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2期   作者:户振军
[导读] 目的 对于核磁共振技术对于膝关节损伤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究分析。
        摘要:目的 对于核磁共振技术对于膝关节损伤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究分析。方法 从2018年5月到2019年5月采集该阶段本院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72例,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CT检查的方式,观察组利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将这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构实施对比。结果 观察组在对膝关节损伤患者的诊断中限制高于对照组,优势明显。结论 将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诊断膝关节损伤具备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膝关节损伤
       
       
        前言:膝关节损伤通常是在体育运动中导致的膝关节接触性与非接触性损伤,在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中更为常见,在男性中更为常见,膝关节损伤包括一系列损伤疾病,例如膝关节韧带损伤、膝关节半月板损伤、髌骨脱位和肌腱断裂等。现如今,在进行膝关节外伤的检查时会用到常规的CT与X线片等进行复制,对于膝关节内部和周边的韧带就要采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深入检查,核磁共振可以显示矢状面、冠状面、各种斜面、横断面的体层图像类型,提供更为清晰明确的影像信息确定损伤的性质,通过分析对比,磁共振技术明显优于常规性检查技术,有效提升诊断工作的准确率,获得最佳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从2018年5月到2019年5月采集该阶段本院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区间为24岁到65岁。损伤原因:10例是重物砸伤、26例交通事故致伤。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区间为21岁到60岁。损伤原因:11例重物砸伤,25例交通事故致伤。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于膝关节损伤患者而言,对照组患者采取CT检查,让患者的膝关节轻微抬高,并引导患者的膝关节轻微弯曲,定位完成后进行明确扫描范围,然后通过1毫米到2毫米的薄层螺旋CT针对患者的膝关节进行扫描。
        观察组膝关节损伤患者则选择核磁共振进行检查确诊,采用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与膝关节表面线圈仪器,让患者仰卧位,通过T1W1、T2W1、STIR的利用全面扫描常规冠状面。T1W1两次激发之间的时间和回波测量时段分别是五百毫秒、二十毫秒,T2W1两次激发之间的时间与回波测量时间分别是三百毫秒、九十毫秒,STIR两次激发之间的时间和回波测量时间分别是四百毫秒与一百毫秒。层厚与层距分别是4毫米与1毫米,FOV和矩阵分别是一百六十毫米到一百八十毫米,256×256,TR是六百毫秒到四千毫秒,TE是3.2毫秒到8.5毫秒,前交叉韧带和斜矢状面表现着平行状态。在检查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让患者伸直膝关节,在调整患者的体位时应严格遵照膝关节的损伤情况。
        1.3观察指标
        针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膝关节损伤患者实施CT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深入观察。
        1.4统计学处理
        在SPSS20.0软件中录入本文的相关数据实施统一处理,利用%代表确诊率。在P值小于0.05时,代表两组膝关节损伤患者的各种资料对比具有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骨质改变、关节腔积液的检出率和信息数据和对照组进行比较,不具备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具备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膝关节损伤患者的诊断结果对比(n,%)

        3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情况的日益严峻,骨质疏松症以及交通事故导致的膝关节损伤逐年增长。尽人皆知,人体膝关节包含众多结构,负重较大,若是受到外力的影响,应容易形成关节软骨损伤与韧带损伤等各类膝关节损伤。若是膝关节出现损伤,患者就会发生局部肿胀、剧烈疼痛、周边肌肉产生保护性痉挛等,在此条件下,势必要及时的诊断并确认疾病、及时的参与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痛苦。以往,在检查并诊断膝关节损伤时通常会选择X线片与CT,虽然可以呈现出骨折错误、骨折线、局部软组织等相关情况,可不能呈现出骨碎片在关节腔中的实际情况,还无法及时呈现肌腱、滑膜、软骨等,无法精准辨别膝关节损伤类型,很容易出现误诊。
        而核磁共振的利用可明确展示出CT及X线片无法显示的位置,其代表的优势不容忽视。本文的研究采用了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并加强T1、T2、N(H)、f(V)等参数与机器脉冲序列,加强图像的对比度,具有很高的组织分辨率,有关研究表明,患者的骨骼系统、肌肉、肌腱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分辨率,不但可以精准呈现患者的关节软骨、半月板与韧带,还能够精准呈现出患者的膝关节损伤的地方以及病变情况,才能结合膝关节的具体损伤实施分类处理,才可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除此之外,核磁共振检查可明确人体骨髓中脂肪高信号,并对其中的出血情况、水肿情况、关节解剖结构、损伤状况等。
        本文对于不同损伤类型中的膝关节损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并对其结果展开深入的分析探究,患者的关节积液疾病发病率非常高,其声像图的检查不规则或片状等;若是患者的核磁共振结果呈现出球状、裂缝样或线条型阴影、椭圆状等就是膝关节的半月板损伤;若是患者的T1W1信号很低,而T1W1和STIR均呈现出高信号,就是膝关节的韧带损伤;若是患者的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较低的T1W1信号及较高的T1W1,就可判断患者为膝关节骨质改变疾病。由此表明,核磁共振对于人体膝关节损伤的检查诊断具备十分高的确诊率。
        结束语:
        人体的膝关节非常复杂,且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屈曲关节,在运动过程中,膝关节很容易出现半月板损伤、前后交叉韧带撕裂、急性滑膜炎等关节损伤,膝关节受伤后就会出现剧痛无法伸直的状况,发生肿胀依旧内出血情况,为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核磁共振技术的利用可以为人们展现分辨率较高的影响,清楚呈现半月板出现破裂或是是否出现变形的情况,弥补例X线与CT检查无法显示的位置,不仅如此,还能够深入检查膝关节是否存有积液与韧带损伤的状况,可呈现膝关节裂缝骨折与外伤性骨髓水肿状况;核磁共振还能够定量分析精准的组织与病变组织的衰减系数,让膝关节内部与病变呈现度高密度影响,可有效增强膝关节损伤检查与诊断的精准率,为膝关节后续之后提供直接可靠的资料,防止误诊耽误患者病情的现象,非常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小燕,丛阿妮.应用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膝关节损伤方面的效果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5):178-179.
        [2]王强,姚秋菊.分析1.5T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7):31-32.
        [3]曹秀华,盛丹.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评价[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09):60-61.
        [4]顾卫国.核磁共振扫描技术诊断膝关节病变的应用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7,6(02):42-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