系统可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量、实现对雨水的回收再利用,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承担重要角色。本文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对不同类型绿地规划提出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设计新思路。
         1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原则研究
         1.1生态为重的原则
         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的过程中,应首先对研究区域的地理区域位置、社会情况、生态情况做进行了解和确认,按照研究区域生态空间格局和保护目标来对绿地系统进行性质、数量及位置的统筹安排,在城市绿地系统的多种服务功能中,基础生态保护功能适用于雨洪管理规划,生态保护功能是其他功能的基础和核心。以生态功能为主并与绿地其他功能相结合,达到平衡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多方面需求,构建一个以生态为主的综合性绿地系统。
         1.2整体把控的原则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不仅强调的是绿地系统与城市中其他系统如水域、道路、市政管网系统等相结合,同时还需要将绿地系统中的内部各要素组合起来整体考虑。将雨水管理的部分组合起来考虑,通过了解雨水径流量及雨水流通情况,使绿地系统成为一个整体来有效的进行雨水的渗透、储存、净化和排放,降低城市市政管网的压力和暴雨水对城市的危害。
         1.3径流控制的原则
         径流控制原则,即从源头对雨水进行管控。城市绿地系统的总体规划不仅考虑到城市管网排水系统,同时结合绿地生态功能,使绿地的功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为管网分担"排水"负担。因此,径流控制不仅仅只考虑在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上,同时也要考虑到局部场地的土地利用于设施安排上,如引进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等。
         1.4分散布局的原则
         分散布局原则强调的是在确定好城市总体绿地规模和布局后,对局部、小尺度的区域进行分散建设。充分考虑到场地中各绿地的服务区域和各服务区域的绿地之间的关联性,重视各区域对绿地的不同需求,将绿地分为雨洪、景观、设施等不同单元分散建设,根据绿地本身的性质来划分成多种不同类型绿地斑块来负责不同社会和环境的需要,以此减少建设时间和资本,增大雨水的管理和利益成效。规划时可根据雨洪管理区域的地理概况、土地利用情况、生态结构特征和社会服务功能等制定出相应的绿地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案,以此来满足各个区域、各个人群和各个时期的需要。在具体区域规划设计中应将绿地水体尽量化整为零来进行规划,使得雨水径流管理更为高效,管网布局建设的经济成本更低廉,从而达到从源头进行管理,缓解径流压力的作用。
         1.5立体布局的原则
         对于海绵城市的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及建筑设施等,构建下沉式绿地、人工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多功能的绿地,在立体空间尺度上形成布局。在规划过程中,不应对原场地进行大规模的的改动,应尊重场地的自然环境情况,顺应场地的地势情况、水体情况、绿地情况及建设用地情况。在绿地系统规划中采取高与低相结合的形式,不仅可以对不同区域、高程的场地进行雨水就地解决,减少管网负担,同时还能节约市政建设成本,提高雨水管理效率。


         2海绵城市体系对绿地系统的优化思路
         海绵城市建设指导下的城市绿地系统不仅可以满足城市绿地的生态防护、游憩娱乐、文化教育、环境美化等基本功能,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辅助城市水利设施处理城市雨洪问题,发挥出城市绿地系统更大的潜力。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也会反过来影响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使海绵城市建设的结构布局更为合理、构建过程更为流畅、作用效果更为明显。
         3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3.1打造低影响绿地系统
         打造低影响绿地系统首先应消纳自身径流雨水,并同时对周边区域的汇水进行调蓄,其次应兼具社会景观及雨洪控制的功能。应大规模利用分散的绿地系统作为低影响开发的载体和手段,起到削减雨峰、防范山洪、过程控制的作用;生态处理、控制污染,使绿地系统能够与城市雨洪管理联动,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对于初期雨水的污染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协调景观、功能复合,绿地系统应该是一个复合型体系,不仅满足城市景观、绿化要求,而且要与城市各系统协调,如建设用地、生态环境、水体、排水管网等。
         3.2深度挖掘水系蓄排潜力
         "蓝色容器"即是城市中负责雨水径流中途净化和收集作用的雨水管理设施。其中"净"即是对雨水水质产生净化作用,当水体回流至城市中时可被城市利用。而"蓄"则主要是对雨水的收集,以达到城市雨水调蓄和错峰的作用,力求"水清、地清",可通过控制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来提高河流水质,可在主城区河道周边设施生态驳岸、自动行洪通道,当雨水在下渗之后植物根系,微生物及地表地下水循环过程对下渗雨水进行暂时的储蓄和净化,并帮助雨水排出。同时,通过主城区内河沟渠、城市湖泊,能大面积的对城市降雨进行暂时的储蓄和滞留,调蓄河流周边区域的暴雨水、延缓洪峰。在城市对水体的规划设计中,应先通过对水体现状、功能、岸线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合理的保护、恢复和利用。在满足对雨洪的调蓄作用下,达到对相关规定要求所提出的相应低影响开发的控制指标,并与城市市政雨水排放灌渠有效结合起来,发挥最大潜力。
         3.3实现源头与末端充分衔接
         在城市水系统中,低影响开发末端雨水的调蓄设施如规模性湿塘、调蓄池、湿地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中雨水管网的布置与城市绿地系统、自然水体相结合,避免在雨水排放过程中程序衔接不当、设计管网标准不合适而产生不良后果,影响城市水安全。
         依据内涝防治标准,管网有效使用大于30年一遇的暴雨。在管网规划设计中,根据调查最新的排水情况和相关规划规范,优化主城区的管网标准。在主城区内,对管网设计降雨重现期,通常使用2~5年,而对于短时间会导致不良危害或核心区域、核心主干道等,通常使用用5~10年,同时考虑与区域或道路相协调,对于条件允许的区域尽量使用要求的上限值。对于非常特殊或极其重要的区域建议使用20~30年。以此尽可能的保证管网对暴雨水的应对能力,协调好雨水源头、中途的调蓄工作,构建健康的城市水环境。
         结束语
         通过城市绿地的合理规划,并对现有绿地进行充分的保护,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秉承这一基本理念,细致的对各类城市绿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衔接,是未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发展路径,只有充分践行这一理念,才能在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任务中突出重点,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应求是,陆瑛,黄晓,王雪芬,卢毅军.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河道绿地植物选择[J]. 山西建筑,2016,42(06):193-194.
         [2]李方正,胡楠,李雄,戈晓宇.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7):39-45.
         [3]王祝根,李晓蕾,张青萍,李晓策.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道路绿地设计策略[J]. 规划师,2016,32(08):51-56.
         [4]叶惠珠,李海荣,牛来春,赵瑜,潘汝. 海绵城市对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影响探析[J]. 中国园艺文摘,2016,32(08):72-73+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