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回顾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4月11期   作者:吴亮亮1 杨琦琪2
[导读] 文章主要从城市设计对象和手段的角度剖析了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

         摘要:文章主要从城市设计对象和手段的角度剖析了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并且从城市设计的设计内容角度归纳了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在城市设计理论的历史发展中剖析其社会背景,以及站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透视城市设计遇到的问题,并且对城市设计的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空间美学;功能主义
        
1  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
         “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的政策性安排。”[1]
         城市设计中的 “城市”表明城市设计尺度是基于城市化空间的尺度,城市化的空间尺度包括区域、城市、城区、中心区、商业区、公共空间等。城市设计尺度既然包含任意城市化空间尺度,即其可以是任意尺度的空间设计,那么也可以跳出既定城市化空间尺度的局限,进行过渡空间尺度的设计,从而作为城市规划在既定空间尺度过渡阶段的衔接。
         “设计”与规划相对应,设计是基于美学和功能结构优化的角度对规划的补充和提升,而基于美学的角度需要考虑是城市的物质形体空间在三维上的形态设计及其在不同时间维度空间形态设计的延续;基于功能优化的角度要考虑的则不仅仅是土地使用上的经济性,同时还要追求土地使用上社会功能的完整性以及附着于土地上的空间秩序(包括环境、建筑使用功能)的最优性。

         1.1 当代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张剑涛学者将当前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内容划分为以下七个领域:景观一视觉、认知一意象、环境一行为、社会、功能、程序一过程、类型一形态[2] 。笔者认为现代城市设计理论按照城市设计的设计内容可以分为物质形体空间设计、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设计、规划实施与运作机制设计三个领域,分别对应物质、制度、文化三个领域,但是作为一个成功的城市设计可能是需要同时考虑三者并将其融为一体。
         城市物质形体空间设计是城市设计的基础,也是承载城市文化形象的实在载体,这个领域的研究内容囊括了从城市的平面形态到三维空间形态的,甚至于要考虑到物质空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形态变化和过渡。该领域的理论都以物质空间的改变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手段,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了城市肌理、城市空间尺度、城市建筑的三维空间形态以及城市物质空间功能组织联系,以及基于城市空间的经济技术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关系。理论方面包括了西特的空间形式理论、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功能理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与昂温的卫星城及新城理论、麦克哈格(Ian McHarg)的自然生态设计理论等,主要都是基于理性主义(强调对于未来城市的认识,依靠理性思维推导出城市设计的城市优化模型)和功能主义(源于新建筑运动,强调设计是为了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功能需求)的理论[3]。
         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设计是基于物质空间而产生的,社会文化氛围基于组成要素可以分为空间和社会意义上大部分个体承载于空间的认知记忆,是一种软形象的设计。这一领域的理论主要研究对象为个人、社会群体间形成的社会问题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了城市物质空间的艺术性、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城市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城市社会整体结构和联系。其设计理论包括了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和简雅各布斯的人文社会设计理论等。
         形成与运作机制主要是过程导向的城市设计理论方向,主要围绕着城市开发管理、城市设计编制、规划实施过程、运作方式等技术过程以及随之产生并指导技术过程的政策过程,再到技术与政策作用于城市空间的社会过程。研究内容包括了指导城市开发建设的行政管理决策(包括制定公众参与的途径、制度等)、规划政策(包括设计导则、容积率奖惩措施等)以及规划实施的相关管理条例(如建设标准、监督机制等)[4]。乔纳森.巴奈特的设计过程理论,强调城市设计的综合性、过程性和参与性设计以及城市设计的整体性,从城市设计过程的整体角度,归纳城市设计的原则。
2  城市设计理论的嬗变
         城市设计学理上,认为19世纪中叶巴黎城市更新活动是现代城市设计的开端,即拿破仑三世时期,由塞纳区长官奥斯曼(D.E.Haussman)主持的巴黎改建计划[5]。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住房与交通的城市问题尤为突出。奥斯曼的改造建设活动与主要是针对道路交通和住房建设,通过打通交汇于巴黎城市中心的主要大道,新建许多人行道和林荫道,构建了新的道路网络,兴建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并且依靠增加房屋数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住房问题。而这次的城市更新活动在实践层面被称为“城市美化运动”[6]。
         20世纪50年代,城市设计才正式开始作为一个学科,才正式开始了对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而事实上近现代西方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戈涅(Tony Garnier)的工业城市、马塔(A.S.Mata)的带形城市、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等。20世纪的城市设计理论发展的主线从西特的城市空间美学,到勒柯布西耶的功能理性主义,最后到各领域对于功能理性主义的批判。
         2.1 第一阶段:城市设计是城市空间美学的思考
         城市空间美学起源于对于建筑学和美学的研究,在当代的城市设计实践中也是占主导地位,关注城市空间的视觉和美学特征,从感知的角度去理解城市,强调了与城市设计与建筑的关系。
         从最开始是针对豪斯曼的巴黎改造计划的批判,批判其古典主义追求规则和秩序的城市设计手法,即建设的广场与城市道路尺度与比例过大,只是为了追求以宏大壮丽的城市轴线空间和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平面构图彰显宏大壮阔的城市氛围,强调秩序,从而体现政权的稳固和强大。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快速发展,因为追求建设效率,城市空间大量单调而重复的建设,德国规划师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批判了新建城市空间的乏味。
         西特首次在他的著作《依据美学原则建设城市》(City Planning According to Artistic Principles)中明确表述了城市空间设计的艺术原则,分析了从古典时代到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城市空间特征,总结归纳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强调自由灵活不规则的街道空间以及围合的广场空间,认为从广场射出的四通八达的轴线使得广场空间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城市空间应有的视觉美感[7]。其关于空间人性尺度思考的设计思想和原则主要是基于城市空间视觉形态的考虑,其对于城市物质空间设计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当今社会。
         基于城市空间美学的城市设计理论,还有伊利尔沙里宁提出了城市建设要遵循的的三个原则,其核心是要遵循自然生长的“有机秩序”。戈登卡伦提出城镇景观是基于人性尺度的空间意识的连续系统[8] 。


