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2期   作者:董怡 赵行行 史金兰 储霞 高洁 姬方婧 苗芙
[导读]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人民努力下基本得到控制
        摘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人民努力下基本得到控制,在这次新冠肺炎抗疫中,中医药的介入在其治疗与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各地的新冠肺炎防治基本涉及到了中医预防[1],如预防方、针灸、八段锦、香囊、食疗等。为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及优势,本文从中医“治未病”理念,针对普通人群,总结出以下几点预防措施。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医  治未病      防护
        新冠肺炎的爆发,使人们猝不及防,为防止疫情扩散,人们禁足家中,居家隔离,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瞬间停止,在紧张恐惧的氛围下,生活被打乱,给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带来各种不适,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目前针对新冠肺炎暂无特效药,而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也主要以预防为主,中医在治未病上可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古代医家也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有着独特的防病理念,"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径》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未病"即釆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末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素问·四气凋神大论》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本病,不治已乱治本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中医在疾病防护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于,它可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下面将中医“治未病”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1起居有常
1.1规律作息
        在疫情流行期间,人们足不出户,作息时间不规律,熬夜、玩手机、打游戏、生物钟紊乱,古代养生家认为,起居作息有规律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发生疾病。规律的生活起居很早就被医家重视,早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3]提醒我们应该遵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度劳累,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恢复,以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所以制定规律的作息计划,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是我们防病的关键。
1.2劳逸结合
        正确的劳逸结合,对防病也起着重要作用。 《内经》中所提到的“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即指过度安逸而伤身。缺乏劳动和锻炼的人,易引起气机不畅,升降出入失常。贪图安逸过度,不进行适当的活动,气机的升降出入就会呆滞不畅。气机失常可影响到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而发生种种病理变化。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人体心肺功能,有利于减少感染的机会 。
        中医的太极拳、八段锦、通络操是很好的锻炼方式,八段锦有平衡阴阳、调理脏腑、增强体质功效 ;太极拳有利于呼吸道通畅,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8];通络操可强身健体,通腹通络。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锻炼方式,每天1-2次。
1.3顺应四时
1.3.1顺应季节
        疫情流行期间,正值冬季,因作息紊乱,人们早不起,晚不睡。古籍《素问·四气 调神大论》说:“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强调了人们应该顺应四时,起居有常。
1.3.2顺应气候
        四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长寿。因此,要根据四时气候变化,做好防护。如在春夏之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万物复苏,阳气升发,应早起床,广步于庭,使阳气更加充沛;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而寒,万物凋零,阳气潜藏于内,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出,人们应防寒保暖,使阴精藏于内,阳气不得外泄。
1.4安卧有方
1.4.1保证睡眠
        安卧有方可以保证高质量睡眠,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一般说来,每天睡眠时间以7~8小时为宜。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也作了相应的阐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1.4.2卧床软硬适宜
        卧床过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不到休息;过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会引起腰痛。
1.4.3枕头高低适宜
        枕头过高过低都可影响睡眠及舒适。过低,可使头部血管过分充血,醒后出现头面浮肿;过高,可使脑部血流不畅,易造成脑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风。
1.4.4睡姿正确
         一般都主张右侧卧位,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腿上。这样,心脏位置在上,有利于心脏血液循环,并减轻心脏负担,古人云:"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就是这个道理。
 1.5环境适宜
        房间要空气流通,开窗通风2次/日,每次30分钟;房间温湿度适宜,一般温度以18~22℃为宜,湿度应在50~60%为宜 ,冬天暖气房干燥,可使用加湿器保持房间湿度。在居室可悬挂中药香囊,香囊内为辛香燥湿类药物,有避秽化浊、防御疾病的作用 。
2调节情志
        新冠肺炎在春节期间突发,传播速度快,为防止疫情扩散,人们居家隔离,不能外出,对躯体上的影响之外,对人们心理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常见心理反应为恐慌、 焦虑和烦躁等,这些不良情绪持续的存在,会导致不理智的行为 。
2.1情志与脏腑关系
        中医学认为,人有七情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不同情志反应。《素问》之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思、恐、惊,疾病可使机体阴阳失去平衡,情志表达异常,并流露于外或表现在某些症状上。《内经》曰:“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2.2调节情志方法
        中医情志疗法是根据中医情志理论,通过语言、行为或特意安排的场景来影响患者的精神情志和心理活动,将不良情绪调整为良性的正性的情志,促进和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活动,以达到预防或治疗身心疾病的一类心理疗法[14-16]。中医运用宁神静志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诱导法、顺情从欲法等几种情志疗法来调理情志,消除人们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健康,增强机体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达到预防身心疾病的效果。
3饮食有节
3.1饮食有节,八分为宜
        新冠肺炎正值春节,足不出户,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饮食不适度,缺乏锻炼,种种方面因素累积而影响脾胃运化,甚者亦可导致五脏功能失衡。
        因此疫情期间饮食宜清淡,注意按时就餐,避免过食。《内经》中说:“上古之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说明了节制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意义。相反,若不节制饮食,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就会对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3.2合理膳食,重视脾胃调护
        饮食宜清淡,做到膳食合理搭配,不挑食,不偏食。可适当增加新鲜蔬果,保护好自身脾胃功能也是增强抗病能力的重要条件。
3.3饮食调护
        疫情期间人们居家隔离,不能外出,饮食不调就会出现腹胀、不消化、便秘等不适。我们可根据食物属性,进行中医饮食调护指导。
 4.结 语
        新冠肺炎随来势汹汹,传染性强,给人们的心理、身体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但仍可防可控。疫情期间中医可发挥其独特优势,通过生活起居,顺应四时,安卧有方,调节情志,合理膳食等“治未病”理念,做到未病先防,不仅使居家人群获得中医药防治,使人们获得健康,而且有效的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参 考 文 献:
[1]蒋鹏飞,李书楠,刘培等.全国各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 防治方案分析[J/OL].中医学报1-20[2020-03-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1.1411.R.20200302.1856.010.html.
[2]基础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03.
[3]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06.
 
第一作者简介:董怡(1983-),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中医临床辨证护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