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中学体育场馆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王建辉
[导读] 近几年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随之大大提高

         摘  要:近几年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随之大大提高。由于多方面原因如土地城乡统筹安排、政府用地规划等等,城市内中学可用土地面积逐年缩小,情况不容乐观。就目前形势来看,要想在有限的用地面积之内最大限度的建立功能全面、设施齐全、质量较高的中学体育场馆,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场馆用地。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深入分析城市中学体育场馆集约化设计的策略,希望给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城市中学;体育场馆;集约化;设计策略
前  言
         体育场馆在学校的场地规划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占地面积较大承担着体育课场地、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学校整体布局设计要想进一步规范化合理化就需要对体育场馆进行集约化布局管理,体育场馆的合理布局设计对整个学校各个场地的统筹协作、协调优化至关重要。对于目前所面临的在中学内建立功能全面、设施齐全、质量较高的中学体育场馆用地困难的问题,应该深入分析城市中学体育场馆集约化设计的具体策略,在有限的可使用空间内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也有利于目前以及日后城市内学校体育场馆具体实践中的合理规划。
1 集约化设计概述
         以建筑学专业视角来看待集约化设计,集约化设计具体指的是紧凑、合理、高效、有序的场地布局从而推动人和人或者场所间的有效沟通,逐渐形成场地具体功能和总体空间的集约化,达到资源使用的高效化。集约化设计分为“集”和“约”两层次来进行分析,“集”就是资源集中,“约”就是资源和空间的节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集约并不是节约,集约指的是约要建立在“集”的这个基础之上,用“集”来充分保障“约”的功能的实现,来形成场地统筹协作、协调优化的具体手段。通过“集”来建设空间布局与改变形态,把各种功能不同的性质不同的空间场地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相互交织彼此融合逐渐系统化和谐化发展,成为建筑集群、综合体建筑等具体的类别。“约”指的是为了充分实现集约化设计,将空间内各个功能高效集中,节约资源和空间的消耗,从而使建筑可利用空间大大增多,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
2城市中学体育场馆集约化设计策略
2.1 以高效复合的规划布局应对复杂的条件
         根据功能属性的差异,学习校园内的部门分工可以概括为:教学区(包括教学楼、办公楼等建筑集群)、体育运动区(包括室外运动空间、体育馆等建筑集群)、生活区(主要指食堂、学生宿舍等生活活动区域)三个主要的功能区,中学内的整体布局与具体作用和三个功能区的组织形式的联系密不可分。根据这三个主要的功能区的组织形式局别可以分为品字型、一字型、交错型三种常见布局,一般在传统的中学布局内普遍使用品字型和一字型进行规划。各个功能分区之间具有自己特定职能保持相对独立,逐渐随着中学功能需求的增多的同时建设空间短缺,部分中学着手于在集约设计时将各部分功能区的职能相互融合交织,同时注意避免功能之间的相互干扰,系统化组织化的进行建筑空间的优化组合,从而使建筑可利用空间大大增多。
         室外的体育用地分成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占地面积广比较集中的大型运动场地,第二种是占地面积比较分散灵活的小型运动场地。大型运动场地的布局设置在中学的建筑用地整体布局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相对来说小型运动场地的布局设计方式比较分散灵活。室外的体育用地如何进行具体的规划对校园的整体布局会有不同的呈现效果,如果将体育场馆设置在学校边缘位置,一方面可以减少城市噪音污染从而保持相对于安静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布置独立的出入口从而方便对外开放保证场馆内人流量。根据室外体育场馆在中学中布局方式的差异可分成学习边缘型、学校中心型、局部分散型三种布局类型。这三种布局类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中学布局规划,在选择布局类型时要对当地用地形态和具体特点多加以考察,实现校园内三种功能之间的彼此融合。
         传统中学的体育场馆布局普遍独立布置,逐渐随着中学功能需求的增多和中学建设用地面积短缺,逐渐兴起了体育场馆和其他校园建筑类型紧密相邻,各功能相互叠加、相互交融的新模式。以平面布局的视角来看待布局方式,把体育场馆分为独立式、紧邻式、叠加式三种布局类型,总的来看,建设用地的具体情况的差异导致布局类型的不同选择。举例来说,和独立式布局相比较来看,紧邻式和叠加式这两种布局类型更能增强中学内各个功能间的密切联系,在设计领域使用较为普遍,使得校园总体布局更加紧密周全、功能高效化。


