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是破解城市交通病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城市绿色出行比例的有效实施路径。本文结合北京市顺义区的区位特征及其组团式发展特点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展开组团式区县的公交线网规划策略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顺义区常规公交线网的发展现状,剖析了常规公交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提出了顺义区公交线网优化的思路和原则,并针对顺义区发展需求,提出了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降低重复率、优化线路走向和布局,优化调整公交车站设置等常规公交线网优化策略。预期为顺义区及类似地区常规公交线网的优化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常规公交;线网;优化提升;发展策略;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北京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并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写入新总规,力争到2020年绿色出行比例由现状70.7%提高到75%以上,到2035年不低于80%。而顺义区作为多点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区,港城融合的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创新引领的区域经济提升发展先行区、城乡协调的首都和谐宜居示范区,需要认真落实新总规提出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然而伴随新总规提出的空间发展战略调整要求、服务顺义城区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建设,地面常规公交线网的发展面临着优化和调整需求。本次研究对顺义区公交线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提升策略,以其为类似地区提供借鉴参考。
1 顺义区公交现状分析
1.1 顺义区基本情况
顺义区位于北京的东北方向,距离市中心约30公里,是北京的近郊区,也是首都机场所在地区。区行政辖区面积1021平方公里,共辖6个街道、7个地区和12个乡镇,现状总人口112.6万,经济实力雄厚,GDP在北京各个区中排名第五。
区内东北部为山区,其它地势均为平原,潮白河自北向南将顺义区分为河西、河东两个片区,仁和老城区、南法信空港物流基地、后沙峪国展中心等重点发展组团均位于河西地区,因此目前河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河西地区。
1.2 公交线路现状
(1)线网密度偏低,重复系数偏高
现状顺义区常规公交线路共有105条,服务顺义与中心城及其他区县联系的市级线路共有27条(含8条过境公交线路),占比25.1%;服务顺义区内出行的区级线路共有78条,占比74.9%。公交站点覆盖率分别为62%、85%,略低于规范值要求的70%、90%。建成区公交线网密度为2.31km/km2,300米和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分别为62%、85%,低于规范值。
图1 现状公交线路分布示意图
![](/userUpload/0(3768).png)
图2 现状公交站点500米覆盖范围示意图
现状老城区线路重复系数为5.35,远高于规范规定值,主要因为为受现状居住用地布局影响,公交线路集中于主要交通走廊上,例如现状府前街和通顺路上公交线路达20条以上。
![](/userUpload/1(84085).png)
图3 府前街(通顺路)、顺密路公交线路示意图
(2)线路长度偏长,非直线系数高
现状区级公交线路78条中,起终点均位于新城范围内的线路约20条,平均线路长度约14.5公里,非直线系数为1.52,公交线路设置相对较长。顺义城乡的公交线路共58条,平均长度约32.6公里,呈城市中心区向外围放射的发散格局,大部分公交线路穿越老城区。根据现状区内公交线路长度分布情况,公交线路长度主要分布在25-30、30-35、35-40公里区间内,占比均在15%左右。
![](/userUpload/2(44185).png)
图4 现状顺义区公交线路长度分布情况
(3)发车频率较低
根据现状公交线路高峰期间发车频率分布情况,发车频率比例最高为10分钟左右,占比约40%,10-15分钟的占比15.2%,15-30分钟以内发车频率的占比23.8%。
![](/userUpload/3(27787).png)
图5 现状顺义区公交早高峰发车频率分布
(4)客运量分布不均衡
现状顺义区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约42.13万人次,其中市级公交客运量约11万人次,区级公交客运量约31.13万人次。现状各条公交线路日客运量相差较大,日客运量最大的线路日客流量为25338人次,客流量最小的日客流量仅为135人次。
![](/userUpload/4(20622).png)
图6 现状顺义区常规公交日客运量分布情况
1.4 现状公交线网症结分析
(1)现状公交线网布局不尽合理
受现状道路条件等因素,现状公交线网密度偏低,且大部分公交线路分布主要集中在高等级道路等交通走廊上,部分地区线路重复率偏高,受现状道路、客流需求等因素影响,线路整体非直线系数偏高。当前顺义城市中心区向外围放射的发散格局,大部分公交线路穿越老城区,造成公交线路过长。
(2)现状公交线网等级结构不合理
现状公交线路等级界定不清,高等级线路与低等级线路在线路长度、非直线系数等方面差异不明显。功能上以主干线为主,支线缺乏,线路之间合作、喂给关系较弱,影响整体运行效率。
(3)现状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结合不够
顺义区内地铁15号线轨道站点换乘公交客流大部分靠过境公交线路转换,如地铁终点站俸伯站,现状无公交场站开设接驳公交线路,全部依靠通过公交线路来承接地铁客流,服务水平不高,且造成该道路上公交线路重复系数过高。
(4)现状顺义区旅游公交线路支撑力不足
现状顺义区国际鲜花港、五彩浅山带和焦庄户地道战纪念馆等乡镇旅游资源,仅有一条公交线路通往,且换乘不便,公共交通对旅游资源的支撑力不足。
2 公交线网优化思路和优化原则
2.1顺义区交通特征
