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2期   作者: 龚妙添
[导读] 目的:研究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价值。方法:选取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冠心病、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共200例,所有人均进行血小板微粒检测,分析监测结果。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以及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微粒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但急性白血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微粒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微粒水平可成为预测或诊断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关注。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血液微粒;临床检验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上最小的细胞成分。其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当血管受创失血时,血小板可以迅速的粘附于创伤处,并集聚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随后还会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临床研究显示,各类较小的细胞微粒在血栓形成过程中会发挥重要作用[1]。因此,在血栓性疾病预测和诊断中,对血液微粒及血小板技术进行检测,可以了解疾病发展情况。为了探究血小板减少及血液微粒检测的实际价值,本次研究以200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选取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冠心病、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共200例,所有人均进行血小板微粒检测。所有患者中男109例,女91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52.47±4.61)岁。其中健康体检者4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冠心病患者38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42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临床症状标准且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仪对受检者进行血小板微粒监测,内参对照为0.8mm和3mm标准的微球。通过制备标本、标记血小板微粒免疫荧光、定位对照及测定FCM等步骤来测定血小板微粒。按照N=167×C的公式来计算每毫升血浆中的PMPs绝对值[2]。
        1.3观察指标
        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冠心病以及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患者的血小板微粒量与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微粒量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 SPSS21.0 软件处理,设定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小板微粒检测结果
        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微粒水平低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和冠心病患者,P<0.05;与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患者静息时血小板所产生的血小板微粒量与健康体检者比较(x±s,mL)
 
        2.2血小板微粒的活化血小板释放量
        将阳性对照设置为体外诱导血小板活化后释放的血小板微粒量后表明,健康体检者活化血小板产生的血小板微粒量为(1.7×106±9.0×105),高于静息血小板所产生的血小板微粒量为(1.3×105±5.2×104),P<0.05(t=11.4200,P=0.0000)。
        3讨论
        除了运输氧气、促进新陈代谢外,血液中还存在多种细胞来源的微粒。当机体发生病理改变后,相关微粒的抗原成分和数量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这种变化可以为疾病检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提升部分疾病诊断准确率。流式细胞术多被临床用来检测血液中的微粒,该检测方式会将相同来源的细胞分子在微粒膜上进行表面标记表达,同时会选取特异性标记分子的单抗来确定细胞来源。荧光标记细胞吞噬法可以显示磷脂酰丝氨酸外露的微粒,这是血液中流式细胞术检测法的主要理论基础,其可以有效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这主要是因为细胞表面标记分析容易确认,再加上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完善与应用,确保微粒流式细胞术定性和定量检测成为血液微粒检测的临床首选方法。但是就目前来看,虽然临床对血小板微粒有足够的认识,但是用于该物质的检测仪器及方法还相对较少。通常情况下,临床多采用免疫学法对血小板微粒进行观察研究,包括酶免疫分析法、流式细胞术等,随后对特定单体克隆抗体进行分析识别可以了解血液中微粒性质和水平改变,这在各类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血液中微粒性质和水平的改变,也可以成为疾病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此外,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以及单核细胞的损伤或活化是多种疾病的病理机制和结果,同时也是血液微粒损伤或活化的产物,通过检测其水平可直接反应来源细胞的基本功能状况,从而显示疾病的进展情况。本次研究显示,与健康体检者相比,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以及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微粒均更高(P<0.05),而白血病化疗后患者与之相比无差异(P>0.05)。综上所述,对血小板减少和血液中微粒进行检测可以通过了解血小板微粒水平的变化来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血栓性疾病,这一方式有着较高的准确度,检测结果可靠,因此可以成为预测和诊断血栓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董佳. 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6):116.
        [2]吴杰敏. 血液中微粒及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研究[J]. 当代医学,2015,21(27):39-40.
        [3]李昌将. 血小板减少、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探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3):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