2.2 复合化校内功能组织以适应多元需求
         中学复合化的功能组织具体定义是在规划层面将校内有一定相关性的功能进行统筹规划,通过竖向叠加等方式进行集聚复合。为了实现体育场馆机化设计的目的,校内功能复合化设重点分为两个层面:第一种指的是体育功能之间的功能复合,第二种指的是体育功能与其他方面的功能之间如何进行复合化设计。
         体育功能之间的复合化设计,主要包括了体育馆与室外运动场地之间与体育馆不同类型的运动大厅之间的复合化设计。
         体育馆与室外运动场地的复合化设计,需要将室外运动场地统筹布局在体育馆的层面通过竖向叠加等方式进行集聚复合。由于在体育学院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重合,能够促进校内立体化的运动空间的全面发展,所以目前为止越来越多的中学在建设新校区或改造校区时都优先考虑此种设计布局。
         根据不同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为常见的一种复合化设计策略当面对占地总体面积较大、并设有多个不同种类的运动厅的体育场馆时,将多个运动厅在竖向上进行叠加形成综合性功能全面、设施齐全、质量较高的中学体育场馆,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节约用地面积。
         体育功能与其他功能之间的复合化设计,具体指的是中学内的各个功能统筹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空间,最常见的组合方式就是体育场馆和学生食堂、学生宿舍等进行叠加布局,从而形成一个协调灵活的系统化空间。在进行功能复合时,要在前期进行设计师考虑到结合建筑结构体系、后期具体使用功能等多种因素。就目前情况来看,校内体育功能和多种其他功能都能够彼此协调进行复合化设计,各种不同功能之间的边界正在慢慢变得模糊。中学校园内的各类建筑逐渐呈现向多种功能复合的“教育综合体”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对土地的高效利用。
2.3 立体化利用校内空间体提高使用效率
2.3.1从地下空间层面来看
         地下空间的利用能够在不扩充用地面积的前提下,增加中学校园的承载容量。在进行设计时利用地下空间比较多的功能布局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利用教学区下方的地下空间、利用生活区下方的地下空间和利用运动区下方的地下空间。在学校校园统筹布局时将各个不同功能区中间不同规模的空余面积,合理规划其地下空间作为体育活动空间以进行相应的活动。当面对在生活区教学区和运动区之间可利用的空余面积较小的校区时,在不影响学校教学活动和各区域发挥各自作用的前提下,要优先考虑生活区下方的地下空间的使用。
         着重使用运动区下方的地下空间是目前在建设新校区或者改建校园建筑活动中最常见的布局方案。运动区下方的地下空间可以增强室内室外场地之间的密切联系方便人们使用,构建成为一个立体化功能齐全的运动区,同时可以避免体育活动对教学活动或其他功能的过多干扰。除此之外,运动场地的占地面积比较大组建成的体育场馆的规模相对来说也比较大。室外运动场馆对运动区下方的体育馆的结构限制因素较小,布局相对灵活。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区下方的地下空间规模较大,在前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消防疏散安全问题,设置消防环道。
2.3.2从地上空间层面来看
         地上空间主要包括架空空间、庭院空间、屋面空间三个部分。庭院空间和架空空间的合理布局可以充分丰富空间层次,为学生们日常学习提供便利,补充体育空间对生活上的便利的不足。屋面空间是建筑的第五立面,长久以来在传统的建筑方案中所处的地位不高,但是在学校空间资源短缺的当下,充分利用屋面空间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潮流。当利用屋面空间布局室外活动场地时,安全措施设计需要放在设计的首要地位,如周围设置围栏等保护措施。屋面空间有占地面积较大,视野开阔、空间可利用性强等种种优势,合理利用屋面空间能够充分扩充体育活动场地。
结  语
         综上所述,城市校园内体育场馆作为校园内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对体育场馆进行集约化设计时,考虑到学校的各种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充分便利。将校内体育功能与其他功能之间相互协调彼此融合,通过校内复合化的功能组织、立体化的空间利用等多种集约化设计手段,面对空间短缺的校园建设用地现状,最大限度的建立功能全面、设施齐全、质量较高的中学体育场馆。
参考文献
[1]杜语沁,李朝晖.商业银行建设共享运营服务中心探研——以工商银行总行级集约化运营中心设计规划为例[J].金融经济,2020(02):72-78+90.
[2]丁品文.集约化理论下高校校园改造设计研究[D].长春工程学院,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