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康复工作岗位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与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1期   作者:郭兴芳 常海霞
[导读] 目的:使用护士用观察量表和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缺陷量表,
        【摘要】目的:使用护士用观察量表和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缺陷量表,对住院后从事院内有偿康复岗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纵向观察评定,了解患者从事康复岗位后病情变化特点和康复效果。方法:对我院从事康复岗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非康复岗位的患者一般资料和NOSIE        和SSFPI评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从事有偿康复岗位的精神病患者与非康复岗位患者在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的因子分和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康复岗位组明显高于非康复岗位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激惹、精神病表现、迟缓、抑郁的因子分,康复岗位组明显低于非康复岗位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经计算康复岗位组的总积极因素高于非康复岗位组,总消极因素低于非康复岗位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参与康复岗位锻炼后可以明显减少社会退缩,转移了精神病性的症状,正性情绪增加,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作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偿康复岗位;效果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反复发作不断恶化者可出现人格改变、社会功能下降,临床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残疾状态。病情的不断加重,最终可导致患者丧失社会功能,需要长期住院或反复住院治疗[1].目前精神病患者的住院管理都是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对慢性病人的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恢复是十分不利的[2]        ,我院对住院患者的康复模式进行了尝试,为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提拱了有偿的康复岗位,并对他们采取半开放的管理模式,通过近两年的观察,应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对从事康复岗位的患者进行追踪测评,并与未从事康复岗位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从事康复岗位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的保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入组对象均为2015年11月开始从事康复岗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半开放式管理:(1)入组患者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每天到各自的康复岗位上班,岗位包括食堂、超市、图书馆、咖啡吧、洗衣房、园林和农疗        (2)符合ICD一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住院时间15.6±10.8        年。共收集资料80例,均为男性,年龄        45.6士9岁,对照组为同样在院入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收集80例,男性,年龄46.0士8.3岁,住院时间20.14±10.48,每天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封闭管理模式。两组上述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使用护士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缺陷)评定评分表(SSFPI),作为测量工具.       
1.3统计学分析
量表评定资料使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康复岗位患者与非康复岗位患者在入组2年后,进行分析两组之间的评定结果以均数和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       



入组2年后比较(表1)两组患者的NOSIE        评分存在明显变化,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的因子分康复岗位组明显高于非康复岗位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激惹、精神病表现、迟缓、抑郁的因子分,康复岗位组明显低于非康复岗位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经计算康复岗位组的总积极因素高于非康复岗位组,总消极因素低于非康复岗位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表2中SSFPI        评分,康复岗位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明显优于非康复岗位组,在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
3.讨论
有研究表明生活社会技能训练和指导可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症状,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3-4]        。        院内康复岗位患者在参加工作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增强,对患者主观能动性提高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        ,使用规则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缓解精神病患者的阴性症状        ,阻止或者延缓患者社交退缩情况的发生[5-6]。我院对每个康复岗位都会按月支付患者一定的报酬,患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薪酬,自我感觉接近正常人,优越感比其他非康复岗位患者高,他们在从事岗位训练时自我约束力增加。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恢复和社会功能的保持与让其早期进入社会化的康复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适合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模式,帮助其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2]赵强        冯永花        张佩燕        白丽娟        张玉涛,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在长期住院复退军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追踪对比研究《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年        第10期        |       
[3]        魏红生活社会技能训练和指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能力、社会功能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        (17)        :32-34
[4]侯东强        ,许玲,社交技能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随访研究《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11        :1125-1127
[5]徐文炜,袁国桢,张紫娟,等        .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技能训练的研究        【J】_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3):241—244.
[6]昌延力,李文咏,项玉涛,等        .精神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叽.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4):198-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