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刘军
[导读] 土地整理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积极作用

        摘要:土地整理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积极作用,可加大土地的利用率,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在土地整理工作中也容易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为此,结合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社会发展的今天,土地整理是建设的前提,土地整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除需采用多种方式管理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土地的结构和布局外,如何实现生态建设与土地整理的有机结合,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增大土地生产力,为土地节约化利用奠定基础。
1土地整理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1.1生态多样性受损
         目前,土地需求量逐年上升,房屋建筑、农业种植等诸多行业均需大量的土地资源。因此,土地资源紧缺也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人们忽视了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如乱砍滥伐、过度开垦等问题,这使得我国生态建设的速度相对迟缓。土地整理工作中衍生了诸多的环境污染问题,虽然这种方式下可获取较大的短期利益,但是过度生产打破了自然平衡,极大地破坏了生物链,引发了严重的农作物灾害,降低了生物的多样性。
1.2乡镇企业污染问题严峻
         我国经济的进步,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乡镇区域发展了多家企业,但是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工作部署不合理,管理方式缺乏多样性,资金支持明显不足。而一味地注重经济效益,也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生产垃圾和废物,特别是重金属,进入土壤后不容易挥发,不但破坏生态环境,更是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性。据调查,由于原来的技术及经验不足,造成城镇开发,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忽略有核辐射的重金属土地,未进行处理后直接建设,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与人群健康受到一定的损害。另外,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忽视了环境保护,企业并未采取完善的环保措施,无法及时处理环境问题,未能顺应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尽管工程建设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短期利益,但却阻碍了企业的长期进步。
1.3日常生活中大量排放污染物
         调查显示,2019年底,我国城乡人口数量超过8亿,这一数量明显超过了农业人口,农村地区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很多农村人群均选择在城市发展,城市承担的压力也在逐年增大。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调查,城镇生活污染源产排系数在发达地区远比发展中地区高,且治理相对滞后。因此,排水设施建设力度及污水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污水流入城市的多个区域,严重阻碍了工农业生产。现如今,城市范围内的污染物处理设施不够完善,很多垃圾直接堆放在露天的环境当中,下雨后也会污染周围的空气,甚至是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2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2.1增大土地整理的效益
         土地整理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增大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如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土地整理具有显著的综合性,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均有着密切联系,若无法保证开发建设的合理性,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2.2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在土地整理中,需要开展大规模工程,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打破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对此,在土地整理中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改变这一局面。
2.3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土地整理工作中,改善人们的生产及生活环境是最为重要的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


3解决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
         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影响土地整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要素,为解决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要充分结合当前实际、土地整理工作的要求和发展方向,第一时间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3.1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若想妥善解决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首先,应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有关人员的环保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与培训,使其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土地整理工作中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和价值,改进土地整理工作的质量。所以,相关部门必须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参与系统化培训,培训中可组织短期培训班,也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莅临指导,使工作人员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和先进的技术,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且落实好在项目运作中运用。
3.2土地整理中兼顾“质”与“量”
         土地整理一方面能够补充现有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也可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进而在改进耕地质量的同时,保障土地的生产力。目前,治理部门需正确处理土地中质与量的关系,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全面考量土地内部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构成及能源流动,高度重视土地在环境系统中的位置,高度关注土地与多个生态要素间的关系,在增大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做好土地整理工作。
3.3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
         研究显示,农业生态系统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推动农作物养分循环利用,保护土壤有益生物,避免土壤侵蚀,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开发之前,应进行充分的调查,建设自然保护区有利于管理及维护生物多样性,能够在不影响或减轻对农业生产负面作用的基础上,立足环境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加大保护力度。
3.4落实景观生态规划,关注生态建设
         土地整理工作中,务必高度重视土地景观生态规划工作,在规划工作中全方位考量景观的规划,特别是植被的覆盖率,种植间隙是否均匀以及种植物的丰富程度等,做到地下水与地表水间的相互渗透,切实加快水循环速度,增强地下水的自净能力。采取上述处理方式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规划工作不够规范,相关人员也不重视土地整理与生态景观学的有机结合。对此,相关部门需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合理保护水资源,推动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
3.5完善环境生态评价工作
         土地整理工作中,环境生态评价工作能够准确判断土地整理能否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在土地整理中,有关单位应结合当前实际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调查制度,以此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达到上述目的,首先,工作人员要依据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划分生态保护区域,在每个区域均设置不同的环境保护目标,从而加强土地整理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其次,在土地整理工作中,要采取多种措施严格把控工作细节,减轻土地整理工作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功能的土地整理工作中,应将细节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增大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土地资源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语
         土地整理工作期间,要求人员合理应用科学发展理念,密切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注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此外,在土地整理工作中,要明确工作重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合理的土地结构,采取灵活的土地利用方式,从而真正实现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环境工程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深.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11)
[2]路光超.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02)
[3]周锋.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9(01)
[4]陈振娜.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优化措施探讨[J].中国高新区.2018(12)
[5]马增辉.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