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摘除术的麻醉体会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1期   作者:许成伟
[导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肥胖人数逐渐增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肥胖人数逐渐增多,从而使胆囊负担增加,形成胆囊疾病,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对胆囊进行摘除处理,比较具有优势的手术治疗方式为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具有手术切口小、病情恢复快等优势。下面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腹腔镜胆囊摘除术的麻醉体会。
一、麻醉方式
在术前做好相关准备,让患者术前12小时禁止使用任何食物,并在术前4小时停止饮水,随后留置胃管,将胃里内容稀释干净,并在病人即将进行麻醉,大约30分钟前,给病人肌内注射0.5mg阿托品和0.1mg苯巴比妥。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将其上肢静脉通路打开,持续于病人静脉处滴入林格式液,并连接心电图,监测病人血压、心率、脉搏,再给患者注射麻醉药物,用面罩保持病人氧气充足,从而使病人进入麻醉诱导期,身体肌肉完全松弛,同时给病人进行气管内插管,并将插管与呼吸机相连,通过呼吸机调整病人各项呼吸参数,保证患者呼吸频率正常,并持续给药,维持病人麻醉状态。待手术前10分钟,停止给药,使病人逐渐恢复意识,进行自主呼吸。手术完成后,拔除导管,对病人情况进行观察,确保病人未出现异常后,将其送回病房,完成手术操作。
二、术中监测
        每隔5分钟测量一次病人血压、心率、呼吸参数,明确其心脏水平位置,并利用BIS监测病人麻醉深度,确保病人始终处于麻醉状态,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以免病人出现术中知晓,引起应激反应,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程。
三、主要检测指标
        分别用超声和多普勒超声测量病人颈内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在病人处于清醒状态时,进行麻醉诱导;待病人进入麻醉诱导期2分钟后,建立病人气腹,取病人水平位,保持病人头部处于高位状态1分钟,并每隔一段时间测量一次患者血流速度,测量次数约为4~6次,测量循环周期为10-14周期,待病人给药后出现血管升压或者MAP恢复时进行测量。测量后计算病人颈内动脉搏动体积,具体根据病人颈内动脉中位速度和血管直径进行计算,并根据颈内动脉搏搏动容积乘以该状态下的HR计算颈内动脉血流。并根据病人其它指标采取科学方式进行计算,从而对病人身体指标进行有效推断。
四、麻醉管理
1.麻醉不良反应
        在病人进行手术后可能会因麻醉药物的作用引发恶心、呕吐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当出现不良反应时不要慌张,应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治疗,缓解不良反应症状。


2.并发症防治
        待病人清醒后可能会因体内残留二氧化碳气体,腹膜或者膈神经反射引起肩背痛等病症,与病人引导期体内存在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有关,一旦病人出现此类并发症,必要时可给与病人镇吐药进行治疗。
3.呼吸管理
        于病人气腹处施行CO2,可使病人暴露重要腹内脏器,方便进行手术,但是却会上抬膈肌,升高气道压,减少通气量,增加呼吸无效腔量,从而导致高碳酸血症,因此在手术过程中,一定要给病人进行湿度过度通气,保证病人内部组织氧合度,减少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概率。
4.循环管理
        病人在进行手术时,如若出现血压升高或者心率增速现象,都与病人气腹内CO2增加有关,主要受麻醉药物影响,因此相关人员必须每分钟就给病人增加通气量或者于病人静脉处丙酚,平衡病人血压和心率,从而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度。
五.麻醉体会
        腹腔镜手术在摘除胆囊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全麻方式,并在病人气管内插管,此种方式可有效控制病人呼吸,减少手术风险,降低手术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确保病人生命安全,并且在进行手术时不会对病人造成较大影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可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但是此种麻醉方式会使病人腹腔内压升高,并有较为明显的心血管反应,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例如:病人术后出现呼吸道梗阻、胃肠不良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通常在全麻的基础上采用硬膜外麻的方式,从而保证病人腹肌处处于松弛状态,减少手术对病人身体的刺激,不仅可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还可减少病人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病人进行手术后身体可快速恢复。
        对病人应用硬膜外麻醉时,病人可快速进入麻醉状态,无法感知到外界刺激,从而减少应激性反应,但是在行硬膜外麻醉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中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身体各项指标,确保病人拥有正常的生命指征。2.麻醉药量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增减,适量即可,从而减少麻醉药对病人的副作用。3.手术后要彻底减压,排除病人体内二氧化碳,以免病人因体内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引起不良反应。4.术后观察病人腹壁和腋下,检查病人是否存在皮下气肿,如若病人患有皮下气肿,则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及时防治。
        总而言之,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属于微创手术,对病人身体伤害小,可保证病人术后身体的快速恢复,但也不可忽视手术对病人心输出量、脑灌注的影响,因此为减少手术对病人造成身体伤害,术前必须采用麻醉药物,使病人处于麻醉状态,从而为手术提供便利,但是麻醉过程中会因病人体内存在大量二氧化碳,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因此必须采用两种麻醉方式,结合硬膜外和全麻麻醉方式,适当给病人通气,保证病人体内充分氧气量,减少麻醉对病人身体造成的伤害,确保病人生命安全,降低安全隐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