         2.2 第二阶段:城市功能主义
         城市功能主义理论起源于现代主义思潮的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目的是理解社会的基本需求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如雅典宪章提出的四项基本活动——游憩、工作、交通、居住——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由于当时西方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城市的住房和交通问题尤为突出,一如当前的中国社会,此时对于现实问题解决的迫切性对比于城市空间的美学设计更为突出,从而产生了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目的是通过城市设计使城市环境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与西特崇尚中世纪不规则路网系统和街区关系不同,功能主义着眼于满足人和社会的需求与城市环境的功能之间直接的对应关系,20世纪初功能主义影响广泛,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其中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其思想是主要从城市功能的角度出发,主张依靠现代技术的力量来改善和建设城市,并且以几何形体作为形式美的标准进行城市形态设计。
         勒柯布西耶提出了“光辉城市”等设计构想,并将其理论在昌迪加尔的城市建设中付诸实践,该理论指导下的城市建设中,机械的城市分区使得城市内部之间缺乏联系,缺乏活力,城市空间缺乏人性尺度的考虑。功能主义虽然其思想局限于城市空间物质功能,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局限,具有进步意义。
         2.3  第三阶段:对于功能主义的批判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个体与社会意识的提升,按照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建设的城市空间存在诸多问题。城市设计理论关注点逐渐从城市环境对于社会需求的满足转移到了人与城市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城市环境密切联系的社会利益。
         针对功能主义批判主要是基于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城市设计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是个体与社会群体以及随之存在的社会问题三者与城市环境的影响制约关系;政治学研究对象个体和社会群体对于城市环境进行设计和实践的政策过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或社会群体对于城市环境的认知形象和个体认知的本质和原因[2]。
         社会学领域批判的是物质空间设计的功能主义缺乏对于社会不同群体利益分配的合理考量,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寄希望于理解了社会问题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后,依靠归纳总结的方法,利用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解决城市社会问题,这方面主要有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阿莫斯·拉波波特(Amos Rapoport)等。
         政治学领域主要批判的是城市建设实践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及各实施过程的冲突不协调对于城市资源的浪费,通过对于规划设计过程的整体性认识,提高城市建设和规划实践的效率以及效益的最大化,主要有乔纳森巴奈特、哈米德希尔瓦尼等人。
         心理学领域批判功能主义空间设计缺乏对于人性尺度和环境科学的考虑,个人认知和反应及行为对于城市环境的影响,如凯文林奇,通过对于社会民众形成意象的解构和理解,了解影响民众认知形成的环境要素,并以此来指导城市设计,改善城市环境,从而解决城市发展问题[8]。
3  当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展望
         3.1  当代城市设计理论面临的问题
         当代城市设计理论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城市设计内容的转变、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城市设计实施有效性等三个方面的问题[9]。
         城市设计内容的转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以空间环境设计为核心向兼顾社会氛围设计和实施运作机制的转变过程中,城市设计目标不明确,导致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审批内容及标准难以界定。城市设计或者大包大揽编制了许多不必要的内容,或者缺少了针对地区特色的编制内容,这使得城市设计陷入编制内容增加还是减少的两难境地。并且由于城市设计针对的物质空间设计内容主要是以美学为设计衡量标准,缺少定量分析和科学依据,而大众与设计师在美学上又有不同的见解,导致城市设计服务大众的目标较难达到。再者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设计编制内容不同,以及传统的以空间形态设计为目标的城市设计在方案实施可行性方面考虑较少,两者叠加之下,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大而无当 [10]。
         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也是问题之一。由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设计编制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其法定地位的缺失以及成果制作与实施评价的标准缺位。城市设计一直处于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摇摆的夹缝中,谁都能做城市设计,谁也没有对城市设计的编制、审批、实施及实施后管理有共识,导致其发展滞后成效不高。
         城市设计实施有效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设计内容可行性不高,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监督难以贯彻,以及城市设计与建筑景观设计的衔接困难。设计内容过度追求空间形象,华而不实或者建设成本高,后期建设活动难以为继。实施管理由于缺乏法定地位,在得不到政府重视地块的城市设计中,管理力度薄弱,城市设计的内容也很难得到贯彻落实。设计衔接问题主要是城市设计在微观尺度即修规尺度设计涉及内容较多,与建筑和景观设计经常会产生冲突[11]。

