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村聚落传统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生活需要,盲目的规划改造和无序的扩张建设导致乡村聚落中特有的空间组构和建筑肌理逐渐丧失,无形之中破坏了村落空间形态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共生的发展理念。本文以空间句法理论为基础,对山东郓城县后彭村现有空间格局建立轴线模型和视域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在不破坏原有建筑风貌和聚落空间形态的基础上,对村落进行合理规划改造和实施新型产业布局,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出乡村社区友好型建设发展的改造策略。
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空间句法;改造提升
0引言
传统乡村聚落是在中国小农经济历史背景下,经过悠久的农耕文明发展和技艺沉淀而产生的建筑群体,是研究地域性文化习俗、建筑工艺技术和地理空间格局的优质对象。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村聚落传统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生活需要,盲目的规划改造和无序的扩张建设导致乡村聚落中特有的空间组构和建筑肌理逐渐丧失,无形中破坏了村落空间形态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共生的发展理念。山东郓城县后彭村是一个形态特殊的传统村落,其空间形态既是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果,也是区域历史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缩影,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和审美情趣价值。本文借助空间句法来量化分析村落的空间特质,在保护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不被破坏的同时,提出乡村经济发展建设方案和人居环境优化改造策略。
1研究对象概况
后彭村距离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县城东南12公里,地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是典型鲁派风格的传统村庄,具有浓厚的“水浒”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村庄地处平原地区、河网密布,水系资源丰富,赵王河古道四面环村,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格局。古语有云:“水流金象势如弓,定有真龙在此中。门户更须牢坚固,自然富贵日兴隆。”在风水学上,这种村落格局称为“玉带缠腰”,指河流或道路呈圆形、半圆形或弧形围着建筑,能为整个村庄带来好运和带走霉运。
2空间句法及量化分析
2.1空间句法
空间句法是由比尔·希利尔(Bill Hillier)为主导的学者团队于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空间句法已经成为在建筑和城市尺度研究方面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其核心的观点是通过对现实的空间现象抽象并构建模型,将建筑学意义上的空间关系重新映射,剖析不同尺度下不同空间之间的复杂联系,直观定量地揭示空间现象下那些无法言表的社会逻辑和空间规则。后彭村的特殊空间形态是村庄独特价值的体现和发展优势所在。空间句法在量化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轴线分析模型和视域分析模型对复杂空间区域进行量化。
2.2量化分析
轴线分析是将每个凸空间用长轴线表示,再以拓扑关系对各个空间进行关联,[6]形成轴线网络进行量化分析,是目前常用到的空间处理方法。首先根据实地测绘成果和规划相关CAD资料绘制后彭村轴线网络图,然后导入Depthmap软件中进行分析计算。
经量化分析后的后彭村空间形态属性显示:全村轴线数量为137条,选择度平均值504.7,连接度平均值2.95,全局整合度为2.21,局部整合度为3.07,可理解度R2为0.61。分析的数据结果以不同色相附加在对应轴线上,蓝色表示最低值,红色表示最高值,中间色调依次渐变。对比三幅分析图,发现村子中部的一条长轴线三者均为最高值,说明村落存在明显的中心,也印证了希利尔提出的无所不在的中心性[7]。结合实地调研发现,村庄里的百年老宅和社区活动广场主要集中在核心轴线两侧,是整个村子建设最先开始的区域。
核心轴线又联系四条南北方向的长轴线,选择度和连接度相对较高,其中两条为村庄对外交通的石桥所在的道路轴线,另外两条则是中心区域向两侧辐射的主要道路。其他轴线的量化数值较低,分布杂乱无章但又遵循一个大体趋势,是村民自发性建设和水域边界影响的结果。
可理解度反应整体上的空间特征,衡量从一个空间所看到的局部空间结构,是否有助于建立起整个空间系统的图景。通过Depthmap软件做出连接度与局部整合度、全局整合度的空间散点图示。首先分析全局的可理解度,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4.50718X-2.47773,R2为0.287,R2小于0.5说明后彭村的连接值与全局整合度的相关性并不高,整个村子的可理解性不好;局部的可理解度线性回归方程为:Y=3.9087X-3.41435,R2为0.615,R2处于0.5到0.7之间说明后彭村的诸多小区域空间具有较好的可理解性。这种现象常出现在规模较大的传统村落(比如宏村、南屏),村落里连接值和集成度都高的街道并不是很多,可见后彭村的轴线空间网络并不是一个可理解度高的整体空间系统,而是许多局部可理解性较好的小空间组合而成的大系统。
3策略提出
通过上述后彭村轴线分析和视域分析的量化数据,并结合村落的历史发展和文脉传承,总结为以下几个空间特征和对应改造策略:
(1)后彭村存在明显的中心,具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和整合度,有利于发展商业和村庄风貌展示;而且核心街道两侧存有大量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乡土建筑房屋,是村落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忆载体。针对以上特征,后彭村的中央区域应当以历史建筑为依托建设村子的信仰和记忆建筑,比如彭氏祠堂和家族纪念广场等,形成整个村子的精神文化圈以便对外来者展示村落的独特风貌。
(2)沿河建筑风貌良好且视域整合度较高,零星分布多个种植莲藕和养鱼功能的池塘;但河岸路面硬化严重,诸多农作物种植预留地被违章建筑占压。针对该区域,总体应当建立环河风景观光带和发展特色民宿;去除硬化路面和违章建筑,利用原有池塘建立自然生态公园;河道两侧增加绿化种植加强对水系的保护,同时建立沿河观光步行道和局部亲水平台。
(3)后彭村原本的对外交通只有两座石桥,无法满足现在的交通通行量,原本的路网结构不完善,人行车行错杂且存在诸多断头路;基础设施老化、配套服务不完善,养老医疗空间亟需建设。针对上述问题,应当对后彭村的路网进行合理优化,打通原有长轴线道路,增加村落的对外出入口;明确内部车行道路并适当加宽,打通原有交通阻碍形成车行环路;村落内部的人行道路配合规划建设中的观光流线和沿河步行道进行改造,形成完整的道路网络体系。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小型的公厕、配电室等依托路网进行合理分配,较大的医疗建筑和养老建筑适宜建设在村落右侧的河湾处,尽量减少对村落原有空间格局的干扰,保持村庄的地域特色和乡土原真性。
4总结
后彭村的空间形态不同于周边其他村庄,玉带为屏、水田相依是该村庄人居环境的特色,也是发展旅游、吸引游客的巨大优势。通过句法软件构建数学模型进行空间形态量化分析,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到乡村聚落空间的深层组构规律,对原本难以捉摸的村落空间基因类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并且以空间句法理论中可达性、整合度以及可理解度等量化指标为参考,在不破坏原有建筑风貌和聚落空间形态的基础上对村落进行合理规划改造和实施新型产业布局,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村民生活收入的提升,确定乡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然而由于现实情况与理想模型之间的差异性以及空间句法软件本身的局限性,所得到的量化分析仅起到辅助设计的作用,具体改造策略的实施还需综合多种技术手段和考虑多方面的社会因素。
参考文献:
[1]徐会,赵和生,刘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句法研究初探——以南京市固城镇蒋山何家-吴家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01):24-29.
[2]杨滔.基于空间句法的多尺度空间结构[J].城市设计,2018(02):22-31.
[3]陈健坤,王天为,梁振宇.基于空间分析的传统村落商业布局与优化策略研究——以安徽省查济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8):165-167.
[4]比尔·希列尔,盛强.空间句法的发展现状与未来[J].建筑学报,2014(08):60-65.
[5]杨滔.空间的价值:空间句法的反思[J].建筑师,2018(05):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