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筑工程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忽视生态发展的规律,项目建设进行中考虑更多的是建筑施工的经济利益,环境与生态效益被严重忽视,如水利工程建设、有色金属开采、矿山开采等行为,往往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地质灾害。在20世纪末,国内出现了地质工程学,随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被迅速推广,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建筑建设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方向。在地质学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等内容。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引言
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的前提下,必须明确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易发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易发区指的是具备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基础、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天气温度条件,并且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特定区域。由于岩土工程的工作量不断加大,对地质的破坏程度也日益加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作为严重威胁人们财产安全以及人身安全的关键因素,必须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几率不断加大的基础上,要求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必须结合更加先进的科学方法,提出有效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
1.1滑坡
滑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斜坡受到长时间的雨水或者地表水的侵蚀,导致表面岩土结构发生涣散,或者在地震以及开挖作业的影响下,斜坡表面的岩土发生了变化,集中分散在岩土的软弱面,产生的一种集体下滑的现象。滑坡现象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造成滑坡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暴雨冲刷、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冲刷、地震影响、工程作业中的挖掘工程以及森林减少导致的水土流失等等,工厂以及生活中的排水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滑坡现象,因此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1.2泥石流
岩土工程如果处在降水较为丰富的地区或者是临近山体的地区,极易因为降水量较大的问题而导致山体结构破损,而引发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就其性质来说属于洪流的范畴,导致这一灾害的主要根源为:工程建造中的违规操作,长时间乱砍乱伐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等等,往往这类地质灾害的破坏性较为严重。
1.3崩塌
崩塌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陡坡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分裂,使土体和岩体下方产生空缺,打破了岩土原有的结构平衡,使岩土在发生塌陷、碎裂,失去原有的稳定性,从母岩上脱落下来,跌落坡下的山谷中,形成崩塌现象。崩塌现象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因此应该加强注意。造成崩塌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人们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斜坡的过度挖掘、水库质量问题导致的泄露、开矿时炸山引起的振动等等,都会造成斜坡崩塌的现象,给正在施工或者路过的人带来安全威胁,同时造成了财产上的损失。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2.1滑坡防治
第一,控制好地下水和地表水,这样能将水对坡体的威胁大大降低。通常情况下,如果不存在人为因素的话,那么出现滑坡的主要原因就是含水量大。如果可以将水对边坡产生的作用消除,那么就能避免滑坡问题的发生。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第一,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控制好整个滑坡区域外围的地表水,防止这些水流入到滑坡区域内,可以在边界处秀患处一个截水沟,截流地表水;第二,在滑坡区域内修建排水沟,尽可能排除与曲内的地表水,防止这些水威胁到边坡;第三,采用支撑盲沟、垂直孔排水、水品钻孔疏干等方式,逐渐排出地下水。具体应用等方式需要施工人员能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防治措施。其次,充分了解边坡的实际情况,改善其岩土力学强度。施工人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逐渐改善和优化边坡岩土体所具有的力学强度,借此提高整个岩土体的抗滑能力,尽可能减少滑动力。
2.2泥石流防治
第一,排导。在经常出现泥石流的区域,需要在其下游修建出排导沟,借此更好的阻挡泥石流,使其能慢慢改道;第二,拦挡。在经常出现泥石流的区域中,可以在沟道的上方修筑出拦砂坝,这样才可以拦截下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最大程度减少泥石流所带来的危害;第三,储淤。相关人员可以在泥石流的下方修建停淤场,借此合理控制泥石流的流量,避免泥石流影响到下游人们的安全以及建筑。
2.3崩塌防治
在防治坍塌时,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很多,如支挡、防坡护墙、拦截、排水等。这些方法都属于一些传统的方式。施工人员需要认真分析出现崩塌的原因,进而采用与之对应的防治措施。除了一些传统的防治措施意外,还可以运用一些新型的防治措施,如SNS柔性拦石网。在一些具有较高落石能量,并且具有较陡坡度的斜坡上,采用这样方法具有较好的防治措施,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水电站、矿山等工程中,并且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2.4其他防治措施
2.4.1生物预控措施
生物预控措施是指运用生物条件改善自然环境降低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一个过程,改善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属于经济性非常强的防治技术,可以降低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的投入成本,并且有很好的生态效果。对于很多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基本上都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工程建设破坏形成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内植树造林,保护原本的生态环境,合理放牧,禁止过渡开垦、放牧等,减少对生态环境平衡造成破坏,从理念上吻合我国当前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建筑施工上也需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念,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影响,合理开采自然资源,避免过度破坏毁坏生态平衡,造成更严重的生态破坏。
2.4.2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基本措施,也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基础。在实际的工程防治工作中,要参考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针对土体滑坡使用地表排水工程措施;针对大型地质灾害,需要进行现场勘查,掌握充足的地质灾害资料,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科学的措施,选择正确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够更好地完成。
2.4.3避让措施
所谓避让措施就是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做好充分的应急避让准备,制定出合理的灾害预防方案,不与地质灾害正面相冲突,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主要涉及以下措施:
1)雨天避让措施,就是在避让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重点关注雨天导致的灾害情况,针对特定的灾害采取必要的避让转移措施,减小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在采取避让措施的过程中,采取安全转移的方式,尽量采用就近地点完成转移任务,使雨天灾害防治工作能够更加迅速、更加高效的完成。
2)搬迁避让措施,就是在一些大型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通过政府出资的方式,对灾害发生地的住户采取搬迁工作,使安全隐患最大程度地减少。搬迁避让措施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投入,需要拆除原来的住房,同时在新的地方建房,但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结语
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为保证防治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避免对人们造成不便,需要按照相关规范合理进行,按照规范和措施做好防控,降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贾志宏.试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防措施[J].科技风,2013(13):132-133.
[2]董章雨.浅谈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措施[J].四川水泥,2014(7):306.
[3]修志超.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6(4):73-7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