参考文献:
 [1]    吴志强,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    张剑涛. 简析当代西方城市设计理论[J]. 城市规划学刊, 2005(02): 6-12.
 [3]    张京祥. 城市设计全程论初探[J]. 城市规划, 1996(03): 16-18.
 [4]    张杰, 吕杰. 从大尺度城市设计到“日常生活空间”[J]. 城市规划, 2003(09): 40-45.
 [5]    丁沃沃. 城市设计:理论?研究?[J]. 城市设计.
 [6]    A City Called Beautiful[J].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1950,9(1/2).
 [7]    HANISCH R. Camillo Sitte: City planning according to artistic principles, Vienna 1889[J]. 2010.
 [8]    陈瑾羲. 20世纪西方城市设计理论的批判性发展回顾[J]. 建筑创作, 2015(05): 218-222.
 [9]    王建国. 城市设计面临十字路口[J]. 城市规划, 2011(12): 20-27.
[10]    卢济威. 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J]. 建筑学报, 2004(1): 24-27.
[11]    吴晓, 魏羽力. 关于城市设计与现有规划体系衔接的思考[J]. 规划师, 2007(06): 87-89.

作者简介:
吴亮亮(1995-03-12),男,汉族,籍贯:江西省吉安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
杨琦琪(1995-10-30),女,汉族,籍贯:山西省原平市,当前职称:助理规划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