顺义作为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之一,与中心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交通联系,但同时又具备相对独立的县域特征,因此其交通出行以区内出行为主,以中心城及其他新城的对外出行为辅。
另外在顺义区内,顺义新城将构建“一心、三区、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在新城外围重点发展新市镇杨镇,以带动河东地区其他生态小镇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以顺义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指导,在全面掌握北京市总体规划、顺义区分区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顺义区区位及交通出行特征,分析顺义公交发展趋势,确立规划年顺义区将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脉、中低运量为支脉、地面公交为补充的公共交通系统。
2.2 顺义区公交发展模式
根据顺义区公交需求特性,将把规划空间分为三个圈层,对应公交线路主要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圈层:中心城区及其他区县,规划市域公交线路
第二圈层:新城范围,规划新城各个组团之间公交线路
第三圈层:区域范围,规划新城与各个乡镇之间及乡镇、镇村、村村之间公交线路。
![](/userUpload/5(16490).png)
图7 顺义公交圈层结构示意图
3 公交线网优化思路和优化原则
3.1 公交线网优化思路
现状顺义区轨道交通线网尚未构成体系,公共交通发展仍以地面常规公交为主,且受现状条件影响,现状常规公交线路中,仍然以公交干线为主,公交支线相对薄弱。远期结合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顺义区将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脉、中低运量为支脉、地面交通为补充的公共交通系统。地面常规公交作为轨道交通的补充,应逐步实现由现状主干线、次干线为主的“倒三角”结构向公交支线为主的“正梯形”转变。
3.2 优化原则
(1)出行便捷原则
外围乡镇通过一次乘车达到新城组团,一次乘车进入轨道交通。出行量较大区域之间通过一次乘车到达。
(2)均衡发展原则
不断补充完善待建区与建成区之间公交线网,满足客流需求。以公共交通促进河东地区发展,缩小河东河西差距。
(3)功能分级原则
根据公交快线、主次干线、支线的功能定位及特征,明确其合理的网络形态与优化调整的策略,形成科学合理的网络布局。
(4)集约高效原则
协调各种公共交通方式及各公交企业,促进合作、减少竞争,加强不同方式和不同线路之间的衔接,提高公交的运营效率,形成高效的一体化公共交通。
4 近期优化策略建议
4.1 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策略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加强协调发展才能提高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运输能力,提高绿色出行比例,缓解道路交通压力,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1)开行产业园区与轨道站点联系的“喂给线”
主要依托轨道站点,开行产业园区、办公区与轨道站点联系的轨道交通“喂给线”,实现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的重要体现。例如,结合中航信产业园的建设入住,开通中航信产业园至后沙峪地铁站公交专线,为轨道交通提供集散客流,为产业园就业员工提供便捷出行条件。
(2)开通小区与轨道站点的接驳线
为助力推进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提高社区出行的便捷性,对于居民出行比较集中的地区,开通居住区与轨道站点的接驳线路,发展“公交+轨道”交通模式,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例如,悦榕湾小区位于赵全营镇的新建小区。为方便新建小区交通出行,建议开通后沙峪地铁站至该小区的公交线路,线路串联赵全营、高丽营、后沙峪地区,一为该地区居民出行创造良好条件,二为轨道交通接驳提供集散客流。
3.2 减小线路重复系数
针对公交线路重复率较高的路段,研究各条公交线路的走向、站点设置和客流量情况,并结合周围现状用地和道路条件,调整部分公交线路线由,在满足当前公交走廊的需求下,减少线路重复系数,更加经济节约,又增加公交服务范围,提高公交服务水平。例如,顺密路共敷设7条公交线路,其中两条公交线路线由基本一致,且日均客流量分别为1000人次和6000人次,服务能力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通过研究建议将其中一条线位调整至东侧道路上,服务国际鲜花港及周边的村庄。
![](/userUpload/6(14081).png)
图8 顺密路公交线路调整前后对比图
3.3 优化线路走向布局
为提高公交服务水平,能够给居民带来更加方便的出行条件,研究分析客流量非常小的线路,结合线路两侧用地及道路网条件,将两侧经由建成区、村庄较少的线路进行适当调整,以提高公交线路吸引力。例如,原32路公交经串联木林镇、北小营组团以及马坡、仁和,日均客流量仅200人次。通过研究分析,将该线路进行局部调整,串联木林镇、北小营、牛栏山、马坡及仁和组团,使河东北部地区居民往返新城购物、就业更加便捷。
4 结束语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是破解大城市交通病的重要举措。研究以顺义区为例,分析了顺义区公共交通线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症结,病提出了优化策略,可以为顺义区公交线网的优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值得注意的是,公交线网的发展是动态的,需要建立公交线网的动态优化调整机制,根据城市的开发建设以及客流的分布情况,进行公交线网的持续优化,以实现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首都规划设计工程咨询开发有限公司 顺义区公交线路调整及公交场站布局规划研究报告[R].2018年.
[2]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年-2035年)[R].
[3]顺义区分区规划(2017年-2035年)[R].
[4]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与管理技术[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