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一步建设美丽乡村,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20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持续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可持续性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农业现代化
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绩显著,农村居民正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稳步前进。但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涵盖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经济建设、乡风乡俗建设等诸多内容,需要用整体性思维来看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浮于表面,乡村之美既要美在外表,更要美在心灵,美出特色、美于持久。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推动美丽乡村的基础规划和内涵发展。
1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建设现状分析
城乡经济的均衡化发展是乡村战略中的关键,但是,城乡结构、人口规模、土地开发与利用、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这导致城乡差异比较明显,而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乡村建设与规划仍然是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但是,长期重视城市规划,导致乡村规划处于落后的阶段中。虽然从2008年开始,已经将乡镇规划纳入城乡规划中,但是,由于乡村基数比较大,导致乡村建设与规划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中。此外,在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下,乡村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出现乡村建设过程中,盲目吸收城市建筑文化符号的情况,乡村特色文化被破坏,这对乡村振兴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与落实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过程中,2017年开始,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为核心,在实现乡村生态化、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以脱贫致富、补短板、项目建设为中心,以此实现乡村城镇化建设与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规划建设以及共享、开放、幸福的城乡一体化服务机制,需要从经济、文化、信息、服务等多角度进行完善,这对进一步落实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面有积极作用。
2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地域文化缺失
每个乡村都有着特色文化,而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很少能够将其体现出来,使得乡村地区缺乏独特个性,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还有些乡村地区在建设过程中倡导混搭风格,将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置于同一空间内,既没有合理布局,又没有注重保护传统建筑,导致这些瑰宝遭到了无法修复的破坏,地域文化逐渐缺失,千村一面现象由此而生。
2.2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模式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着过度依赖规划和模式同质化问题,从上到下形成多级规划,成本高昂,违背了美好初衷对实际有所偏离,限于框架之中刻板印刷,失去乡村特有个性和差异性。对于成功模式可学习借鉴,但把模式当成样板教科书,复制套用便偏离了美丽乡村建设实际,因地制宜将模式与乡村实际相结合,才是对美丽乡村建设初衷的遵循。
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建设的规划思路
3.1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要想打造富有灵魂的村落,就要将乡村的地域特点进行挖掘和展现,让人们知道乡村地区的历史变迁,由衷的为光辉灿烂的乡村文化而感到自豪,人们对乡村地区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到乡村旅游观光,乡村的收入将会不断增加,乡村振兴也会逐步实现。通常情况下乡村文化特色大多是通过村庄风貌、乡村建筑和文化传承呈现出来的,这给乡村规划设计指明了方向,在乡村规划设计中应该重视突出以下几点:
第一,保护乡村肌理和山形水势,统一村庄色彩与风格,争取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起到相辅相成的最佳效果;第二,重点打造村庄入口、公共活动场所、关键节点等重要风貌载体,扩大乡村地区的绿化空间,建造完善的基础设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第三,根据现有建筑特点来建造建筑,力争做到与传统建筑风格的一致性,还要在细节方面下足功夫,避免产生差异;第四,整治老旧建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抢救传统村落和建筑,建立档案,拓宽利用渠道;第五,乡村景观与文化的融合,增加乡村景观的文化色彩,突显乡村的文化特色,展现乡村的文化魅力,以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3.2繁荣乡村,建设城乡互补式美丽乡村
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针对老龄化、空心化、留守儿童化现状,应重视乡村根性教育,留住乡愁,繁荣乡村文化,使村民爱农村,如果年轻人和孩子丢了乡愁,成了漂泊游子,城市留不下,乡村回不去,那么乡村该何去何从?城市化割裂了乡情、乡土、乡俗的根性,美丽乡村需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下乡愁”的理念,关注村民的根性教育,让心灵有所归属。促进乡村经济繁荣是核心,也是破解乡村困境的关键,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应向耕地整合、资源整合放大,延长生产链,提高农产品价值方向转变,建成青山绿水+现代田园式生态美丽乡村,使乡村成为城市“树冠”的营养之“根”,城乡相互依存,村民回得来出得去,市民也“流”得进来。
3.3引入科技信息服务机制
乡村振兴以及多元化发展,则需要从乡村布设以及信息化服务元素等角度进行优化,完善乡村区域中信息链条体系,从而实现全方位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在优化城乡信息服务建设机制的过程中,则需要从物流上门服务、城市与城乡公交、信息网络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整,在优化信息服务机制的前提下,实现乡村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注重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信息交流,并以信息服务为基础,拓展乡村居民的视野,避免封闭式乡村影响乡村战略与乡村建设。通过信息服务机制的引入,以建立共享、开放、幸福的城乡共荣圈为基础,在优化乡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发展。一方面,乡村信息服务机制的搭建与发展,则需要从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城乡规划等方面进行优化,在完善信息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乡村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在对乡村信息服务体系进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角度,对城乡生态环境、乡村生态发展等方面进行优化,这对进一步提高乡村整体的建设水平方面有积极作用。在对乡村服务元素以及信息服务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则需要以信息链条化发展为中心,引导规划、建筑、景观等与乡村建设融合,这对进一步提高乡村建设水平方面有积极作用。
结语
通过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摸索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在服务型政府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采取涵养文化资源、培育增收产业、强化管理维护、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等措施,不断创造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夯实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01).
[2]李妍俄.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2):1.
[3]孙庆国.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质夯实乡村振兴战略根基[J].吉林农业,2019(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