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小切口开窗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的 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1期   作者:柴伟杰
[导读] 目的:研究应用小切口开窗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的疗效。

        摘要:目的:研究应用小切口开窗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将我院8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之后,给予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使用开窗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结果:观察组应用小切口开窗手术治疗之后,手术期间出血量平均控制在(45.21±1.36)ml,手术时间为(51.28±4.62)min,住院时间为(5.02±1.22)d,总有效率为93.18%,各项结果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小切口开窗手术方法治疗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病症,能取得较好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小切口开窗手术;腰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

        前言: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骨科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症为间歇性跛行,病症在急促发展阶段,会引发剧烈疼痛,慢性期主要为常见的日常活动性疼痛[1]。这一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法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基于此,本文就小切口开窗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效果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均为44例。患者中男性人数为56例,女性人数为32例,年龄在50岁至82岁之间,平均(67.44±0.67)岁,病程从1年至11年不等,平均(5.35±0.61)年,两组患者基本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有可研究性。
        纳入标准:(1)患者经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I至II级;(2)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严重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诊断为单节段椎管狭窄,与临床体征状况相符合;(3)患者血常规、尿常规指征正常,具备接受手术的指征。
        排除标准:(1)排除先天性椎管狭窄、椎体滑脱、峡部裂等腰椎疾病患者;(2)排除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3)排除意识不清、不能交流患者;(4)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无法接受手术治疗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治疗方法:患者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保持俯卧位,剥离两侧椎板和椎胖肌,在椎弓根位置上置入椎弓根螺钉,并在两侧对应位置纵韧带位置使用髓核钳摘除髓核,手术后缝合止血,并给予抗感染治疗。
        观察组患者使用小切口开窗手术治疗方法:患者同样取仰卧位,给予全身麻醉。使用CT定位手术切口的位置、大小与开窗点,在脊椎面取3cm长切口,将骶棘剥离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充分暴露患者突出神经部位与神经根。在CT引导下,取出椎间盘突出位置与髓核,确保手术无残留组织。手术注意避开腰部血管与周围神经组织,防止产生损伤。如果患者存在多间隙病变,可以使用双侧定点、多节点开窗手术治疗方法。在手术完成后,给予椎体减压和止血护理。冲洗手术切口,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手术切口。手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术后1至2d拔出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住院总时间等治疗指标。
        (2)对比治疗有效性:①显效:患者手术后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且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能力;②有效:患者手术后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症状明显改善且患者基本恢复生活自理能力;③无效:患者术后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检验。P<0.05即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指标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 1 患者治疗指标对照表()

2.2 患者有效性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为63.64%,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 2 患者有效性对照表[n(%)]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病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要不下方、下肢坐骨神经聚类疼痛,主要病因是纤维环破坏导致的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局部神经。椎间盘突出伴有椎管狭窄的表现是更加剧烈的疼痛,发病期间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质量[2]。在治疗方法的选取上,如果不能彻底了解病症特点,容易错误地选择推拿、牵引、复位等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疗效,反而会加重对软组织神经刺激,进而引发水肿。临床上在对这一疾病进行治疗中,主要采用椎板半切、全切手术治疗方法,但是术后容易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3]。
        据本文研究能看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时,应用小切口开窗手术治疗方法,能避免损伤患者腰椎管后部,减轻术中不必要损伤,减少出血量,避免失血过多造成的休克。小切口开窗手术治疗能保证患者手术后腰椎结构完整,维持脊柱后方结构的稳定性,有效规避了传统手术方法造成的结构缺失等不良状况,改善患者预后。
        观察组患者实施了小切口开窗手术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45.21±1.36)ml,手术时间缩短至(51.28±4.62)min,总有效率为93.18%,各项结果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并且,这种手术方法时间短,更能改善患者预后,从根本上减轻患者生理痛苦和精神负担。
        综上所述,小切口开窗手术治疗方法较比传统手术而言明显缩短时间,更能提高手术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立波.小切口开窗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效果对比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1):137-138.
[2]周宗萌.小切口开窗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比较[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10):123-125.
[3]马界明.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应用小切口开窗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2017,23(09):109-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